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47朋友至忠厚文墨通禅道丨澄怀园语解说

句子大全 2023-12-11 06:37:01
相关推荐

嘯園叢書

澄怀园语卷之三

桐城张廷玉砚斋

【原文】

魏叔子曰:

“吾少禀憨直,

多效忠于人,而颇自好其文。

凡书牍必录于稿。

吾友彭躬庵曰:

‘人有听言,而过已改者,

子文幸传于世,则其过与之俱传。

子不忍没一篇好文字,

而忍令朋友已改之过,千载常新乎?’

予愧服汗下,

此语与古人焚谏草更自不同。”

叔子集中载此一则,

余展读再过,叹服躬安之箴规,

可谓忠厚之至矣。

以此施于朋友之间,且不可,

何况君父之前?

有所敷陈,辄宣播于外,

以博骨鲠之誉,

是何异几谏父母而私以语人?

自诩()为直,自诩为孝,

此何等肺肠耶?

【解曰】

魏叔子即魏禧(1624-1680年),字冰叔,一字凝叔,又字叔子,号裕斋,亦号勺庭先生。江西宁都人。他与侯朝宗、汪琬合称明末清初散文三大家。与兄魏祥、弟魏礼并美,世称三魏。三魏兄弟,与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及同乡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合称易堂九子。

魏禧论文主张经世致用,积理练识,长于策论,以广大胸怀而谋天下之事。他的文章多颂扬民族气节人事,表现出浓烈的民族意识。还善于评论古人的业迹,对古人的是非曲直、成败得失都有一定的见解,著有《魏叔子文集》《诗集》《日录》《左传经世》《兵谋》《兵法》《兵迹》《邱维屏传》《大铁椎传》等等。

魏禧一生无子,自称不忧嗣子不立,而忧后起无人,尝言:“吾有三子:《左传经世》,长子也;《日录》,次子也;《文集》,三子也。”

魏禧广交朋友,探讨学问,除上面说到易堂九子外,另有以谢文存为首的程山七子,宋之盛为首的髻山七隐,陈恭尹为首的广东北田五子,还有方以智、屈大均、姜宸英、恽日初、顾祖禹、施闰章、汪琬等等许多人。

魏禧的好朋友彭士望(1610-1683年),本姓危,字躬庵,又字达生,号树庐,原籍南昌,后入宁都籍。自幼聪慧,十岁作《除夕诗》,为人欣赏。十六岁补县学生,与同乡新建欧阳斌元研究经世之学。遵其父临终所嘱,拜铁汉黄道周为师,并竭力营救狱中的黄道周,四处奔走,百折不挠,为公卿士大夫所敬佩。史可法督师扬州,欧阳斌元已在幕僚,彭士望应召前往,二人同出奇策妙计,史可法未采纳,二人不获起用,彭士望辞归南昌。

彭士望邀林时益一同携眷赴宁都依附魏禧,论道讲学易堂,为易堂九子之一。后居冠石,躬耕自食。常与程山谢文 、髻山宋之盛等人相往来。其学说,大抵以王阳明、罗念庵之说为主,但倾向实用。曾曰:“天下学者之病在于虚。经义气节,旷达文童,皆虚病也。”又曰: “学者凡病皆可医,惟伪不可医。”著有 《彭躬庵诗文集》《春秋五传》《手评通鉴》并行于世。

魏禧说,我从小就是禀性憨厚直率,很多时候,对他人竭尽忠诚,而且特别喜欢他人的文章。凡与他人来往书信,必然誊录下来,存于书稿中。我的好友彭士望说:“他人已经听取谏劝之言,而其过错已经改正了的情况下,先生的文章有幸流传后世,那么他的过错也会随着文章都流传下去了。先生不忍心湮没丢弃一篇好文章,难道忍心让朋友已经改正的过错,千百年后常常如同新发生的一样吗?”我听了之后,惭愧心服,汗流直下。彭士望的这些话,与古人烧掉进谏的草稿做法的深义,更加与众不同。

张廷玉大学士说,魏禧的文集中,记载了这个故事,我展开书卷阅读一遍又一遍,感叹佩服彭士望,对朋友魏禧的箴戒规谏,可以说是忠诚宽厚到了极点啊!文章里面写出他人已经改正的过错,放在朋友之间尚且不可,何况在严君慈父之前呢?在文章中平铺直叙他人的缺点错误,总是会在外面宣扬传播,用这种方式博取获得刚正耿直的美誉,这与对父母委婉和气的劝告,而私下里面告诉别人,又有什么不同呢?自我夸耀为耿直,自我夸耀为孝顺,这种人是什么样的肺腑心肠啊?

