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大话西方艺术史》:用最接地气的语言(讲最高大上的艺术)

句子大全 2023-12-07 03:44:01
相关推荐

作为一名理工生,我不懂历史,也不懂艺术,而"艺术+历史",更是double不懂了。

正如意公子在《大话西方艺术史》里所说:

很多人之所以对西方艺术望而却步,理由往往是看不懂,而事实上除了当代抽象艺术外,西方大部分艺术杰作的题材都是很明确的,因为有很多都是对圣经故事的再现,只是对于我们东方人来说,这些宗教故事是我们知识结构之外的内容。

想象一下,给一个西方人看一幅描绘大闹天宫的作品,恐怕也不会引起什么共鸣,但是这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路障,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框架,然后去欣赏作品,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时,就回过头去找找它们的出处,慢慢的我们在西方文化领域里更进一步。

作者用幽默朴实的大白话,将晦涩难懂的艺术史讲得十分通透,又不失趣味性:

曾经无法get到《断臂的维纳斯》的美,原来那时的艺术家开发了"美的方程式";曾经看不懂《蒙娜丽莎》的微笑,原来承载着达芬奇令人咂舌的艺术手法;曾经只知道梵高是抽象派画家,原来他还有着令人唏嘘的故事……

艺术家们将他们的情感、思考和创造力以作品为载体,向世人传递着美的感受。

01. 人类艺术起源的起源竟是为了诅咒

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将线条形状和颜色组合到一起,这不仅把日常生活装扮得丰富多彩,还创造出了无数巧夺天工的作品。

那么,这些伟大的艺术品的源头,究竟在哪里又是如何发展的呢?

人类最早的造型艺术,是画在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里窟的野牛,是有名的原始人的遗迹,许多艺术史家说,这正是"为艺术而艺术"。

阿尔塔米拉洞窟里有150多幅旧石器时代壁画,主要分布在长18米,宽9米的侧洞,被称为"公牛大厅",而其中最著名的壁画,是位于"公牛大厅"顶部长达近两米的《受伤的野牛》。

画中的野牛四肢蜷缩在一起,头深深埋下,背部则高高隆起,显示出因受伤而痛苦不堪的样子。壁画的线条细腻流畅,从野牛的背部毛发到肢体肌肉都惟妙惟肖。

《受伤的野牛》

聪明的原始人巧妙地借助岩壁的天然起伏,构成动物的形态,取得了惊人的表现效果。

那时的人们没有化学原料,只能用有颜色的矿物质碳灰和泥土,掺杂着动物的脂肪和鲜血调和出的天然颜料,但用它画出来的壁画,几万年后依然色彩鲜艳,仿佛是昨天才涂上去的。

这导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都怀疑洞窟的发现者是个骗子。

直到几十年后,人们陆续在法国等地也发现了类似的洞窟壁画,再加上"碳-14年代测定法"的检测手段,这一发现才最终得以证实:这些洞窟壁画确实是史前人类画上去的。

这些远古时期的人相信,我画下了你,我就占有了你,我伤害了你的画像,也就间接的伤害到了你本人。

这种思维在今天仍然非常普遍,尤其是在小孩身上:

比如他们有的会把玩具恐龙想象成真恐龙,让他们相互打架撕咬;一些更调皮的的会在墙壁上写"某某某是只猪"之类的话,仿佛写了以后对方就真的变成了小猪。

这个时候,我们再转过来想想,阿尔塔米拉洞窟里的动物壁画,就很好理解了。

原始人为什么要画动物,甚至为什么要把这些动物画成身负重伤、鲜血直流的样子?因为他们要通过这种方式,给对方造成一点伤害呀!

一万多年前,旧石器时代的人类,虽然学会了通过打磨石器来制作捕猎工具,但面对比人类个头还大、还要凶猛、矫健的动物时,往往也会凶多吉少。

心中的恐惧,促使他们拿起了矿石,画下了这些动物,然后再戳死他们,仿佛在意念中对方就已经死了。

这就是关于艺术起源的"巫术说",是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

有意思吗?艺术的起源就是画个圈圈诅咒你。

02. 最火的西方艺术,你是否真的读懂过?

西方艺术的两大源头,是希腊文明与希伯来文明。它们就像是种子,不断生根发芽,长成了枝繁叶茂的参天大树,结出的果实就是西方社会的文明和艺术。

以希腊神话和《圣经》为代表的故事,为艺术的发展带来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

比如享誉世界的《断臂维纳斯》其创作原型就是希腊女神"维纳斯",而达芬奇最著名的《最后的晚餐》也是以《圣经》里"耶稣"的故事为蓝本。

但是文化背景,并不应该成为我们的路障,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个框架,然后去欣赏作品,在看不到在看到不懂的作品时,就回过头去找找它们的出处,慢慢的我们在西方文化领域里更进一步。

下面,我们通过三个不同时期的艺术作品,来了解一下我们不曾读懂的西方艺术。

①.《断臂的维纳斯》:古希腊文明时代开创的"美的方程式"

在古希腊时代,有一尊名为《断臂的维纳斯》的雕像,一直被视为世界上最美的象征。

《断臂的维纳斯》

为什么呢?

