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这两句话 一百年来激励无数清华学子(为何被认为是腰斩的校训)

句子大全 2023-12-02 05:00:01
相关推荐

欢迎点击关注!获取更多有价值信息哦!

网上出现过几篇很火的文章,大意是《被腰斩的清华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清华校训是16个字而非仅仅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文章称清华大学的校训原来是十六个字,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现在的校训只剩下了“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所以,现在清华的校训是不完整的,是被腰斩的,是不完整的校训,“……并非仅仅是清华的悲哀,它标志这中国大学精神的迷茫和缺失”。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易经》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上高中时,很多学生把这两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情绪低迷、意志消沉时,用这两句话提醒激励自己。这两句校训,曾激励无数清华学子,如今却被认为是腰斩的,并上升到中国大学的精神层面,到底是危言耸听还是确有其事?

清华大学校训前世今生

清华大学最初成立于1911年,取名为清华学堂,距今已有108年的历史,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也就是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制度王朝----清朝,灭亡了。稍微懂点历史的人都明白,清华大学建校之初,正是中国处于内忧外患之际,整个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很多有志之士纷纷投身于救国救民的运动中来。那个年代,知识分子在不同场合纷纷发表了激情澎湃的演讲。1914年,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梁启超先生就在清华做了一个题为《君子》的演讲,这也许就是清华大学校训的源头。

《周易》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在国难当头的危局下,梁启超先生慷慨激昂的演讲激励了清华大学的热血青年学子,后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正式成为清华校训,并在1918年4月25出版的《清华周刊》138期封面上,出现了包含校训的圆形图标,这也是清华大学校徽的雏形,只是当时的清华大学的校名还是清华学校,一直到1928年,才正是确定了含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校徽。这成为新中国成立前的清华大学校徽。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高校不再提校训,校徽也被搁置。直到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校长蒋南翔提倡培养“又红又专、全面发展”的革命人才,但是,校训和校徽一直都没有再提。到上个世纪的90年代,清华大学决定仍旧沿用以前的校训,并对校徽进行了从新修改,一直到今天,形成了三个同心圆的含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校徽。

中国台湾地区的新竹清华大学校徽,虽然与大陆清华大学的校徽有一定差别,但校徽上的校训仍然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由此可见,清华大学的校训一直是这八个字。

中国人骨子里的自强不息

清华大学的校训,是中华民族非常宝贵、非常优秀的文化精神。正如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所说,‘自强不息’就是永远努力向前,绝不停止,这句话表现了中华民族奋斗拼搏的精神。在政治生活方面,对外来侵略决不屈服,对不良势力决不妥协;在个人生活方面强调人格独立,志不可夺。这是一种奋斗精神。

哈佛大学教授大卫.查普曼,对学生讲解中国的神话故事时,把这种精神解释的淋漓尽致,也诠释了中华民族绵延几千年的原因。对于中西方火的来源,大卫.查普曼说:“我们的神话里,火是上帝赐予的;希腊神话里,火是普罗米修斯偷来的;而在中国的神话里,火是他们钻木取火坚韧不拔摩擦出来的!这就是区别,他们用这样的故事告诫后代,与自然作斗争!”

对于自然洪水灾害,大卫.查普曼说,面对末日洪水,我们在诺亚方舟里躲避,但中国人的神话里,他们的祖先战胜了洪水。中国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最终战胜了灾难。对于困难,比如一座山挡住了门前去路,西方人选择了搬家,中国人选择了(愚公)移山!

所以,大卫.查普曼认为,虽然中西方都有神话故事传说,但抛开故事情节会发现,神话故事的核心精神是不同的,西方人的神话精神是忍受,听从上帝和神的安排;而中国人的神话精神是抗争。所以,中国人的精神是可贵的。

13世纪,成吉思汗领导下的蒙古军队所向披靡,横扫欧亚大陆,稳定时期国土面积达到了4400万平凡公里,被称为蒙古帝国。如果不是成吉思汗出兵途中病逝,估计蒙古人可以统一欧亚大陆。可蒙古军打进欧洲的时候,欧洲人首先想到的不是如何反抗、保家卫国,而是想到是因为他们做了坏事,上帝派蒙古人用鞭子来惩罚自己。所以,他们选择了忍受,用自己的忍受来补偿自己所犯下的错误。

华夏文明经历几千年的朝代更替,即便在一百年前最危难的时刻,面对各个国家的暴力、杀戮、无恶不作,看似柔弱的中国人,也许当时会低下头以示顺从。侵略者以为中国人很顺从,很好驾驭,所以才有日本叫嚣三个月占领中国。但是,这些在趾高气昂的侵略者旁边低下的脑袋里,想的不是如何逆来顺受,而是如何积蓄力量、奋起抵抗。

正如《贞观长歌》中的颉利一次次侵入中原,每一次都用武力和镇压,可奇怪的是每一次遇到的抵抗都比上一次要顽强的多。之后的颉利才明白,最后一次攻打长安之前所说,“别看中原人平时兄弟相争,甚至父子相残,犹如一盘散沙。可一旦有外敌入侵,他们又会聚成一块铁,拧成一股绳”。

