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系列一之学而——孔子的为学之道 如何学会自塑人生(二)

句子大全 2023-12-02 07:16:01
相关推荐

上一讲我们提到人的可塑性,学的必要性,为学的多样性,学习的核心内容和不断反省的学思结合。这一讲,我们继续来谈一谈孔子的为学之道。看一下具体的学习内容。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管理一个千乘之国,认真做事而讲信用,节约物用而爱护官员,役使人民按照时令。这是从为政者的角度来谈的,作为一个为政者,更应该严格约束自己。其实对于当下作为普通人的我们,也是必不可少的。

《逸周书·谥法》:“敬事供上曰恭。” 朱右曾校释:“敬事,不懈于位。”《史记·五帝本纪》:“取地之财而节用之,抚教万民而利诲之,历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君子庄严自重,做事严谨,对人恭敬,不浮躁不张狂,不松懈不怠惰,此乃敬,恭,也是我们前面讨论过的忠,就是尽心竭力做事。

一个人做事严谨并且讲究诚信,表里如一。“人无信不立”,信可以说是一个人的立人之本,一个人如果不真诚诚实,即使只有一次,也会丧失别人的信任,没有了信任,所有的事情都会打上问号,所有的所作所为都会失去价值。所以我们会看到生活中,“信”是一个普适的价值观,不同阶层不同领域,对人对己都是一种基本的约束。

提到节用,我们会首先想到墨家的主张。《墨子·节用中》:“是故古者圣王,制为节用之法。”其实节俭是我们的传统美德,中国的各家思想都是尚俭的。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素骄奢者,欲其观古人之恭俭节用,卑以自牧。”巩丰 《巩氏后耳目志·杂言》:“治生莫若节用,养生莫若节欲。”秦笃辉 《平书·人事上》:“保身之要,莫如寡欲;理财之要,莫如节用。”

节俭的概念其实在当下的社会更为重要,很多人以为生产力发展,社会进步,消费能力提升,生活水平提高,我们有充足的物资供给,其实经历过资本的大扩张,资本的神话破灭之后,我们都应该理智地认识到节用的重要性。大的来说,我们的宇宙是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和寿命的,我们的太阳和地球能量是有限的,适合我们的生存环境有限,我们地球的自然资源更是有限,有些可再生能力弱有些甚至不可再生。我们对环境自然的破坏很多也是难以修复的,所以我们不可能永远任性地开采使用下去。欲望是无限的,享乐是无穷的,但是我们还要知道,什么是人类最根本的需求。

我们的空气雾霾,我们的水质污染,我们遇到越来越多的极端天气,还包括很多我们看不到病毒变异疾病流行,有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我们和古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都有着动物的原始性,有些生物的自然力。所以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所以我们提倡光盘行动,我们反对粮食浪费,以后这种节约要求会越来越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里,因为毕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见微知著,未雨绸缪要。

这里提到的人和民是两个概念,所指不同,爱人主要是指爱护官员,使民主要指爱护百姓。其实合起来就是仁爱之心,善于管理,善于与人交往,就是爱众生。推己及人,这个概念在儒家思想中是核心的。

能够做到以上三个方面,可谓是学到了最重要的了。是我们所讲的,一个人先有仁爱之心,先讲孝悌,后主忠信的具体实践。其实这一章就是忠信爱人。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这一章可以说是普通的我们学习做人做事的总纲领。所以《弟子规》就用这一章来框架自己的结构,作为一个人必学的基本社会准则。一个人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做事严谨诚信待人,爱众生而亲近仁德之人,不仅有很好的德行,还有很高的学识。大家可以参看弟子规,里边有非常具体的生活中如何具体做到孝悌谨信,爱人亲仁,学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一个人看重贤良的品质不重美色,对待父母竭心尽力,对待君主不惜生命,与朋友交往诚信待人,就是没有学,也称得上学了。这依然是讲忠信。

美色是一种美,贤良也是一种美,一种外在,一种内在,美色明眼可见,贤能则需要独具慧眼。美是我们无法拒绝的,但是历史上我们常常看重美色而不见贤才,红颜祸水,比干剖心,巧言令色的佞臣多在,忠言直谏的贤才鲜有。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非常多,轻松的东西总是更刺眼,就像现在的很多流量明星和网红大家关注度极高,而默默无闻一生耕耘的人却很少有人看到。大家不断地刷着手机,却少有人能静下心来赏读一本喜欢的书。大家不断地碎片化阅读,却少有系统的深度的学习。低俗的东西很多人趋之若鹜,高雅的东西却冷若门庭。坐穿冷板凳的越来越少,狂热追风的越来越多。历史向我们证明,沉淀下来的精华的人生需要我们严格约束自己,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提升自己的判断能力,为人如此,交友如此,人生就是如此。你可以没有美貌,但是不要是一副才愚面目。

事父母竭心尽力,是我们当下很欠缺的部分,孔子曾说,如果对父母不尊敬,那与羊牛马何异,对父母没有好的脸色,只是替他们做事劳动,供养饮食,难道就可以么?我想这是需要我们思考的话题。父母养孩子,看的比自己的生命都重,孩子的报答不及十分之一,百分之一,正如我们所说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孔子的为学之道,我们下回再讲。大家有什么观点,欢迎留言讨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