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阳明心学是不是很复杂(其实核心只有四句话)

句子大全 2023-12-06 04:04:02
相关推荐

阳明心学对大家来说想必不会陌生,很多人也很喜欢王阳明的为人处世,在大众儒学的时代,阳明心学在广大儒学爱好者里也占有一席地位。可是很多人觉得阳明心学比较难理解,入门很难,但其实心学核心只有天泉证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若能理解这四句话,便能得心学宗旨。

先来看“无善无恶心之体”,“体”乃“体用”之“体”,门生徐阶说过:“隐也者,其精微之蕴于心者也,体也”,什么意思呢?这隐秘的无善无恶的状态便是人最初的状态,也就是本然的良知。但除此之外,阳明还提出了一个“致良知”,这都有“良知”了,为何还要“致良知”呢?这里要注意,后者乃指后天明觉之良知,这句话想告诉大家,良知有两种,有先天后天之分。

性本善之人在后天生活中被诸多私欲蒙蔽先天良知,这样便有了“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心受到外界“物”的影响而由“心”产生的,事实上“身、心、意、事、知”是一个东西,怎么理解呢?有这个意之前就已有这个心,之后才有这个物。阳明心学的“物”也就是“事”,同一件“事”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行为,这些人之中“有善有恶”便是先天良知受到后天私欲影响的结果。

再来看“知善知恶是良知”,知善知恶是良知,那么是否可以说有良知就是指知善知恶?换言之,一个人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是否就可以说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人,即使他做着错事?那当然不行。如果一个人心里明白而行为糊涂,那他仍然只是处于本然良知被蒙蔽的状态,“知善知恶”的“知”应当是“知行合一”,谈及此“知”就已有此“行”,这就叫“合一”,能够行善而避恶才可谓之“有良知”。

最后看“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点应当也是阳明心学与程朱理学最大的区别,也就是如何至圣贤,阳明主张“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向内求索,革除心中弊病,达到明觉(后天)良知的状态,与此同时“在事上磨”,也就是在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这也是我对“内圣外王”的理解;而程朱理学则主张向外求索,月印万川,道理寓于世间万物之中而不在心里,所以要不断地“格物”,当格物格到一定程度便会明白“理”,以此解释“物格而后知至”。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阳明的主张,向内求索更能给人方向,从而人人皆可成圣。

这些便是我对阳明心学的浅薄理解,希望能帮到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