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对一篇评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私人语言”的文章的感言

句子大全 2023-12-04 04:48:01
相关推荐

偶然在豆瓣上看到一篇署名武汉大学哲学系程炼教授的讨论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里的“私人语言”的论文。文章很长,大概有几千字。有感而发,谈谈我对这篇谈论“私人语言”的文章的看法。

首先,我不可能像这位教授那样洋洋洒洒的写很多字。这里的读者大部分是用手机阅读的,不可能去看长篇大论。而且,维特根斯坦的哲学是出了名的深奥,我个人认为维氏的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仅次于休谟。

所以,在这里写哲学类的文章就要遵循一个原则:就是要通俗易懂,短小精悍,用简单的话把深奥的道理说清楚。我试图向这个目标努力,但是,是否达到了这个效果,看了我前几天的文章的读者会有一个判断。

我不是专业人士,但是我觉得哲学专业人士和非专业人士的区别不大,汉语类的专业人士也包括在内。如果你是这两个专业的人士,那么,不好意思,得罪了。

因为,比较著名的哲学著作都有译本。您也许说了,看中文的翻译本也许不能准确地反映原著的意思。其实不然,按照文字对译过来,一般是可以看懂的。实在不懂,也可以参考原文。比如《存在与虚无》里的这段话:“进而言之,这种变化不仅触觉到纯粹的现在,先过去和将来也被触觉到了,经常受 过去性 变化的那种现在的过去就成为过去的过去,或过去完成时。”

这句话看起来很费劲,但是查查英译本和法语原本也就很清楚了。

就说维特根斯坦的著作吧,对照了几页德文原著,中译本翻译的也没什么问题。翻译文章其实是不难的,难的是领会文章的意思。比如说德国人都懂德文,但是黑格尔的著作不是每个德国人都能看懂。

维特根斯坦类似于自学成才。在维特根斯坦的传记里我们发现,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关系就类似于罗素的夫人和罗素的关系。罗素总抱怨他的夫人无法理解他的想法。在维特根斯坦面前,罗素好像成了罗素夫人。就是他感觉维特根斯坦好像说的对,但是自己理解不了。

康德是哲学教授,但是康德是和哪个名师学的呢?那么休谟呢?休谟的哲学是和谁学的呢?

维特根斯坦的学生完全生活在他的阴影下,对于维氏的哲学没有丝毫的推进,这不是明明白白的能力不足吗?

我个人觉得我们的一个传统应该改一改,就是对先贤的崇拜。比如说《罗素在华的十大演说》这本书我也看了,对那些民国文化精英的思维水平也有了领教。罗素的最后一次演讲都成了闲聊。即便如此,其中的某位国内哲学界的先贤还在自己的著作里对休谟的思想妄加评论。我不是说不可以评论,评论要有实力。比如,罗素就知道自己不如维特根斯坦,所以,没有把握的就不要多说。

比如说鲁迅,鲁迅的哪一类造诣是比较得意的?语言学?翻译?杂文?小说?喜欢鲁迅的网友可以花时间看看鲁迅的作品,不好听的话我这里就不说了。就是时代在进步,我们真没有必要崇拜故人,这样,对于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可能更有利。

好了,接着说维特根斯坦。逐条分析维特根斯坦的意识流随想没什么意思,维特根斯坦比较任性,但是,我们也没必要跟着他走。

每段话都分析了,得到的只是碎片化的思维。这里我想说个例子:就是凯迪论坛上有个帖子,现在我的标记找不到了。就是一个有初中物理知识的网友,想让计算机专业的网友用不超过初中物理水平的知识把计算机的构成原理讲明白了。结果,好像几十页的留言都没有让他看明白。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些专业人士只会照搬现成的书本知识。把计算机的构成原理吃透了,同时根据对方的知识水平简单地讲出来,这确实需要高思维水平。我感觉,写《深入理解计算机系统》的那个美国人可能能办到。

这篇讨论维特根斯坦的私人语言的文章关注的是从《哲学研究》的第243段开始的几段。我看维特根斯坦的这段话是在谈人的内部感受,像疼痛,七情六欲。我以前说过了,像人体内部的体验和抽象的思考只能用比喻的说法来表达。因为,语言的产生就是为了交流的。语言的概念的确认的前提就是假设我们之间有共同的感受。维特根斯坦怀疑“疼”这个意思是怎么表达出来的,因为“笑”和“哭”我们都可以看到,但是“痛”我们看不到。那么,维氏认为:私人语言就可以记录这个“痛”的准确感觉。

其实正向我过去指出的那样,维特根斯坦其实是走偏了。他想做的其实是推导出人是如何掌握语言的,就是儿童学习语言的思维过程。这个语言的掌握过程其实就是五官的信息摄入和先天的智力的推理的共同作用的过程。比如,人是如何学会“痛”这个词的,为什么不会和哭搞混?

因为我们有共同的感知系统。小孩摔倒了,或者被烫了,他可以推断出你说的“痛”是他的伤处的感觉而不是他的哭,因为语言本身就是为了互动产生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