魏禧还有许多名言警句,选列三条如后,与大家共勉。

我不识何等为君子,

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

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事后论人,

局外论人,

是学者大病。

事后论人,每将智人说得极愚;

局外论人,每将难事说得极易。

能知足者,天不能贫。

能无求者,天不能贱。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

能不贪生者,天不能死。

能随遇而安者,天不能困。

能造就人才者,天不能孤。

能以身任天下后世者,天不能绝。

【原文】

余藏有恽香山山水一幅,

墨笔淡远,非近今人所及。

香山自题曰:

“画,贵曲,贵深,

贵著笔于人所不见处。

而又有于直中见曲者,

于浅处见深者,

于人所最见,为人之所不能见者。

石脾入水即干,出水即湿。

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

天下事不可以理求,

上智乃能知道。”

此数语,大有禅意。

尝观古来文人墨士,

未有不兼通禅学者。

【解曰】

恽本初(1586-1655年),字道生,号香山,今武进马杭人,明末著名山水画家。明万历三十四年补常州府学附生。以例贡国子监,好为诗歌古文辞,以博学而闻名。恽本初的山水画,初学五代董源、巨然。晚年敛笔于倪云林、黄公望,颇得倪瓒简淡之趣。构图以稀少之笔,又以淡墨来支撑画面。能以惜墨如金的寥寥几笔,使苍老与秀嫩浑然一本,天真幽淡,以嫩实苍,即得势又得趣。

恽本初在山水画论方面,有许多独特的见解。他说逸笔之画,有笔似近而远愈甚,似无而有愈甚,其嫩处如金,秀处如铁。强调逸笔是通过笔内笔外埋伏生降之变中,出现生动气韵。以简洁为上,强调人之所有而我无,驱一俗字而已;人之所无而我有之,藏一雅字而已。作画无论尺幅大小,皆有一意。这些精辟的论述,言简意赅,编著《中国绘画史》《中国画论类编》的著名画家俞剑华先生评价道:“非深于此道者,不能道只语。”

张廷玉大学士说,我藏有恽本初的山水画一幅,墨笔简淡,意境深远,不是现在的画家们所能达到的水平。

恽本初本人在画中有一题款,大意是说,绘画的妙法,贵在卷曲,贵在深邃,贵在着笔于人们看不见的地方,并且还要在平直中看到卷曲的景象,在浅显处看到深远的意境,既要表达人们最常见的景致,又要表现人们所不能看见的妙境。如石脾这种岩块,放入水中就是干燥的,拿出水面反而是湿润的,就是说入水即干,出水即湿;象独活这种花草,有风吹的时候,一点都不动,没有风的时候,反而自行摇摆,就是说有风不动,无风自摇。从这些现象就可以看出,“天下事不可以理求,上智乃能知道。”大意是说,天下的万事万物,不能全部都按常理来推论求证,最上等的智慧才能懂得万事万物的真理。

“知道”的意思那是相当广博,所谓“通晓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管子》戒曰 “闻一言以贯万物,谓之知道。”银雀山汉墓竹简《孙膑兵法》八阵曰: “知道者,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内得其民之心,外知敌之情。”

张廷玉大学士说,恽本初的这几句话,大有禅意。曾经观察自古以来的文人墨士,没有不精通禅学的人。

禅,禅意,禅学,参禅,在禅的方面,张廷玉大学士也有很深的体悟,很高的境界,有他的诗作为证,《圆通社夜坐》诗云:

禅榻徜徉夜向阑,

晚香清磬伴蒲团。

簾疏月射玲珑影,

衣薄风生料峭寒。

汲水欲将心垢洗,

持书还就佛灯看。

笑余不假遊仙枕,

悟到邯郸梦醒难。

大意是说,张廷玉大学士在圆通社禅房里床榻上打坐参禅,一会儿安闲自在,一会儿心神不宁,不知不觉中夜深了,焚香缭绕,磬声清脆,伴随着自己在蒲团上盘膝而坐。稀疏的窗帘中,月光照射出玲珑剔透的阴影,衣衫单薄在寒风中,仍然感到些许的寒意。想要借助佛陀的智慧,有如甘露圣水,来把自己心灵中的污垢洗刷干净,还是禁不住拿起书籍,借助佛前的灯火来阅看一番。可笑自己没有借到遊仙枕,名利之心实难消失,体悟到邯郸梦里的荣华富贵的美妙,梦醒那是多么不容易啊!

