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孩子考上“北大”却厌学 抑郁(常说的两句话养出“空心族”学生)

句子大全 2023-11-30 05:12:01
相关推荐

“我做过一个统计,北京大学一年级新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30.4%的学生厌恶学习,还有40.4%的学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自己只是按照别人的逻辑这样活下去而已。”——北京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副主任、总督导,徐凯文博士。

当读到这组数据的时候,不能不说心情沉重。这些可是从高考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进入中国最顶尖学府的最顶尖学生。而这些不到20岁的年轻人,他们对未来、对生命的看法,还不如我九十多岁的奶奶乐观!

有数据称,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的第一大国。徐凯文博士就曾多次把意图自杀的北大学生拉回来。他从实际案例总结认为,这些孩子是因为父母和老师的教育“太功利”,反而缺乏支撑其意义感和存在感的价值观,而导致了厌学、自杀、抑郁等等心理障碍,俗称“空心族”。

简单的说,这些孩子虽然学习优秀,但却由于不知道“为什么学”而抑郁,由于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而轻生。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高手终于当上了“武林盟主”,或者某个角色终于报了“血海深仇”之后,总会感觉心里空荡荡的,倒不知道下面要做些什么了。

这些终于考上理想大学的孩子们,在进入高等学府的一刻,不是兴奋快乐,而是无所适从。

在中国,每年有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很难想象,父母花尽积蓄、含辛茹苦的把孩子拉扯成人,他却因为不知道“为什么要活着”,而结束自己优秀而年轻的生命。不能不说,这反应出中国教育体制、社会教育观念的某些问题。

不过,作为孩子的家长,那些大框框不是我们能够左右的。与其无谓抱怨体制,不如想想怎么从家庭教育的角度,让孩子在中小学就建立好自己的意义感和存在感,建立起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要远离“空心族”的影响,家长们先把这两句话戒掉。

“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

上海一位48岁的海归工程硕士,却在家里啃老打游戏。可怜80多岁的老母亲,靠着每月3000多的退休金,不但要给自己看病还要养活儿子,实在无以为继,最终把儿子告上法院,要求得到孩子的赡养。

这则新闻曾引发大众唏嘘不已,老母亲年轻时跟儿子的一句“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了,其他都不用你管!”一直实践到了自己退休。而这位48岁的“空心族”又何尝不是因为“不知道为什么上大学”,没有目标感和价值感而索性躺在家里呢?

“其他都不用你管”,可能是对孩子意义感和存在感的最大否定。因为这几乎在告诉孩子:你除了学习全无用处。

“如果我只能学习,那么学习到底为了什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曾经自问过这个问题。遗憾的是,家长们常说的第二句话,可能把孩子的价值观完全“打入深渊”。

“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才能有好工作!”

有个复旦的老师说,他在某名校做招生面试时,曾遇到这样一个考生。

老师:“你为什么报考复旦?”

考生:“因为复旦名气大,毕业后能找到好工作。”

老师:“你上了我们学校以后准备怎么办?有什么规划?”

考生一脸茫然。

好好学习、上个好高中、考个好大学、找个好工作、组个好家庭、生个好孩子……这几乎就是老父亲、老母亲们心中的完美人生了。但在孩子眼里呢?这样的人生是多么平淡、多么无趣?

“难道自己起早贪黑的学习,就是为了这样貌似命定、无趣的人生?”好工作、多赚钱,这样的人生目标对于现在不愁衣食的孩子而言,实在缺乏说服力。

给孩子灌输这样的人生目标,无异于把孩子心中的多彩未来染成“黑白电影”,就像最近获得63项大奖的动画短片《Alike》中,孩子为了迎合父母的“现实”,几乎折断了自己的“翅膀”。

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 苏格拉底

现在的学生们太忙了,即使是小学生,也常常写作业到深更半夜,更不用说那些周末也要到处“赶场子”上培训班的学生们了。要么学习、写作业,稍有空闲还要运动一下、玩玩手机,哪有时间思考?这就完全可以解释,为什么现在的孩子除了“学习”,常常啥也没想过、啥也不知道。

在这样的现状里,就需要家长更加关注孩子学习以外的心理发展,帮助孩子“挤出时间”思考未来。

从上中学开始,问问孩子:“未来希望做什么工作、过怎样的人生?”

如果您的孩子答不出这个问题,帮助孩子找到未来的人生价值应该放在“重中之重”。

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曾经这样建议,给孩子提供一些切实的工作,让孩子找找自己的兴趣所在。比如,孩子喜欢宅在家里,问问他是不是愿意做工程师、程序员、美术设计师等等;如果孩子喜欢“到处跑”,那么问问他是不是想做导游、飞行员、销售。

我家老大热爱汽车,小学就对各种汽车型号、配置、改装颇有研究,还自己用零花钱购买遥控车的零件,自己拼装、设计赛道、拍摄漂移视频。当我问起孩子未来希望的工作时,他明确的表示希望做汽车行业。

接着,我让他自己找找汽车行业对应的相关专业,和这些专业所在的大学。小学毕业时,孩子就已经明确了自己“为什么学习”,“为什么考大学”这些问题。虽然成长路上一定还有各种麻烦和坎坷,但我绝不会担心他“空心”。

不过,对于有些孩子虽然能够明确的回答“未来希望做什么”,但却因为这个理想太遥远和难以达到,反而成为家长和孩子之间冲突的导火索。

面对“不切实际的梦想”家长应该怎么办?

首先,无论孩子的梦想多么幼稚、脱离现实,千万别嘲笑、别打击,相反,应该跟孩子一起规划,如何脚踏实地完成自己的梦想。

我有个闺蜜,她儿时的梦想是“当明星”。而她非常幸运的有一双睿智而亲切的父母,这对父母并没有对她的不切实际嗤之以鼻,反而带她学跳舞,参加比赛。可是她确实没有“明星潜质”,比赛结果不尽人意,在中考时也没能考上理想的高中。

这时,父母没有冷嘲热讽,否定她的努力,而是跟她一起“转换赛道”,把目标定在了“在电视台工作”。大专毕业之后,这个女孩子依然没能找到电视台的工作,而是找到一份助理的工作。虽然工资不高,但好在这家公司是给电视台提供服务的。

几年后,因为闺蜜工作认真努力,不但得到自己公司领导的认可,更得到了公司客户“电视台领导”的认可,在某次台里招人的时候,就把她招了进去。经过多年的辗转努力之后,她去电视台工作的目标终于完成。不能不说,这是她的成功,更是她父母教育的成功。

人生是复杂的,梦想也并非一成不变,与其在孩子开始梦想的时候就打击他,非要他过“不是自己”的人生,不如教他如何通过努力让梦想一步步变得切实可行。

“要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天” ,虽然儿童乃至青少年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本领”,但必须让孩子了解“为什么学习”。因为如果孩子没有理想和信念支撑,即使一步步按照您的规划,爬上学业的高峰,依然可能因为觉得前路茫茫就“一跃而下”,这实在需要我们这些家长引以为戒。

而理想和价值观的建立不仅仅是耳提面命、喊喊口号,而是要让孩子从内心认可这样的学习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绝不是形而上的表面工夫,而是切切实实孩子身心健康的基础,它远比选择“要不要学乐器”、“上哪个幼儿园”,“要不要出国留学”重要多了。

我曾在职场如鱼得水,如今专心养育两个男孩。读了一柜子书,走了不少弯路,也收获了满满的经验与幸福。关注我,希望把我的所学所用、经验教训跟您分享!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