正是这种局势下,梁启超先生用自强不息的演讲,鼓励清华学子,一直到今天,清华学子都在这样的精神下,稳步前行,绝不停止。

传统文化中宝贵的厚德载物

“厚德载物”出自《易传》,“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思是,帮助别人,但不要求任何回报,这就是“德”。按照这个意思,做的最好的当数我们的雷锋叔叔。雷锋参加沈阳部队工程兵军事体育训练,从抚顺出发去安东出差。上火车的那一刻起,雷锋不断帮助别人,帮旅客、帮列车员,一直到他下火车。在这些人中,有抱孩子的妇女,有白发苍苍的老人,有背着大包小包行李的旅客。虽然我们现在看起来,雷锋很傻,但是,他确实是我们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真正做到了德。

“厚德载物”常常用来指道德高尚的人,能够担当大任。也是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修身养性的座右铭之一。正是在这样的修身养性格言下,在人均寿命还不到30岁的古代,孔子活到了72岁。所以说,这已经不仅是一种处世态度,更是一种自我修养的方法。

著名哲学家张岱年先生认为,‘厚德载物’就是要有博大的胸怀,兼容并包。在中国,儒、道、释三家彼此相容,这种现象只有中国才有。西方历史有宗教战争,一直持续到今天仍然是征战不断,而中国则没有任何宗教战争,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因为中国文化讲究厚德载物的兼容和包容精神。

其实,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包容的成语有很多,比如下面:

晋·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李周翰注:“方寸之心,如海之纳百川也,言其包含广也。”

后来,被清末政治家林则徐用于两广总督府衙的对联“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这副对联,成为日后的名句。直到今天,还被身在校园的学生们不断吟诵,也成为书法家们写字时,最常用的古典成语之一。

清华大学将“厚德载物”作为校训,一方面是为了培养学生要具有高水平的品德,要做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才,要能够用圣人之言要求自己;另一方面,作为中国的知识分子,要能够听取不同意见,容纳与自己学术观点不一致的人和事,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在学术界绽放更加灿烂的花朵,才可以在学术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顺利!

总之,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华民族非常耀眼的文化瑰宝,从遥远的古代到今天,它让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能够屹立于世界不倒。正是因为这种思想的激励,才保证了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五千年文明,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清华大学建校之初,汇集了一大批国内文化名人,这也是他们对清华大学的希冀,作为清华的一种精神,必将永远传承下去,因为这也是现代世界所需要的。

校训是否腰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否具有“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的精神

有关清华校训被腰斩这样的新闻,新闻刚出现的时候,就关注过。对于这篇文章,说的头头是道。然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梁启超先生1914年在清华做演讲时引用的《周易》中的一句话,后来逐渐演变成清华校训。“独立精神,自由思想”是陈寅恪先生1927年在颐和园昆明湖后为王国维纪念碑写的碑文中的几个字。这两者之间没有关系,后来是否同时作为清华校训(毕竟“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也不是梁启超演讲完立刻作为校训的),不得而知。但是,“独立精神,自由思想”确实是学术界最需要的精神。

撇开这篇文章有关“清华大学校训被腰斩”这样的观点是否属实,文中的很多观点还是非常值得我们回味的。与其说是对清华大学校训的争执,不如说是对现代社会浮躁学术环境的一种失望和批判,希望未来可以有一个更好的学术环境。

文中引用了清华大学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对学生的要求:只讲学术,不要政治。批判了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认为在过去的50多年,是清华大学精神失落的50多年,也是对学生思想的禁锢。不过,在现代的学校内部,也确实存在着类似的问题。比如,高校一个课题组的老师,基本上都是师从同一个老教授,即常说的“近亲繁殖”。

这种情况有利也有弊,利的一方面是可以更好地继承和做大做强学校的专业,工作更容易开展;弊端是容易形成学术思维定势,无法更加广阔的进行学术思考,不利于学术研究。据说(没有考证过),国外研究机构在招聘时,有的明确要求本科、硕士、博士要分别在不同学校就读,为的就是让学生可以吸收或者感受不同学校的学术气氛,也防止出现“近亲繁殖”。现在国内已经有高校明确要求,本校毕业的学生,不得留本校工作(不过已经为很多人吐槽是矫枉过正)。

在很多学术领域,越来越多的人不敢挑战权威,权威就意味着绝对正确。即便有个别胆子大的,也会被周围的人嘲笑,认为是自不量力。可是,很多重大学术突破,起初都是靠着自己的思考,逐渐求证,但是刚开始他们的想法总被认为是异想天开,甚至是做白日梦。做研究时,被灌输的思想就是“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才是科学之精神。

所以,与其讨论清华大学的校训是否腰斩,不如好好思考我们如今的学术、科学到底符不符合这些精神,是否能做到这些。否则,如果做不到这些,再完美的校训也是只是印在校徽上、挂在学校墙上的几个字;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些,自然不会再有人挑剔校训的不足!

小伙伴们,你们怎么看呢?

欢迎留言讨论。

多个关注多条路!

欢迎点击加关注!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