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一身傲骨军皆散(两句嘴炮名千古——评魏延)

句子大全 2023-12-06 07:20:01
相关推荐

随着个人媒体的兴起,讨论历史的门槛越来越低,标新立异、哗众取宠现象越来越多,诞生了一批“网红历史人物”,尤以三国为多。其中代表人物就是魏延魏文长,从最开始碰瓷《蜀书·关张马黄赵传》里最后一位赵云,到最后干脆连升几级,把榜首关羽也压在了身下,魏延完成了网络时代的逆袭奇迹!但魏延在三国中,到底是一位什么样的将领呢?很多人认为“演义被黑,正史牛掰”的魏延,在真正的正史中,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今天就为大家解读一下,正史之中的魏延。

一、《演义》中一些魏延的事迹,是根本不存在的。

在《三国演义》中,魏延在赤壁之战时期出场,曾和荆州大将文聘有理念冲突,一怒之下跑到长沙。关羽打长沙时,也是魏延斩了韩玄,“逼着”黄忠出来投降。

实际上,这些事迹在《三国志》中都是不存在的。《三国志》记载,魏延是从刘备入蜀时,跟随征战,崭露头角的。而且在入蜀之战中,也并未有如张飞、赵云类似的独立带兵事迹。就是跟着刘备“从征”而已。

从这个角度上来讲,《三国演义》给魏延增添了很多笔墨,完全是“捧他”,而并非“黑他”。君不见,在《三国志》里和李典合并列传的李通,在《演义》里打个酱油就挂了,实际全无,这才是真正的“黑”!

此外一些历史真实存在事件中,《演义》也对魏延进行了美化。比如:刘备任命汉中太守,《演义》中是刘备询问谁愿意镇守汉中,部下无人敢应,只有魏延自告奋勇。踩了一帮人,捧了魏延一个。实际上《三国志》中,刘备根本没问别人,直接任命了魏延。以及《演义》中,魏延是马岱背后偷袭所杀,而在《三国志》中,明确记载“马岱追斩之”。显然,《演义》着重渲染了魏延的勇猛和胆识。

二、魏延镇守汉中,靠一句嘴炮扬名千古。

魏延的高光时刻,显然包含镇守汉中。当时《三国志》记载:“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

重点自然是那句“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话说得自然是很漂亮,曹操倾巢而来,我也能挡,要是一员大将带十万兵来,我全灭喽!但实际呢?实际就是:曹操没来,也根本不会来!事实上了解历史的都知道,汉中之战之后,曹魏的战略重心已经没有放在汉中这边了,曹操、曹丕父子要在中线、东线对抗关羽、孙权,等到曹丕死后,曹魏缺少雄才大略的君主,良将也消耗得差不多了。汉中易守难攻,除非到了曹魏能够一鼓作气拿下成都的条件下,否则单单打下汉中的意义不大。

简单来说就是汉中之战之后,曹魏知道蜀汉没那么容易拿下,暂时根本不会来打汉中了。

事实上,魏延在汉中太守任上,也的的确确没拒过曹魏一帅一将,没吞过曹魏一兵一卒。

这就跟一龙表示可以迎战泰森一样。反正人家根本不会来打,嘴炮吹得嗷嗷响,有什么用?

三、魏延的子午谷奇谋,真的能成功么?

吹魏延,除了汉中嘴炮,就必须有子午谷奇谋。

的确,诸葛亮五次北伐,确实是没有最终成功。但是……诸葛亮没成功,就代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定能成功?这到底是什么逻辑呢?照这么说,我若是生在三国时代,我提出从云南转中亚,再到俄罗斯,走蒙古南下偷袭长安,被诸葛亮否了。然后我叹息两声,说诸葛亮胆小不敢冒险,那是不是证明我也很牛掰?

这在逻辑上是根本讲不通的!

事实上,后世已经有很多历史人物用实践证明,子午谷奇谋行不通。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也只停留在了计划上,从未经过验证。事实上,其中的冒险性,是众所周知的。

就如同一龙制定了计划,依靠自己的年龄和体力优势,通过躲闪僵持,熬到十二回合击败泰森。实际上呢?也只能停留在计划上,不过是“嘴炮”罢了。

四、诸葛亮到底是压制了魏延,还是提携了魏延?

很多人都觉得,诸葛亮处处压制魏延,不重用魏延,不采用魏延的谋略。但实际上,我们要看一看,没如果没有诸葛亮,魏延会是什么样子?

五次北伐期间,魏延基本都是跟在诸葛亮麾下作战。他一直想要单独带兵,都被诸葛亮否了【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

唯一脱离诸葛亮,就是在诸葛亮死后。

故事大家都知道,诸葛亮死后,魏延和杨仪互相指责对方反叛,一场政治斗争之后,魏延失败身死。表面上来看,魏延是政治斗争没打过杨仪。

但实际上呢?

当时诸葛亮死后,北伐军中还有费祎、姜维、马岱等将领。这些将领,全部站在杨仪这边。成都还有董允、蒋琬,得到杨仪和魏延的奏章之后,都选择信杨仪而疑魏延。

蜀汉三相外加姜维,后三国蜀山最核心四位人物,没一个站在魏延这边的。瞅瞅魏延这人缘……

事实上,杨仪最终下场说明,他的人缘也一般。蜀汉三相和姜维之所以站在杨仪这边,绝不是因为杨仪长袖善舞情商高,纯粹是因为……魏延自己太次了。

而且根据《三国志》记载: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

非但是军中将领没有一个站在魏延这边的,甚至是魏延手下士卒,竟然也不站在他这边。“军皆散”,作为一个统兵作战的将领,在手下士卒眼里就是这样的威望?说一句魏延众叛亲离,应该是贴切吧?不对……他儿子还跟着他,不算“亲离”。

失去了诸葛亮的庇护,蜀山三相、姜维、杨仪、马岱,没有一人站在魏延这边,足以可见魏延的性格缺陷之严重。可谓是真正的“一身傲骨军皆散”!

诚然,魏延作为“后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将,拥有入蜀时的军功积累,也有北伐时击败郭淮的耀眼战绩,综合其军事实力在廖化、马岱等将领之上。但事实上,他也的确有“统兵时军皆散”、“单挑被马岱追斩”等劣迹【有人说马岱追杀魏延是带兵追杀,不是单挑。但打不过你还逃不掉,实在说不过去了】。吹魏延“统武双绝”,实在是说不过去。至于政治、个人魅力,魏延几乎就是负数了。

唯一值得吹嘘的两大战绩:1、拒之、吞之。2、子午谷奇谋。实际上,都完全只是壮志豪言,纸上谈兵。

没伤到魏国一兵一卒!没攻略到一城一池!

靠两次嘴炮,奠定三国名将地位的,恐怕也唯有魏延一人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