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别再因为这样一句话(而耽误孩子的一生)

句子大全 2023-12-10 07:13:01
相关推荐

自小到大,我的父母总是用别人家的孩子,作为榜样来教育我。他们承担了所有的家务活,也不让我出去处理一点事情,在我耳畔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余的事情不用你管。

我相信这不是我一个人的缩影,而是很多家庭共有的现象。

父母每天在外艰难地打拼,含辛茹苦地将我们拉扯大,这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他们经历文革、上山下乡、国企改革下岗等人生阵痛,因为自身没有良好的读书条件,而希望自己的下一代不要再重蹈覆辙人生的遗憾,毕竟学习是跨越阶层、实现人生跃迁的捷径。

因此,他们会“将你只要好好学习就行,其余的事情不用你管”这句话,经常挂在嘴边,来弥补他们那一代的缺憾。

可是,这样的教育理念,只会让还孩子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01 警惕单一维度的成功

一段幸福的人生,可以由四个维度来组成:高度、深度、宽度、温度。高度的评价标准:社会认同影响力;深度的评价标准:卓越程度、超越极限;宽度的评价标准:对他人的支持,对家庭、社会的贡献;温度的评价标准:遵从内心,自我、纯粹。

如果把我们的人生看作是一个立方体,一维度成功的人生则是一条直线,他们甚至无法容忍曲线。当遇到躲不开的挫折时,立方体可以翻滚过去,而直线只能通过,或者折断。这是种脆弱的成功。

国家设置少年班的初衷是尝试发现年轻的学科天才,给予重点扶持和特殊教育,争取为中国的数、理、化培养成“青年科学家”队伍。少年班的学生都是各自然科学的尖子生,通过严格的智商测试,还有很多已经在奥林匹克竞赛中拿到大奖,他们大部分都在10岁左右学完了所有的中学课程。

可是这样一件举全国之力的教育工程,集中培养这样一群精选出来的高智商、记忆力与知识技能卓绝的孩子,却并未成才。问题出在哪里?

学科压力大,极度自负与自卑、生活障碍、健康不佳、学科专业不适合、缺乏创造力等从他们身上反映出来。有些学生读到了硕士,依然不会自己洗衣服,上街买东西受骗,无法与同学交流,生活依靠钟点工照顾。这样的人,从经历与心理韧性来说,都很难担当“青年科学家”的重任。

今天的自然科学研究早就过了当年爱因斯坦仅凭一支铅笔就能做研究的时代。今天的研究者不仅需要高智商与逻辑,还需要很多其他的能力:从研究来说,需要源源不断的创造力、跨学科的视野、与国际同行交流的能力、与团队合作的能力……从生活来说,需要很强的面对挫折的心理韧性,需要有对学科的强大兴趣与使命感,需要有把自己照顾好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他们为什么没有被培养出来?在和朋友打闹、成群结伙地晃荡在学校和家之间的路上时,大部分学生们学习到友谊,而他们在学习。当有些学生16岁第一次自己出门,被别人骗光了钱的时候,这些人学习到社会,而那些“天才少年们”在学习。当一些学生18岁第一次给心爱的女孩子写情书的时候,他们学习到爱情,“天才少年们”也许还在学习。等到绝大多数学生成年,凭以上这些能力开始展开我们的生涯,让他们的人生变成立方体而非直线的时候,“天才少年们”只会学习了。

学而优则仕,是典型的“高度衡量一切”的一维思维。而放弃其他维度的发展,无疑让原来立体的人生变成一条直线——当成绩(高度)被寄予了拯救人生这种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时,也就产生了两种极端:一是所有的努力都放到了一只篮子里,但这只篮子里只有少数胜利者,这让人焦虑;二是人们为了唯一的希望,不惜扭曲自己,搭上所有的精力,这让人压抑。

02 “从做中学”是比较好的学习方式

得到CEO脱不花老师曾说:“好的学习,最好是任务式学习”。这与“从做中学”的道理是一脉相承。

想象一个场景:你的孩子,整天坐在书桌前学习知识,却不与别人交流,也不愿参与一些社区活动,这样的学习效率是很低下的。

《微说大用老子》的作者史万奎老师说过:“你在书本中学到的知识,犹如一棵老树,而经过与别人交流、输出所产生的思想、体悟,则是老树上抽出的新芽,极富生命力”。这才是你所掌握的知识。

其实,不仅是掌握知识不能靠闭门造车,学好一门外语更是如此,它除了需要钻研精神外,也须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关于心理承受能力,《6个月学会任何一种外语》中特别强调:学习效果的好坏与心理承受能力呈正相关。

为了对抗英国的殖民统治,富兰克林曾与另一个外交官到法国筹款。可是,横亘在他们面前的难题时:如何说好法语?

于是,这两个人同时攻读法语,可是方法却截然不同。这名外交官整天把自己锁在屋里,埋头苦读,夜以继日,可收效甚微。

而富兰克林则相反,他混迹于风流场所,与妓女眉目传情,并把背诵过的法语单词,反复使用,融入自己的血液,并在运用的过程中,积极地练习口语和听力。

三个月之后,富兰克林凭借自己一口标准的法语,完成了借款的任务。而另一位外交官仍然开不了口。

通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发现:一个人埋头苦学的效率是很低下的,我们除了要有勤奋学习的素质外,更要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提升自己的认知,学会“从做中学”,这样才能事半功倍。

03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父母一味地劝说、甚至逼迫子女要好好学习,效果可能适得其反。因为这样一方面会导致子女学习压力骤增,另外一方面也使子女聚焦于学习的成绩上,一旦达不到自己的目标,容易患得患失,甚至放弃。因为这些子女对成功的定义有所偏差——他们关注于学习成绩,以及父母的态度。

古典老师在《拆掉思维里的墙》一书中对成功的定义:成功就是越走越近。

当你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外界——可量化的指标和成绩上时,你会把自己陷入一种不可控的焦虑,一种得到前恐惧、得到后空虚的生活中。你的天花板是别人的地板,而你总在向上看,从来没有留意过窗边的风景。

只有父母积极地鼓励孩子,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让孩子享受学习知识的过程时,孩子才能把成功的定义放在内心,才能真正获得可以掌握的幸福,获得那种贯彻始终的幸福生活。孩子才可以安心地靠在窗口看看风景,然后更快上楼。

如何教育孩子是人生的必修课。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孩子就是因为父母错误的教育方式,让自己从心底里厌恶学习,将学习与那种痛苦的回忆捆绑,这样怎么可能热爱学习、好好学习呢?父母唯有抱着“但行好事,莫问前程”的心境,引导孩子“从做中学”,并关注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这样才能让孩子在人生幸福的道路上走得更远、飞得更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