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句子大全 2023-11-30 06:35:01
相关推荐

以情写景、情景交融——《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一、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名篇,也是学生早已耳熟能详的诗歌,用一节课来上这首诗,的确面临着很大的困难。但我们的教学应当围绕一个核心来进行设计,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有所得,那么,在这一节课中,学生可以得到些什么呢?

这就首先需要我们分析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找出这一课以及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这一单元收录了包括《春》和《济南的冬天》在内的写景名篇,并且几乎 都与季节有关。因此写景状物,表现不同季节的特点应当成为本单元教学的重点。《古代诗歌四首》都是借景抒情的名篇,但其侧重点有着明显不同。《观沧海》虽 然有“秋风萧瑟”的诗句点明了季节,但曹操观看的是“沧海”,而非秋天,诗篇重点是表现其壮阔的胸怀。《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同样点明了季节,但重点仍是 写“北固山下”之景,而非冬春交替的季节。《钱塘湖春行》则是以表现早春景象为主,展现春日到来时的美景。这首《天净沙·秋思》重点不应当仅仅在秋天上, 更多的还是表现诗人之“思”。这里的“思”可以指思绪,但更多的是指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但诗人的“思”是被秋天这个季节所触发的,他通过描绘秋天这个季 节表现了他的情感,因此全诗的特色就是以情写景、情景交融,也是这首诗最主要的艺术价值所在。

由此我考虑到学生从中间能够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就是如何通过写景来抒情,如何能做到情景交融,这就是在这节课上学生可以得到的最大的收获。在组织教学 时就应当围绕“以情写景,情景交融”这一条主线,让学生首先学习本诗的描写方法,再接合背景了解诗人情感的由来,理解诗人抒发这些情感的原因所在,再让学 生也去进行一次景物描写,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学习写景状物的方法,也能感受诗歌的美,应当是有所得的。

同时,我也注意到,这首诗表现的是委婉凄凉的情感,与学生目前的心态距离很大,所以应当让学生从最直观的印象入手,如秋天的寒冷,进而延伸至心灵的 寒冷,最终对诗人描述的场景产生内心的共鸣。而这首诗也不适合学生齐读,如果学生整齐划一地读出抑扬顿挫的节奏,反而会破坏诗歌的情感与氛围,上课时还是 应当以学生自读与教师、学生范读相结合为主较为适宜。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学习诗人借景抒情、以情衬景的写作特点。

2、通过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体会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2 难点:1

1、学生预习:收集马致远与元曲的相关资料。

2、教师准备:与秋天有关的诗句(以学生小学学过的为主)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随着一阵淅沥的秋雨,我们已经渐渐走入了深秋。同学们,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你此刻对秋天的感受,你会如何形容?这种感受又是怎么来的?

“秋风萧瑟天气凉”、“一层秋雨一层凉”,秋风秋雨带走了夏日的喧嚣,不知不觉中,曾经喧闹的小鸟沉寂了,蝉声消失了,树叶凋零,草地枯黄,世界就 在这片寂静中慢慢步入风雪交加的寒冬。当我们的身体感到寒冷时,我们的心灵又会对眼前的秋天产生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来学习这首《天净沙·秋思》,思考一 下马致远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秋天,描述了怎样的感受。“天净沙”是曲牌名,而“秋思”是曲子的题目,点明诗的内容就是表达他在秋日的思绪。

(二)自读全诗,把握诗人描绘的景物的特征。

现在请大家自读全诗,把诗中描绘秋天的诗句或词语找出来。

(学生自读,找出相应诗句,并说明这一景物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再朗读相关的诗句)

提示:

1、“枯藤老树”展现万物衰败的景象。“老树”是指“树”年龄很大、很粗壮吗?(衰老)《钱塘湖春行》中用什么花草来表现春天的勃勃生机?(乱花渐 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在《夏感》中万物的生命力更显紧张热烈,作者如何描写?(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而这一切在现在都已经消逝,一年最美好的时光已 经过去。留在诗人面前只有枯萎的藤萝和凋零的大树,此时留给我们的只有什么感受?(悲凉)

