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对话青年建筑专家周培元:从“蝴蝶结阳台”现象谈武康路(国字号历史文化名街到底蕴藏)

句子大全 2023-12-06 05:39:01
相关推荐

走进武康路,不会写诗的人想写诗,不会画画的人想画画,不会唱歌的人想唱歌,感觉美妙极了。” ——萧伯纳

位于上海徐汇区的武康路,是上海著名的历史文化街。这里北起华山路,可见晚清重臣李鸿章的丁香花园,南至淮海中路接天平路、余庆路,与宋庆龄故居相望,全长1183米。

沿路的欧洲各式风格建筑与道路两旁的婆娑梧桐交相辉映,名人旧居聚集,使这里成为了多年来无数观光客驻足流连的浪漫之地。

刚刚过去的五一长假,这里因为一只蝴蝶结再次爆红,吸引众多年轻人前来打卡。

这个新晋网红建筑位于武康路129号,由匈牙利籍著名设计师拉斯洛·邬达克在上世纪20年代末设计建造,建筑占地面积160平方米。

屋顶是坡度不高的半圆形橙色瓦片,黄色拉毛墙上开出了一个弧形阳台,门窗多采用拱形设计,是典型的西班牙风格独立式花园住宅。

在解放前,这座小楼曾是外侨私宅,原名为“德利那齐宅”,建国后曾作为市化工局机关办公地,现在则是一栋普通住宅,楼里住着好几户人家。

像这样设计巧妙、艺术性十足的建筑,在这条路上还有很多。

晨报专门采访了上海首批“建筑可阅读”宣传大使、上海市建筑学会会员、上海城建职业学院副教授周培元,作为常年从事历史建筑推广讲解活动的城市行走达人,他为我们讲述了武康路在网红打卡点之外的独特人文价值。

武康路上的各式建筑

武康路原名福开森路,修筑于1907年,与陕西北路、多伦路并称为上海的三条“历史文化名街”,被列为“上海永不拓宽的64条马路”之一。

能被当选“历史文化名街”,建筑要有丰富的艺术性,此外还要有一定的人文性,许多文化名人在这里居住过,有过很多故事,这些街道其实就是一个城市发展的缩影。

周培元介绍,在面积不大的上海徐汇区,集中了十余种风格的建筑,武康路上的小洋房就占了七八成。

人们熟知的武康路210号那处罗密欧阳台,就是和蝴蝶结网红地一样,属于典型的西班牙式建筑。

罗密欧阳台

武康路390号,原意大利驻沪领事官邸,是一栋地中海式花园住宅,解放后为上汽集团所在地。

上汽集团

平缓四坡瓦顶,一楼东、西,南三面均有长廊,两边设弧形环抱台阶,檐顶为盔形山墙,设落地窗和阳台,这样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在上海已经较为罕见。

位于武康路393号的世界社旧居属于装饰艺术派风格,现在是徐汇区老房子艺术中心。

世界社旧居

旁边的武康路395号的上影演员剧团则是一栋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曾经的国立北平研究院的药物研究所也坐落于此。

外形设计上受到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期帕拉第奥别墅建筑形式的影响,整体上为上下三段式,底层是基座,二层以上是主要生活空间,“对称”是这类建筑的最大特色。

建筑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人的故事

除了众多风格各异的西洋建筑,武康路故事最多也最为人熟知的,恐怕就是淮海中路和武康路交界的这幢形似巨轮的狭长建筑——武康大楼了。

这是一座典型的法国文艺复兴建筑式样的大楼,也是上海最早的外廊式公寓建筑,原名“诺曼底公寓”。

上世纪40年代,这里曾是电影人的聚集地,曾出演电影《风云儿女》的王人美、曾出演过《中华儿女》的赵丹等都曾是这幢大楼的住客。

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和越剧表演艺术家王文娟的婚房也在武康大楼辅楼,这是他们生活了半个多世纪的地方。