因为,"维纳斯"这三个字,本身就代表着美。"维纳斯"是罗马神话对爱与美的女神——阿佛罗狄忒的称呼,也象征着丰饶多产。

由于在出土时,两名购买者的争夺战,导致这尊雕像摔坏了手臂,而变得不再完整。但是她所带来的美感,却没有因为这种残缺而有丝毫消减,反而让我们可以更加全神贯注地,欣赏她匀称均衡的身体曲线:

以肚脐为分界线,维纳斯身体上下的长度之比为0.618:1,脑袋和身体的比例是1:8,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完美的"黄金比例",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九头身"。

0.618又叫黄金分割律,学过数学的人可能都不陌生,这个极为迷人而神秘的数字,是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于2500多年前发现的。

从那时候起,古希腊人在雕刻时都会严格遵照这个比例。他们开创性地定下了这些数字,去帮助民众认识美与丑,这是人类认知的巨大进步。

古往今来,这个数字也一直被后人奉为科学和美学的金科玉律。

在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杰出作品都不谋而合地验证了这一著名的黄金分割律,无论是古希腊帕特农神庙,还是中国古代的兵马俑,它们的垂直线与水平线之间都完全符合1比0.618的比例。

古希腊之所以如此伟大,正是因为他们建立了一种美的方程式。提起美,人们都会不可避免地直接追溯到古希腊文明。

② 《蒙娜丽莎》:文艺复兴最鼎盛时期的代表作

提起西方的文艺复兴,就不得不提起达芬奇这位了不起的人物,他可是整个文艺复兴时期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也是美术史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

而他创作的《蒙娜丽莎》,也算是全球最火的艺术单品了。它究竟有多火呢?

迄今为止,关于它的专著有几百本,还有不少学者将其定位自己的终身研究课题。

据说,这幅画曾经借展到日本,因为参观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主办方不得不规定,每人只能在画前停留两秒,基本就是"一、二,走",这样的节奏。

而看到这幅画,一定还有人会情不自禁地哼起这首歌:"蒙娜丽莎她是谁?她的微笑那么神秘,那么美……"

当然了,别说艺术小白无法get到她的美,就算到今天,人们还在为蒙娜丽莎的表情到底是什么而争论不休:

你觉得她在笑吗?她的微笑里透着悲伤吗?有人说,他是为了孕育着新生命而欣喜;有人说,她是为了她刚刚去世的孩子感到悲伤;也有人说,达.芬奇画的其实是个妓女,故而她的微笑中带着讥嘲和揶揄;还有人说,她的笑容会随着观看者心情的变化而变化……

在蒙娜丽莎的脸上,微暗的阴影时隐时现,为她的双眼与唇部披上了一层面纱;而对于体现她表情的眼角和嘴角,达·.芬奇却偏画得若隐若现,没有明确的界线。

对于蒙娜丽莎这似笑非笑的表情,人们之所以500多年都没得到统一的结论,最主要是在于达.芬奇"明暗渐隐法"的功劳。

有科学家在采用技术手段探测后发现,蒙娜丽莎的眼角和嘴角上竟然有将近40层超薄油彩。

薄到什么程度?每层油彩的厚度不到两微米,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五十分之一。

人们推测,达.芬奇是先把这些油彩涂在手指上,再用手指逐层将油彩抹到画布上,否则很难达到这样的效果。

这两处的轮廓模糊,由暗到亮的过渡连续而自然,没有清晰的分界,所以画中人物的表情就介于似笑非笑之间,给人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

这幅画的伟大之处,正是在它的技法水平已经超前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可就算如此精湛的画法,这幅画也并不是一开始就为人们所熟知的。在20世纪之前,这幅画都是被挂在卢浮宫和其他画作一样,默默地落满了灰尘的。

直到1911年8月21日,《蒙娜丽莎》在卢浮宫因为被盗而上了热搜。

那时的巴黎的媒体,不断挖掘蒙娜丽莎被盗的原因,以及画本身的各种信息,由此,才让全世界都知道了《蒙娜丽莎》这幅世界名画。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件艺术品能如此调动观众的情绪,用令人震撼的极致美感冲击着人们的心灵,那就一定是好的作品。

什么是艺术?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是艺术。这也正是艺术能够持久不衰的魅力!