此刻,夕阳中乌鸦的身影又会给这幅场景增添怎样的感情色彩?(参看“月落乌啼霜满天”,几声鸦啼,更显凄凉悲切)因此“昏鸦”难道仅仅指“黄昏的乌鸦”吗?如果让你用“昏”组词,你会组成什么词来形容此时诗人见到的乌鸦?(昏昏沉沉,昏昏欲睡)

2、“西风”,在中国传统的文化中,“西风”专指秋风(比较“等闲识得东风面”“夜来南风起”“北风卷地白草折”等诗句不同的内涵),小思在《蝉》 中说“残阳里,想起了秋风颜色”,秋风的到来让她感到了蝉生命的短暂。那么这里“西风”到来让诗人感到了什么?(时光飞逝)但诗人现在却身在何处?(古 道,天涯)

“古道”,大家学过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其中有诗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芳城”。古老的道路已经被青草覆盖,说明什么?(少有行人)同 样,在此时的古道上,只有谁的身影还徘徊在道路上?(诗人的身影。对照“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诗句中空旷的江面上似乎只有诗人孤独的身影,在这里漫 长的古道上也只剩下诗人在独自徘徊。)诗人知道自己到何处去吗?知道道路的终点在哪里吗?为什么?(不知道,他只知道现在他“在天涯”)诗人用什么来作为 自己的象征?(瘦马)马因何“瘦”?(长期跋涉,疲惫不堪)同样,诗人也已经精疲力竭。他只是一个孤独的流浪者,不知前途在何方,不知归宿在哪里。

3、在古代,人们依山傍水而居,“小桥流水”说明此地必然有人家,有村落,此时“夕阳西下”,人们会干什么?但这里是诗人的家吗?“小桥流水人家” 近在咫尺,却又可望不可即,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你就是马致远,当你看到眼前炊烟袅袅,灯火点点的村落人家时,你会想起什么?(家乡,亲人)此时诗人的心 情是什么样的?(“断肠人在天涯”),谁是“断肠人”?为什么“断肠”?(寂寞、孤独、茫然,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总结:全诗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写情。写景的诗句中不仅有符合秋日特征的景物,也有描写诗人所在位置的景物“古道”,象征诗人的词“瘦马”,而 “小桥流水人家”与其它两句诗形成对比,使诗中秋日悲凉的氛围更加浓重了。诗人在前三句主要写景,对最后的抒情起到了什么作用?(铺垫、衬托)诗人究竟突 出了秋天的什么特征,而能够使他的景物描写可以衬托后面的抒情?(悲凉的氛围)而诗人所要抒发的又是什么情感?(离别之情,飘泊之苦)而这种氛围恰恰与诗 人此时的心情相对应,情感已经包含在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了。这就是“情在景中,借景抒情”。

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范读全诗,看看他是否能够表达出诗人的情感。(学生自读全诗,不求整齐,但要求能读出情感来)

下面我就请大家把诗歌的写景部分用自己的话复述一下,写在作业本上,请大家能够表达出诗人笔下秋天的特点,传达诗人的情感。

(三)联系背景,了解诗人情感产生的原因。

我想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自己在此之前学过的描写秋天的诗歌,最著名的除了何其芳先生的《秋天》之外,还有在小学学过的杜牧的《山行》。大家应当马上就 能感受到,虽然两首诗都写了秋天特有的景物,都提到了秋天的寒冷,这两首诗所表达的情感与这首《天净沙·秋思》是截然不同的。为什么诗人们会有如此不同的 感受呢?这就需要我们了解一下诗人及其时代了。

(学生们介绍自己找到的资料)

归纳:马致远——元初文人,戏剧家,在戏剧中早已体味尽了人生的悲欢离合,在生活中饱尝了飘泊流离之苦。元代统治者轻视文化,当时的广大知识分子失 去了出路,不知前途在何方。因此马致远在诗中表现的孤独无依,是他心态的真实写照。一个心情悲凉的文人,身逢这样的时代,当他在流浪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苍凉 的秋日时,他的心情会是怎样的?他眼前的景物又会是怎样的?即使他看到丰收的场景,看到鲜艳的红叶,他的心情会欢快欣喜吗?