禅,全称“禅那”,源于梵文,意译“静虑、“思维修”等,谓静中思虑,心绪专注一境,深入思虑佛教义理。“禅那”,也就是止观,“止”是心的安静,“观”是思虑某一事物。

什么是禅?净慧法师说,首先,禅是一种境界;第二,禅是一种受用,一种体验;第三,禅是一种方法,一种手段;第四,禅是一条道路;第五,禅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一种生活的方式;第六,禅是永恒的幸福,真正的快乐。

两千五百多年前的印度,佛陀在灵山法会上拈花示众,迦叶尊者破颜微笑,者就是禅宗以心传心的第一宗公案典故,叫做“拈花微笑”,也叫“拈花一笑”。形容师徒之间心灵相通,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对禅理有了透彻的理解,二是彼此默契,心领神会,心心相印。

摩诃迦叶尊者是如来禅的第一祖,后来在印度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第二十八祖菩提达摩。菩提达摩来到中国传法,为中国祖师禅的初祖。自此中国禅宗始有起源与传承,达摩祖师开其端,二祖三祖承其绪,四祖五祖六祖正式开创出规模。六祖以后,禅宗才有“一花开五叶”的广泛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以后,在家修行的佛教信徒称为居士,信奉道教在家修行也称为居士,历史上自号居士的文人墨客非常多,总体来说在信仰方面,非道即佛,非佛即道,以儒为本。这些人大多悟得禅意禅境,通晓禅学禅道。

【原文】

孙退谷宗伯《益智录》有曰:

“孔明读书,略得大意。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皆其善读书处,

非经生占毕所能知。

孔明自比管乐,谦词耳。

杜少陵曰: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乃千古定论。”

予向来管见如此,

不意与退谷先生吻合。

【解曰】

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一作耳伯,号北海,又号退谷,也号退谷逸叟、退谷老人、退翁、退道人,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今河北大兴)。明崇祯四年(1631)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清顺治元年(1644)被起用,历任吏科给事中、太常寺卿、大理寺卿、兵部侍郎、吏部右侍郎等职。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春明梦余录》《天府广记》《庚子消夏记》《九州山水考》《溯洄集》《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卒年八十五。其故宅即今后孙公园,寓号“研山堂”,内有“万卷楼”。

孙承泽是一位文章学问受人尊崇的大师,人称宗伯。他在《益智录》一书中,评价诸葛亮时说,诸葛孔明读书,简略获得宏旨大义;陶渊明读书,不求彻底了解细枝末节。都是他们善于读书,最为高明的地方。有些研治经学的书生,整天只知道吟诵阅读,死记硬背,囫囵吞枣,完谷不化,不是这些人所能够懂得的事情。

诸葛亮把自己比作管仲与乐毅,实在是很谦虚的言辞。唐代大诗人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诗云:“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伊尹,指商朝汤的大臣;吕尚即姜太公,辅助文王,武王开创周朝; 萧何与曹参是汉高主的名相。诗中赞誉武侯诸葛亮,治理国家、用兵打仗、人品道德,和伊尹、吕尚两人相比,在伯仲之间,旗鼓相当,不相上下,彼此彼此;而诸葛亮的运筹帷幄,指挥兵马,气定神闲,都会让令萧何、曹参两人,失去美誉光环。这是千古以来,确定的论断,成熟的见解。

张廷玉大学士说,我向来的意见看法就是这样,没有想到与孙承泽先生的观点,如此不约而同,完全吻合。

【参引】

附:唐宋元明清文人居士名号选录

青莲居士:李白(唐代大诗人)

香山居士:白居易(唐代大诗人)

摩诘居士:王维(唐代著名诗人)

耐辱居士:司空图(唐诗人)

乌伤居士:傅翕(南北朝梁善慧尊者)

莲峰居士:李煜(南唐后主)

龙丘居士:陈慥(北宋诗人)

无尽居士:张商英(北宋名相)

姑溪居士:李之仪(北宋文学家)

山谷居士:黄庭坚(北宋文学家)

半山居士:王安石(北宋文学家)

范仲淹居士:范仲淹(北宋政治文学家)

斜川居士:苏过(北宋文学家)

翠微居士:薛绍彭(北宋书法家)

鹿门居士:米芾(北宋书法家)

草堂居士:魏野(北宋诗人)

六一居士: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东坡居士:苏轼(北宋文学家)

淮海居士:秦观(北宋词人)

后山居士:陈师道(北宋官员、诗人。)