③ 《梵高自画像》:用艺术捕捉内心的印象派天才

梵高与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三杰",他"用艺术捕捉内心的丰富与完全",由此影响了二十世纪各艺术流派。

"开启不同前人的艺术,启发后人的艺术",是梵高的伟大之处。但更多的伟大,来自梵高能打动人。他耗尽生命所有热情去体会生活,然后将生活用艺术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他那旋转的线条,粗犷的笔触,强烈的情绪和视觉冲击力,充满了复杂的感情。

梵高30岁才开始画油画,37岁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在他短暂的画画生涯里,有4年都在画自画像,一共创作的40多幅自画。倘若将它们串联起来,就是一部梵高生命历程和绘画技法的演变简史。

只有读懂梵高的自画像,才算是真的了解梵高。

他的自画像,就如同我们上传到朋友圈的自拍,需要先做个"美图秀秀"一样,都反映了人们心中对"自我"的认识。

虽然有人觉得梵高画那么多自画像,是因为他穷到请不起模特,但事实上是为了表达他内心的困惑与折磨。

他曾在写给妹妹的信中说道:"画自画像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它必须与相片中的自己不同。自画像的目的在于画出更深层的自我。"

梵高的第一幅自画像,是《艺术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

《艺术家在画架前的自画像》

这幅画色调灰暗,画中的梵高坐在画家前面,一张脸暗淡无光,显得很哀怨。

而此幅画的重点是,梵高手边的调色板,上面有几块鲜艳的朱红色和明亮的奶油色颜料。

这就很矛盾了,为什么调色盘上的颜色如此鲜艳,成品的画面却灰暗得毫无生机呢?

原来,这个时候的梵高刚从荷兰来到艺术之都巴黎学习绘画,在这之前,他画的大多是色彩保守古典的作品。

但是,在巴黎他受到了印象派画家莫奈、雷诺阿等人五彩缤纷的画面的影响,希望自己也能掌握印象派笔下的阳光和色彩,所以,他在调色盘上挤满了鲜艳的颜料。

年轻的梵高一直被消极的情绪所环绕,可他又迫切地想要追求明亮鲜艳的色彩,希望自己在生命和艺术上都更加光明。

二者之间的矛盾让梵高非常焦虑。

接下来的时间里,梵高像着魔了一样疯狂画画,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将绘画的各个领域都尝试了一遍,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色彩。

在这个阶段,他最具代表性的是《叼着烟斗的自画像》,色彩和笔触已经炉火纯青,可他的心情却并不是那么轻松畅快。

《叼着烟斗的自画像》

这幅自画像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包裹着梵高侧脸的白布,而他出现的原因也众所周知:

他把自己的耳朵割掉了,和前面那幅风格颓废的作品对比一下,就会发现这里的梵高色彩明亮,笔触粗犷反倒没有了阴郁纠结的感觉。

这是因为此时的梵高,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他用画笔描绘自然,用内心去感受世界。

在与昔日好友高跟闹翻后不久,梵高住进了精神病医院,尽管病情日渐好转,可以自由出入,但周围的村民竟然与梵高是个危险分子的理由,联名请求市场将他关回医院。

此时,因为他的弟弟提奥也要结婚了,梵高也不想再让他担心,于是在种种原因的驱使下,他再次回到了精神病院。

在医院里,梵高画了他生命中最后一幅自画像——《没有胡子的自画像》,其实他是留了胡子的,但是在最后这幅自画像上,他把自己想象成没有胡子的样子,而且头发也利落整洁,脸颊也不再消瘦,竟然还有几分红润,特别是那微微抿起的嘴角似乎在特别努力的微笑,尽管这掩盖不住他内心的悲伤。

《没有胡子的自画像》

这一年,凡高的母亲已经70岁了,尽管母子二人的关系并不是很好,但是他还是决定在母亲生日那天,画一张自画像送给她,让她对儿子的生活和健康放心。

他竭尽全力的把自己画得非常健康干净,想画出一个生活无忧的模样,最后还选择了耳朵完整的一侧,为母亲留下一个健全的自己。

然而梵高内心的那份绝望与孤独已经愈演愈烈,最终到了无法承受的地步,1890年7月27日,梵高从暂住的旅店老板那借了一把略带锈迹的左轮手枪,在自己经常去户外写生的地方,结束了自己年仅37岁的生命。

他用短暂的一生和更加短暂的绘画生涯,为我们留下了一幅幅自画像,每一副自画像都像一部留声机,永远都不会厌倦的对我们讲述着凡高的故事。

叔本华曾说:"生命的痛苦无法避免,但它是生命的肯定因素,人经历过痛苦反而能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

相比一般人来说,烦躁的生活无疑是多灾多难的,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可能并不完全让人悲伤或者毫无用处的坏东西,一切的苦难都会反光点燃了艺术生命里熊熊燃烧的火焰。

03 写在最后

西方艺术从文艺复兴时的繁荣、到巴洛克、洛可可的奢靡气息风格,到新古典的激情,再到浪漫主义、写实主义及印象主义,经历了长达五个世纪的发展。

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无数经典的作品和流传的故事。

这些令人过目不忘的作品,是人类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经过无数艺术家反复尝试练习钻研,最终打磨出来的艺术瑰宝,为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这部《大话西方艺术史》用最通俗易懂的文字,幽默接地气的语言,将晦涩难懂的艺术与历史,编纂成了一本的故事。

读完了这本书,我对西方的艺术再也不是仅仅停留在《蒙娜丽莎》那神秘的微笑里,而仿佛去了那些伟大的时代里逛了一圈,了解了他们的艺术背景和风流韵事。

放家里没事看看,名画养眼,陶冶情操,提高审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