总结:欧阳修说:“一切景语皆情语”,有了真挚的感情,即使并不用力刻划景物,却能在景物中透露作者的情思。因为当诗人看到眼前的景物时自然也就会触动心中的情感,而笔下的景物也就自然被渲染上了感情的色彩,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景交融”。

范读全诗,学生再读,突出诗人的悲凉之情。

(四)联系生活,表现生活的场景。

对于诗人来说,与家乡、亲人的分离已经成了生活的主要内容。而对于我们来说,这种场面却很少能够遇到,那我请大家读一读下面的文章,看看文章表现了什么样的分离场面:

韩主任已经上台了。他很正经地说:“各位同学都毕业了,就要离开上了六年的小学到中学去读书,做了中学生就不是小孩子了,当你们回到小学来看老师的时候,我一定高兴看你们都长高了,长大了……”

于是我唱了五年的骊歌(lí,送别的歌),现在轮到同学们唱给我们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我哭了,我们毕业生都哭了。我们是多么喜欢长高了变成大人,我们又是多么怕呢!当我们回到小学来的时候,无论长得多么高,多么大,老师!你们要永远拿我当个孩子呀!

——《爸爸的花儿落了》

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不久前你小学毕业时的情感,描写一下记忆中当时校园的情景,完成一段小练笔:

“分别的那一天,校园里……”

(五)板书设计:

悲凉 思念

前途茫茫、时光飞逝、精疲力竭

写景——抒情

情在景中,情景交融

五、教学反思:

为上这一节课,我先后设计了三套教案。第一次我仍按传统以朗读为主,并且还设计了几种不同的朗读方法,帮助学生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情感。第二次我突 出了写景状物,希望学生能够学习写景的方法。但经过与其它老师的讨论,我注意到这首诗不适宜齐读,多讲节奏反而会破坏诗歌的韵律,而诗歌描写的重点在 “思”上,并不仅仅是“秋”,因此要让学生可以理解全诗,可以从学习中有所得,还是应当将重点放在“写情写景,情景交融”上。而突出这一点就必须让学生理 解为什么同样的景会有不同的情感体现?

基于此我就设计了教学的第一个主要环节:“自读课文,把握诗人描绘景物的特征”。对于这一环节我也考虑过多种方法, 如让学生围绕“断肠”来找相应词语,但为了让教学目标更明确,我还是确定让学生就找出表现秋天特征的描写,并以此延伸,让学生理解诗歌所塑造的特殊氛围。

上完这一课后,总结这节课,主要反思有四:一是设计应围绕文本进行。导入时我希望能通过学生的亲身感受来引导他们去领悟诗人的情感,但在设计时感受 与文本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并没有起到预期效果。看来在修饰自身语言的同时还不应忘了对课文的分析。

二、对于教学设计应敢于删减,不应拘泥于原有的设计。由 于上课前让学生查了有关元曲的资料,所以在进入课文分析前让学生说了说,但发现作用不大,反而耽搁了时间。上课过程中,本来准备用王维的《杂诗》(君自故 乡来)补充“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内容,但我发现学生已经理解就将这一部分删减,觉得效果不错。

三、总结归纳的内容有些多,其实简单扼要地点明“情”与 “景”的关系即可,无需说太多。从学生的课堂练习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学生已经明白了诗中情景交融的写法,并且有意识地在练习时注意渲染了景物描写的感情色 彩。可见学生对这一点是很清楚的,不需要老师再反复强调了。今天的总结使课堂时间有些紧张,留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时间也就少了,这成为了这堂课的主要失误所 在。

四、了解学生状况至关重要。以前上诗歌时常常引用诗歌材料,但学生往往一片茫然,因为他们并不能完全理解诗歌内容。所以查阅了小学六年他们学过的古 诗,引用了他们熟悉的诗句,还有《夏感》《秋天》《蝉》等学生很熟悉的课文,那他们能很快进入理解诗句,进入角色。此次上课没有安排齐读,而是让学生自由 读,因此学生可以发挥的空间大了,可以发现一些学生读的兴趣大了,投入的感情也真了。可见学生还是喜欢读的,只是齐读多了,滥竽充数者也就自然多了,还是 应多留一些空间给学生自由发挥。

一堂课的设计是艰难的,但在这艰难中既要面对悬崖峭壁、山穷水尽的困境,也会经历柳暗花明、茵茵绿原的惬意,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一次享受。也许我们并不能达到理解的境界,甚至不能看到梦中的桃源,但是我们经历过,就不再有遗憾。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