周培元介绍,除了很多著名电影人之外,这幢楼里还曾居住过一位“国宝守护人”——民族音乐家沈仲章。

沈仲章

两千年前,内蒙古额济纳旗一带风景秀美,是北方匈奴进入河西走廊的天然通道。经过岁月洗礼,这片土地上留下了大量文物。

1930年至1931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共同努力,在这里挖掘出一万多枚汉简。因为此地匈奴语叫“居延”,所以,这批国宝的名字便被命名为“居延汉简”。

居延汉简对研究汉朝的文书档案制度、政治制度等具有极高史料价值,被誉为20世纪档案界的“四大发现”之一。

1937年7月一个深夜,年轻的沈仲章冒着生命危险,偷偷爬进被日本兵占领的北大校园,找到了一批曾由他亲自整理、价值连城的文物。

随后他几次躲过日本兵的巡逻,辗转经过北京、天津等地,最终将文物成功转移,居延汉简就在其中。

住在武康大楼的沈仲章先生的一生充满着传奇色彩,但也是大楼居民中普通的一员。很多人不知道,成立后,沈仲章先生等老一辈民族音乐家以饱满的热情投身于抢救优秀民族文化的事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

在周培元看来,在一处面积不大的区域聚集如此丰富的建筑风格,这无疑是武康路乃至整个徐汇区的魅力。

而更重要的是,这里还有永远磨灭不掉的人文内涵。建筑的故事,归根结底就是人的故事,背后的历史人文是城市建筑永远的精神内核。

了解历史建筑背后的人文故事,有利于提升城市文明

作为一名建筑专业的大学教师,还身兼城市行走导师、建筑可阅读活动讲师,周培元已经从事历史建筑宣传推广工作7年了。

从最初的民间推广,到后来深入中小学和高校为学生开设讲座,他一直致力于向全国甚至全世界讲述上海历史建筑的故事。

周培元在讲解中

我曾经去给贵州的孩子们讲上海历史建筑,一个意外收获是他们不但了解了上海,也开始热爱自己家乡的古建筑了。他们通过我的讲座,明白了在山村里的那些看似老旧的房屋并不都是毫无价值、等待拆迁的破房子,其中是蕴藏着丰富的历史人文价值的。

再比如,武康大楼底部的灰色建材是水刷石,有一次我去马来西亚讲学,当地建筑专家告诉我这个词在英文里是Shanghai Plaster(直译为上海灰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上海流行起来的建筑工艺,后来流传到了东南亚,没想到当地人就直接用上海来命名了,上海建筑的影响力可以想见。

在宣传推广工作中,周培元震惊于这些收获。但同时,他也意识到了一些不足。

在讲解过程中,我发现很多人对武康路其实知之甚少,他们很多都不知道武康路的原名叫福开森路。我们的历史建筑如果想要做到更好地推广,甚至做到通识教育,还需要更多相关行业的专家加入。多开设讲座、多实地行走,带领更多人了解这些建筑背后的故事。这有助于提高人们的审美和生活情趣,未来也会反哺城市,提高城市文明。

另外,上海十分重视城市历史建筑的修缮和保护,相应地,工匠们的手艺也有待传承。去年徐汇区开设了一个“345传习工坊”,作为上海市住宅修缮行业技能人才培训基地,这表示建筑修缮和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周培元看来,网红打卡和新兴店铺可以吸引更多人前来了解建筑,这无可厚非。如果再有专家们在人文层面进行引导,相关部门在技术层面精心保护,美丽的历史建筑就绝不仅仅是个婚纱照拍摄地了,它们将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影响整座城市的文明。

武康路早在“蝴蝶结阳台”出现前就绽放了光彩,而上海还有很多蕴藏着浓厚文化底蕴的建筑和街道等待我们去发现和探索。

“我很喜欢许渊冲老先生的那句话,"在平凡的事物中发现美和创造美",于我而言,可能还要加上"传播美"。”周培元动情地补充道。

本周四(5月13日)晚18点15分,资讯晨报·周到将邀请多位曾在武康路工作和行走的嘉宾走进直播间,一起讨论这条路上的隐藏的有趣故事,挖掘海派建筑背后深厚的文化底蕴。

来源:周到

作者/来源:周到客户端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对话青年建筑专家周培元:从“蝴蝶结阳台”现象谈武康路 国字号历史文化名街到底蕴藏怎样的魅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