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老子《道德经》中一句话 总被提及(但真正含义只有一人明示)

句子大全 2023-12-03 04:02:01
相关推荐

《道德经》老子第五章有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一般的理解有两种:

第一种,老天并不仁慈,只把万物当作没有生命的贡品——刍狗,用的时候恭敬地对待你;不用的时候,就把你扔到一边。

这种解释有一定的合理性。

什么是刍狗呢?

就是在祭祀的时候,在牌位前要放一件贡品,叫刍狗,草扎的,形状类似狗。

祖先虽然不在人世了,但后辈希望借此来表达对先祖的孝心。

因为狗是人类的朋友,先祖生前有可爱的狗陪伴,死后也不要那么孤单,所以扎一只狗去陪伴他们,娱乐他们。

祭祀完毕以后,这个草扎的狗,就可能被丢弃在路上,任人践踏或者当作柴火去烧。

圣人对待百姓,就像上天对待刍狗一样,也要随其自然,该尊敬的时候就尊敬,该漠视的时候就漠视,不必太刻意。

第二种,则是认为老子想表达天地公平的观点。

通俗点说:天地看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随其自然发展。换句话说,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

圣人管理百姓也是如此,要公平,不偏不倚,不区别对待。不像儒家那么等级森严。

这两种理解,都有其合理性,但是仔细推敲,都不够透彻。

传说中的河上公注释说:“天施地化,不以仁恩,任自然也。天地生万物,人最为贵。天地视之如刍草、狗畜,不责望其报也。”

这句话最得老子本意。

老子、庄子宣扬的随其自然,其核心观点之一就是不求回报。

不求回报,有三个意思:

第一,圣人做事,没有特别的原因,只是因为本能,或者仅仅是出于需要、意愿。

这个道理并不复杂,只举一个例子,大家就会明白。

比如,父母爱孩子,动物爱它们的后代,只是出于一种本能或者是出于意愿。

哪一个父母是因为孩子长得漂亮,笑得可爱,而去爱这个小生命的?这个小生命在母胎中孕育的时候,都不知道是男是女,是美是丑,但父母就开始全心地爱了。

父母爱孩子是没有原因地、不讲什么条件的去爱。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对待刍狗一样对待百姓。

魏源本义:"结刍为狗,用之祭祀,既毕事则弃而践之。"

意思是需要的时候,就供起来,不需要的时候就丢弃,随其自然的需要就好。

第二,圣人对待百姓,尊重对方的人生状态,绝不强加干涉。

我们爱孩子也一样,需要的时候,我们就抱着。孩子长大了,那就不要再过多干涉,要给他自由。

如果这个时候,孩子已经有了强硬的翅膀,你仍然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的头上,难免会造成许多矛盾冲突。

《庄子·天运》:"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齐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刍狗扎成而未祭献时,用盒子盛着,上面用精美的绣巾覆盖着,尸祝斋戒了来送它到祭坛上。

等到祭献以后,就废弃了,走路的人就践踏着它的头颅和脊背,拾柴草的人就捡起来烧火。

当刍狗那么尊贵华美的时候,我们不因之而喜,但它被委弃践踏的时候,我们也安然地接受这一切。

第三,圣人对待百姓,没有什么目的,也不居功自傲。

圣人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他对待百姓,不会附带什么目的。

当有些人持着“养儿防老”的观念去养育孩子的时候,他已经偏离了上天的意旨。

在这点上,我们人类应该学习动物。有哪一个动物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生育的?它们出于本能去做一切的事,比人类纯粹得多了。

所以老子希望人们,不要那么地功利。

苏轼的《喜雨亭记》有一段话,说得非常好,很贴切老子的观点:

“一雨三日,伊谁之力?民曰太守。太守不有,归之天子。天子曰不然,归之造物。造物不自以为功,归之太空。”

天地做事,即使以人间施以甘霖,也不以为功,也并不是希求什么感恩,天地只做自己认为该做的事而已。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我们如果以不求回报的心,来做我们应做的事、愿做的事,那么心态就会平和许多,得与失可能就不会那么刺激敏感的心。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