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半年后范雨素并没红(但句句话都让媒体人扎心)

句子大全 2023-12-01 03:54:02
相关推荐

为记者量身打造的行业资讯平台

最快的传媒要闻、最全面的财经舆情、最敏锐的传媒投资风声、最前沿的媒介变革趋势,是资讯门户也是工作平台,近万名财经记者注册、二十万主流财经人群实时关注。

作者 | 奥凯

“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的极为拙劣”,这句话相信很多人还记忆犹新,还记得那个名字——范雨素。

在跨界娱乐和大传播时代,按理说经过那么高强度曝光,范雨素早该完成IP打造、走在商业变现的路上了,但时隔八个月,这位中年女子依然过着平凡的日子。

最近,每日人物给她做了一篇采访,但有意思的是,这次的她,不再是被记者纠缠、被媒体消费和被任人评论、以至于“有点蒙”,2018年初,她已经成为一个旁观者,在这篇出色的采访里,范雨素用黑色幽默的语言,道出了媒体生态的种种荒诞,半年后的范雨素并没红,但句句话都让媒体人扎心。

(以下内容,部分整理自每日人物的采访稿件《我还是范雨素》)

无爆款报道的年代,为啥她凭一篇文章就能出名

首先,范雨素能出名这事,本身就够让媒体人扎心——仅仅因为一篇文章获得如此大的关注度,范雨素自己至今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能出名:“我问过来采访我的记者,怎么会出名啊,一篇文章怎么会出名啊?”

在无爆款文章的年代,这是个奇迹,也让”日更令人头秃“的媒体人自叹不如。

放眼2017年,凭借着一篇爆款文章出名,几乎是不肯能完成的任务,你可以靠着综艺、网剧、直播和短视频,当然也可以靠着争议、炒作,但凭着一篇调查报道一夜成名的案例几乎为零,除非你足够”勇敢“,像前不久的自媒体包邮区,再或者钛媒体,敢跟一个争议性的公司或者话题死磕。而像范雨素这样,靠着底层非虚构写作成名,着实让文字工作者羡慕,某位非虚构写作的“大咖”曾感慨,非虚构写作的成本和效益比已经越来越低。

“当网红?不去,这是在消费我”

对于成名,很多人都是嘴巴上拒绝,身体却很诚实,但范雨素用行动证明她确实对成名一点兴趣都没有——这几个月,她继续做育儿嫂。

而对很多记者来说,能够转型自带流量的网红记者,也是梦寐以求的事,每天都有老记者来问小编,某某平台如何入驻,希望在传统媒体彻底死掉之前,建立自己自己的自媒体矩阵。

一位行业人士表示,在娱乐产业如此成熟的年代,范雨素本身的人设,是可以轻松转变成网红的,别的不说,单是她说的话,通透又逗比,就够吸引流量了。另外,也或许会说,范雨素的底层文学,实在太边缘,但别忘了,很多传统行业的“老古董”,瞬间成为网红的案例——故宫博物院院长能够因为一部《国家宝藏》走红,局座召忠在B站的世界如鱼得水,如此来看,范雨素对网红的彼时,还是有点商业上的小遗憾:

但从人设的角度看,范雨素的选择,或许是对的,网红真的是一个最为脆弱的品牌设定,2017年,我们见过了太多人设崩塌的鲜活案例:

一个《中国有嘻哈》捧红了一个PG One,又让他重重摔下,一个微博,让薛之谦成为广告的宠儿,却又让其人设崩塌,在娱乐时代,网红们借助炒作网上爬,在被消费的泡沫被炒到最高点之前,以期全身而对,但往往难以遂愿,或许在范雨素看来,这些网红的崛起和倒掉,就是八个字——不生不灭,不增不减。

在范雨素看来,网红就是被消费的对象:

2017年,很多人说我成了网红,但对我个人生活而言,没有任何改变。就像哪儿着了火,大家都跑去看,看完拉倒。新闻不就是这样吗?我心里没一点感觉,每天还过着萝卜白菜豆腐的生活......有个活动,他们只要我去坐在那儿,什么也不用干,就给我一万。我一口回绝了。你如果要帮我,就直接把钱打给我得了。或者让我干活,让我演讲,让我劳动,也行。可是什么都不用干就给钱,我不去。这是在消费我。

范雨素眼中,继续做育儿嫂,做体力活,比成为网红更可靠,连她女儿都这么认为:

大女儿对我的出名完全没感觉。她现在已经能独立生活了。她劝我,还是得做体力活才能赚钱。她很少给我寄钱,但是经常给我和妹妹买衣服,给妹妹买学习用品。母亲节的时候,她还从云南给我订了一束满天星。我们就像是舒婷写的两株木棉树,谁也不操心谁。

“找工作这么难?非要做编辑和记者”

当被问道为何有网站邀请去做编辑却没有去,范雨素的回答就更黑色幽默了:

那个活比当育儿嫂更累。虽然做育儿嫂一晚上只能睡两小时,可是没有压力。那就是熬日子,熬完了就行。可如果每天都要写文章,那就得睡觉做梦都在想这个事儿。有人说,做了编辑,命运就改变了。可脑力劳动就比体力劳动高贵吗?说脑力劳动改变命运,那叫偏见。你比人家盖房子的强吗,你不是自己哄自己吗?他们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他们的事儿,我的眼里没有阶层。

这些记者真不容易,来采访我的记者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其中一个是北京大学文学社社长。现在工作都这么难找了吗?还有一个,放着好日子不过,要当记者。他的父母都是公务员,他却不回家当个公务员享福。他的同学都是公务员,天天吃饱了坐着,个个都大肚子了。

