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陈丹青:中国文艺很荒凉 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

句子大全 2023-12-02 05:11:01
相关推荐

苏轼被遭人诽谤,贬黄州期间,泛游赤壁,作《赤壁赋》,写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感叹大化无穷,人生短暂渺小。

当代文学艺术领域,有一位大家,不愿屈服于生命的最弱易逝,不断向世间万物追寻探索。他遭过太多讥讽非议,却仍要坚守自我,不忘初心。有人尊奉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油画大师,有人唾弃他是哗众取宠的无耻文人,他就是陈丹青。

陈丹青在录制一档网络节目时,曾发言:“我的母亲就像一条狗一样死掉了,一动不动,非常没有尊严。”

这句话意在表达对死亡之沉重、生命虽美却易凋零的哀伤,却因表达方式的直白而被众多网友误读为对母亲的忤逆,招来口诛笔伐,进而引发对文艺创作者群体的怀疑、攻击。

留取丹心照汗青

1953年,陈丹青出生于上海,他的名字出自父亲最喜爱的一句诗:“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也成为他这半生不惧生死,坚守艺术信仰的写照。

父亲引导他学习文学、艺术,认识世界的真善美。但好景不长,在陈丹青4岁那年,父亲被误判,家中祖辈收藏的书籍画册被毁,童年的变故使陈丹青过早地认识到人事无常。

时局动荡,但绘画的种子已深深扎根于陈丹青的心底。尽管只是十来岁的少年,他凭借过人的天赋和孜孜不倦的努力,已经能跟随老师完成大量绘画工作,进入了一些工人美术团体。

特殊期间,很多抄家而来的艺术珍品流到上海,因缘际会下,陈丹青接触到世界美术大家的作品。他大感惊喜,于是夜以继日地临摹,涉猎百家。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列维坦的风景画,都是他美术道路上的养料。

1969年,陈丹青初中毕业,作为知识青年下乡,辗转于赣南与苏北的农村。从国际都市到偏远地区的穷山坳,生活条件发生巨大落差。

每天都是繁重的农活、贫瘠的粮食、四处奔窜的老鼠、看不到前途未来的山谷。陈丹青不禁向多舛的命运叩问:难道未来的人生都要如此没有尊严地苟活吗?平凡渺小地生、默默无闻地死,人生如草芥蝼蚁,那活着的意义究竟在哪里?随后却意外地在经典文学作品中获得心灵慰藉。

学画路途之艰苦,人生遭际之坎坷,使陈丹青对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生活有了更为深刻的体悟。1976年,陈丹青被选为艺术人才,调往西藏,开始创作少数民族绘画。此时的陈丹青不会想到,这趟旅程将为他带来多大的礼物。

后来恢复高考后,陈丹青如愿考上中央美术学院,在此之前创作出油画《西藏组画》,声名鹊起,引起国际艺术界的震动。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将藏地民族在特殊时代的生活图景展露在公众视野,引发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写实主义思潮。

“名”“利”皆可抛

陈丹青年少成名,毕业后被清华大学美院特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这份在旁人眼里颇受艳羡的职业,陈丹青没做多久就卸任了。

起因是他不认同当时的教育制度,在研究生招生考试中,因为公共课(英语、政治科目)成绩不达标,一些在艺术上颇有天分的考生无缘进入师门。

陈丹青面对此现象极为不满,他批判高校对教学、科研的量化管理僵化呆板,抨击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方面严重失衡。

他不无讥讽地调侃:“中国文艺很荒凉,瘦得只剩肱二头肌、疙瘩肉。”如此极端的评断,惹恼了圈内圈外众多文艺工作者。

他宣扬艺术创作应获得足够的自由空间,对于文学、艺术触及范围的限定只会降低文艺发展的天花板。这场关于教育制度的争论使世人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有人认为,这场论战是陈丹青为青年学生的未来心忧,痛陈管理弊病,一腔孤勇值得钦佩,也有人嗤笑他陈腐偏激,兀自沉溺于旧时代的学院派作风,牢骚满腹,言辞宏大却终流于空虚的说教。无论是何立场,在浮躁纷乱的世间,每一个群体的声音都值得尊重。

向文学归隐

外界关于陈丹青的褒贬不一,他不置可否。陈丹青曾写过一幅书法,写的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里的句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世俗的纷扰让他无所适从,1982年移居纽约后,他将自己的困惑、悲伤一起编织进文字里。

《纽约琐记》里是他抽离故土后,对艺术重新客观的思考,归国后,他更深地感受到古今之变,写出了《退步集》,反思自身、民族的记忆和发展历程。

在《笑谈大先生》中,另辟蹊径发掘鲁迅与美术、与朋友的关系。《多余的素材》尝试跳出艺术的界限,在日常细节中触碰历史的肌理。陈丹青以平实的笔调,将一名绘画者敏锐的观察视角应用到文字当中。

对于文学与美术的“跨界”,陈丹青也闹过一些笑话。谈到随笔集《退步集》的由来,陈丹青自嘲道,有次讲座时,有个学生递来匿名纸条,叫他不要再出来讲了,会退步的。他就将这声“警钟”作为书的标题。面对外界的质疑臧否,他已经能够包容地接受,坦然回应。

步履不停

近年来,陈丹青也一直没有停下探索的脚步,创办了木心美术馆,纪念恩师木心,将年少时听讲的笔记编撰成《文学回忆录》,希望这一份文学体验能渊远流传。

有质疑者嘲讽他作秀、炒作,他不去争辩,他已经能够坦然倾听,只淡淡回应:“我想一个人逝世有一种力量,就是我们停下来看看。”

在这个所有事情都追逐速度、效率、宏大,大踏步向前的时代,陈丹青敢于慢下来,回头看,细细观摩一个个“局部”的匠心,带大众重新认识那些被美术史忽略的天才和作品。

无论是美术还是文学,其核心都是“人”,是研究、表达“人”的学问。陈丹青敢于探寻幽微的人性,触摸情感的力度,直面人生最原始、最真实的苦难与善恶。

他用自己的行动向世人证明:生命虽然渺小,但只要不忘初心,坚守作为人的尊严,追寻理想的过程中,必定能为世界带来一些向上的改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