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林深时见鹿 海蓝时见鲸(你知道原句是谁的吗)

句子大全 2023-12-01 05:12:02
相关推荐

狗与马、牛、羊、猪、鸡并称为“六畜”,也被称为是“人类最忠实的朋友”。根据河北武安磁山、河南新郑裴李岗、浙江余姚河姆渡等遗址发现的狗骨骼,大约可以推算出,早在狩猎采集时代,人们就已驯养狗为狩猎时的助手。而瑞典皇家理工学院科学家彼得·萨弗莱宁经过研究证明,目前世界所有种类的犬都起源于约1.6万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南部驯养的狼。

正是因为狗的忠诚以及在嗅、听、视觉方面的天然优势,所以在古代,基本上家家户户都会养一只狗。而一些诗人,也会作诗来赞美他们,以示喜爱之情。

未及弱冠之年的李白,在隐居在戴天山(即现在的大匡山)大明寺中读书时,只是隐约听到了几声犬吠,便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也许很多人都听过一句话“林深时见鹿,海蓝时见鲸”,所以自然而然就觉得这就是原版。实际上,这句话就是改编自该诗的颔联,但是这种改编,却失去了原诗的那种韵味。

原诗说的是诗人偶然经过树林深处的小路时看见了一只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既然“时见鹿”,可见其幽静。正午时分,钟声杳然,唯有溪声清晰可闻,更显出周围的宁静。而改编后却给人一种只有树木旺盛之时才能够看到鹿,海蓝的时候才可以看见鲸鱼,突然之间就少了一种原有的意境。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也许很多人都听过,他出自于唐代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这是一首诗,更像一幅画。全诗仅以寥寥二十个字,便勾勒出一个严冬寒夜的山村景象和一个逢雪借宿者的形象。

遣词造句方面,用"苍山"对"白屋",山是苍色,屋是白色,二者遥相映照,便构成一个银白苍茫的世界。再以"远"和"贫"来点出眼前的空旷浩茫,准确地表达了诗人从远处看到的景象。第三句中的"柴门"和"犬吠",既照应了"白屋",又是"白屋"的延伸,特别是句中一"吠"字,响亮有声,划破了日暮天寒山村的宁静,唤起了寂寥群山的回响,也给沉睡的郊野带来了生气.。

苏轼也十分爱狗,他还养了一只叫做“乌喙”的狗,并写了一首叫《予来儋耳得吠狗曰乌觜甚猛而驯随予迁合浦过》来表达自己的喜爱:

乌喙本海獒,幸我为之主。食余已瓠肥,终不忧鼎俎。昼驯识宾客,夜悍为门户。知我当北还,掉尾喜欲舞。跳踉趁僮仆,吐舌喘汗雨。长桥不肯蹑,径度清深浦。拍浮似鹅鸭,登岸剧虓虎。盗肉亦小疵,鞭箠当贳汝。再拜谢恩厚,天不遣言语。何当寄家书,黄耳定乃祖。

诗人机缘巧合之下得到了一只懂事而又顽皮的宠物——“乌嘴”。此后对它关怀备至,让它吃饱喝足,养得十分肥壮,还保护它免除烹煮之祸。同时,对它的恪尽职守加以表扬,对它的缺点宽怀大度,对它因主人北返而显得异常高兴的行为加以称赞,亲切地与它说话,甚至为它戏作了这么一首使它流传千古的名诗,可以看出苏轼对于乌嘴的喜爱之情。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