“头条想买我的文章,每篇出价1千5”

既然不想做编辑和记者,那做个自由的内容创业者,不也挺好吗?但范雨素依然看不上:

那个活比当育儿嫂更累。虽然做育儿嫂一晚上只能睡两小时,可是没有压力。那就是熬日子,熬完了就行。可如果每天都要写文章,那就得睡觉做梦都在想这个事儿。有人说,做了编辑,命运就改变了。可脑力劳动就比体力劳动高贵吗?说脑力劳动改变命运,那叫偏见。你比人家盖房子的强吗,你不是自己哄自己吗?他们非要把人分成三六九等是他们的事儿,我的眼里没有阶层。

除此以外,头条无处不在的销售团队,也找上了范雨素,根据每日人物的采访,今日头条的编辑是直接带着合同来的,一个月写4篇,一篇按照一千五算稿费,此外出版社也对范雨素的

这无疑是给头条再一次招黑,今年以来,头条等多家平台出台丰厚的内容扶持计划,但被质疑是收割底层写作者的噱头,知乎上,就有人抱怨:在今日头条开了一个头条号,开通好几个月了,也比较勤劳的写呀写的。写了几个月之后,发现一点起色都没有,按照官方给出的说法,我的条件已经符合开通,但是实际上总会被各种各样或者干脆毫无理由地拒绝。作者怀疑“现在不禁觉得今日头条所谓的头条广告和千人万元都是骗人的。”

关于快手——“底层很难被消费,中产很焦虑”

如今,城市人群了解农民和农村大多通过社会新闻、返乡日记、以及快手视频之类的大众媒介,在一些学者看来,这可以增进城乡间的了解,范雨素却认为,这只会会加深误解:我不看快手,但是网上有的每一篇博士返乡日记我都看,那些博士已经不属于农村了。他们写的时候都带着强烈优越感,我不喜欢。农民是可怜的,不过在童话里,国王也是被怜悯的对象。我用文学视角来看待这一切的时候,只觉得万物平等。有篇文章叫做《深到骨子里的高贵,是没有身份感》,我喜欢这个题目,说出了我不能表达的话。改变你是看不到的。人们更愿意看到的是世俗的改变,你吃顿饭吃好了,住的房子大了,这是世俗的改变、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但是那些带给你什么啦?只能带给你虚空的虚空,迷茫的迷茫啊,只有那种无知的骄傲和居高临下。

我就经常受到歧视。有次我拖着箱子准备回老家,雇主要求开箱检查。拉开箱子,里面放了三本书。她特别意外地问我,这是你的书?我自己买书看,让她感到惊奇。这个雇主是官二代。她从出生就没跟农民打过交道,她就用她想当然的农民来想我。

底层是很难被消费的,他们身上有坚硬的东西。他们比叫做中产的这群知识分子更加坚韧、有力,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我这人就是百折不挠的。有些人用好像很嫉妒的口吻问,你怎么摆出一副什么都不怕的劲儿,我早就什么都不怕了。一不怕苦,二不怕穷。现实中经历了太多的苦。因为看小说的原因,我对所有的苦难都有预设了。我对世俗的幸福,不太看重。过穷困日子好,一无所有,你就没有负担,你就没有失去了会觉得伤心的东西。

他们住着联排别墅,雇十几个人,想要维持那种生活,他是不是要整年想办法挣别人的钱,不得不干活儿啊。中产阶级有下滑的焦虑,农民没有那种焦虑感。我就是金字塔底座了,我还能怎么样?中产不一样,他们天天辛苦努力,自己哄自己,觉得自己是迈上了一级台阶的人,天天怕自己掉下来。

阅读与写作才是正经事

和出版社签约之后,这半年多范雨素说她只做了一件事,就是坐在家里写书。

我写的是我家族的故事,是一个关于平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小说。小说中的乡亲们在前世是帝王将相,今生却是草芥小民,他们都是一个灵魂。刘邦和项羽都在他们身上复活了。我的书稿都是手写,写了十几斤,有几百万字。现在,我要把它们删成十万字。没有任何区别。我可不是什么作家。童年的时候,我的大哥哥每天要做文学家,想当作家。现在,我一听到作家、文学家这种字眼,就像起了湿疹一样害怕,感觉作家就是失败者的象征。还有活动邀请我的时候,给我做了一个海报,说我是“民间诗人”。我跟他们说,可别这么写,写农民工行吗?最后就写了《我是范雨素》的作者。

此外,范雨素还对于国际视野中的中国传播,有自己的理解:

范雨素说,自己今年最高兴的是英国大使颁了一个奖。“因为我一个中国农村的穷困偏远地区的小女孩,六七岁的时候就读了《雾都孤儿》,英国《卫报》高兴坏了,人家因为这件事感到自豪。“这就好比说一个索马里地区的偏僻农村里,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看过《西游记》,传到我们中国,我们也会觉得高兴。””

我曾看过报道,很多外国人对中国农妇的印象停留在《红高粱》的九儿,停留在《菊豆》和《大红灯笼高高挂》上。我为自己所做所为,改变了外国人对中国农妇的形象而欢欣,觉得自己也能为国争光了。这一年,算是没白活一回。

后记:对范雨素而言,除了阅读和写作之外,朗读可能最好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如此看来,音频付费平台是一个可以尝试的平台,即能满足她的表达欲望,又能够避免被图像化的世界过度炒作。

《黎瑞刚投资术:看得见的真实与看不见的美学》

《雄安48小时:媒体人的笔和炒房团的腿》

《谁不说俺家乡好?叶檀就不》

专为记者打造的平台

行业资讯 | 传媒大咖 | 传媒动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