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春秋临下传57:会用恕道(赏罚就会适中。懂得一句俗话就会用)

句子大全 2023-11-30 04:28:01
相关推荐

赏罚是两个重要的领导工具。组织的纲纪全在这两端之中。赏罚不当,就会在组织中形成负激励。负激励有两种表现,一种是消解了向好的动能;另一种是增强了向坏的动能。《夏书》说:“惟彼陶唐,帅彼天常。”稳重的领导者,都很在意赏罚的尺度。

鲁定公四年(西元前506年),吴国攻破楚国郢都。楚国王公四处逃散。

楚昭王逃到郧地来寻求庇护。楚昭王的父亲楚平王是一个残暴的领导者。郧公斗辛的父亲斗成然(又叫蔓成然,字子旗)是被楚平王杀掉的。斗辛的弟弟斗怀看到楚昭王逃到了自己家的地盘,认为是为父亲报仇的好机会,想要趁机杀死昭王。

斗辛不同意这么做。斗怀内心不服,说:“楚平王杀了我的父亲,我杀他的儿子,有什么不可以的?在国都内,昭王是国君;在国都外,他就是我的仇人。见到仇人不杀,那就不算是人了。”斗怀的意思是说,在国都内,昭王有很多人保护,有国君的力量;在国都外,他失去了国君的力量,我就可以为怕他了。

郧公说:“事奉君王,不能因为在国都内和国都外就改变自己的行为,不能因为国君的兴盛和哀亡而有不同的举动。如果尊奉他为君王,尊卑就定下来了。而且是敌人才谈得上有仇,不是敌人便不记仇。下杀上,称作弑,上杀下,称为讨,更何况是君王呢!作为君而讨伐臣,臣怎么能记仇呢?如果大家都去仇恨君王,那么还有什么上下之别呢?我们家的先人用善行来事奉君王,在各诸侯国都很出名,从(200年前斗家始祖)斗伯比以来,一直没有抛弃过。现在你因为这件事而败坏家族名声,那不行。”

斗怀不听,说:“我思念父亲,不能顾及那些了。”

郧公斗辛担心拦不住斗怀,便跟楚昭王一起逃亡到了随国。斗怀没能杀得了昭王,但在抗吴过程中也没有懈怠。

楚国光复后,楚昭王回到国都,封赏抗吴有功的人员。斗辛和斗怀都有赏赐。

令尹子西进谏说:“您有两个臣子,有一个应该赏赐,有一个应该杀掉。君王却同样对待他们。群臣就要害怕了。”子西的意思是说,斗怀想要弑君,却没有得到处罚,反而还得到赏赐,这不是鼓励犯上吗?楚国岂不是得不到安宁?

昭王说:“您是指子旗的两个儿子吗?我知道了。他们有一个对君王有礼,有一个对父亲有礼。我同样对待他们,不是也可以嘛!”

茅边散人说

在衡量行为的合理性时,忠、恕是两个很重要的思考方法。忠,是心中持中,对上司与对自己的要求标准不偏不倚的意思;恕,是心里也要试着用别人的立场来衡量事宜的意思,就是俗话所说的将心比心。概括起来,则都是中庸哲学的体现。

斗辛斗怀的父亲斗成然是因为贪得无厌而被楚平王杀掉的。但是,斗成然虽然贪婪,却未露反形,而且斗氏历代有功于楚国,所以楚平王杀掉他,是违反君臣之义的。但斗怀要杀楚昭王报仇,却也违背了君臣之义。因为,报仇只有报在直接的仇人身上才符合礼法,“他的父亲杀我的父亲,我便杀他的儿子”,仇恨便永远无法终结,不合仁道。此外,斗怀的想法还有另外两个违礼的地方:一则此时杀楚昭王,将使楚国更加混乱,百姓遭遇更大的灾难,不合义道;二则楚昭王当时处在困境,此时杀楚昭王,属于趁人之危,不合勇道。

虽说斗怀的行为在三个方面违背礼法,但楚昭王选择谅解,体谅斗怀对父亲的感情,这个行为,很有点圣德之君的样子。若楚昭王的继任也能够发扬这样的恕道之德,后来统一中国的也许不是暴秦,就是德楚了。

然而事情没有这样发生。这是楚国王室的不幸,也是当时天下人的不幸。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