清真居士:周邦彦(北宋著名词人)

至游居士:曾慥(北宋末、南宋初)

稼轩居士:辛弃疾(南宋词人)

华阳居士:陶弘景(南宋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道士)

彝斋居士:赵孟坚(南宋画家)

简斋居士:陈与义(南宋词人)

芦川居士:张元干(南宋词人)

石林居士:叶梦得(南宋词人)

后村居士:刘克庄(南宋文学家)

深宁居士:王应麟(南宋学者)

易安居士:李清照(南宋女词人)

茶山居士:曾畿(南宋诗人)

灌园居士:计有功(南宋文学家)

石湖居士:范成大(南宋诗人)

遂初居士:尤袤(南宋诗人)

于湖居士:张孝祥(南宋词人)

幽栖居士:朱淑真(南宋女词人)

无诤居士:刘迎(金文学家)

云林居士:倪瓒(元代画家)

湛然居士:耶律楚材(元政治家、诗人)

瑁湖居士:陆居仁(元书法家)

清容居士:袁桷(元代著名作家)

衡山居士:文征明(明画家、文学家)

圣华居士:丁云鹏(明画家)

梅村居士:吴伟业(明代诗人)

青藤居士:徐渭(明晚期文学艺术家)

石头居士:袁宏道(明文学家)

沧溟居士:李攀龙(明文学家)

香光居士:董其昌(明书法家)

六如居士:唐寅(明画家、文学家)

遵岩居士:王慎中(明散文家)

温陵居士:李贽(明文学家)

莲溪居士:薛论道(明散曲家)

慎娱居士:李流芳(明文学家、画家)

蝶庵居士:张岱(明末清初文学家)

梅溪居士:钱泳(明清文学家)

指迷居士:虚云和尚(清著名禅师)

柳泉居士:蒲松龄(清文学家)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明珊居士:招子庸(清文学家)

万松居士:钱载(清诗人、画家)

板桥居士:郑板桥(清书画家、文学家)

芹溪居士:曹雪芹(清文学家)

随园居士:袁 枚(清文学家)

太炎居士:章炳麟

破尘居士、圆明居士:雍正皇帝

瓠冈居士:史震林(清文学家)

天瓶居士:张照(清代书法家)

更生居士:洪亮吉(清文学家、经学家)

苇间居士:边寿民(清代画家)

樵山居士、观白居士:张崟(清代画家)

晚学居士:吴熙载(清篆刻家)

瓶庵居士:翁同龢(咸丰六年状元,近代史颇有影响政治家)

仁山居士:杨文会(清末佛学家)

无竞居士:张之洞(清洋务派代表人物之一)

附:清代孙承泽《益智录》卷三

三国

诸葛亮(节选上)

亮,寓南阳时方二十余,

自比管乐,时人未之许也。

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以为信然。

然公与徐庶、孟公威、石广元俱游学,

三人务为精熟,公独观大略,抱膝长啸,

谓乡辈读书可至郡守、刺史耳,

襄阳司马徽物望清重,与庞德公交,

公皆尊事之,以此得声,有卧龙之誉。

先主在荆州,遂枉驾诣公,

三过乃见公,定为取荆据益、创霸兴王之说。

孔明读书,略得大义;

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

皆其善读书处,

非经生呫哔(tiè bì)所能知。

孔明自比管乐,谦词耳。

杜少陵曰:

“伯仲之间见伊吕,

指挥若定失萧曹。”

乃千古定论。

先主诣亮,凡三往乃见,屏人问大计。

亮曰,“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

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

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

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刘璋暗弱,张鲁在北,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

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 洛,

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先主曰:“善。”

萧何说汉高,邓禹说光武,孔明说昭烈,

皆于立谈定天下之大计。

嗟乎!

士抱膝盱衡,非以天下全局贮之胸,

而欲以小智取办,临时岂可得乎?

此后惟范文正,差有此耳。

公开府治事,时发教群下曰:

“夫参署者,集众思广忠益也。

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多矣。

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蹻而获珠玉。

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

又董幼宰参署七年,

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

苟能慕元直之十一,

幼宰之殷勤,有忠於国,

则亮可少过矣。”

又曰:

“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

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

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

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

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

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

读两教,真诚冲抑,发于肺腑。

自周公吐握后仅见此文。

附:唐代杜甫《咏怀古迹五首 》其五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图片版权声明

本文所有图片来源于网络,均为转载,版权属于原作者或网站。

《嘯園叢書·澄怀园语原文展示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大方家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