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个人语言功能的发展对其思维模式的阶段性影响

句子大全 2023-12-13 02:03:01
相关推荐

然而,除却这些对于思维的起源及影响的细节,按照我们日常的理解,语言就是思维的惯性产物和惯性呈现。为了理解思维方式,我们必须竭力回顾产生“语言的文明”的心理机制——或者反过来讲,“文明的语言”。

需要注意的第一点是,我们现在会使用两种形式的语言,一种基于听觉,一种基于视力。我们既有口语,也有书面语。书面语的历史要短一些。即便我们承认原始图画中就有书面语的微弱先兆,其历史也不过一万年。书面语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有效思维工具,至多只有五六千年的历史。

作为人类经验中的一个因素,书面语堪与蒸汽机相比。书面语是一项重要的、晚近的人类发明。口语则与人类自身的历史一样长,是构建人性的最基本因素之一。但是,我们不可将其夸大。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果禁止用口语表达,我们也可能通过其他方式充分发挥人类的经验能力。但是,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习得,口语已是人类成长的一个首要创造性因素。口语即是人性本身,它没有任何书面语的人造性质。

最终,我们在日常经验中都是口语、书面语混用的,以至于当我们讨论语言时,很难知晓我们指的是口语、书面语抑或是两者的结合。但是,两者最终的融合是非常晚近的事情。大约五百年前,只有少数人能够阅读——至少在欧洲是这样。这也是宗教使用符号、旅馆商店使用招牌的一个主要原因。显赫贵族的徽章是书面语的替代物。

书面语对于语言心理学的影响是文明史中受到忽视的一章。

初始阶段的口语在动物和人类行为中都能看到,其功能在表达情感和发送信号之间变化。在这个过程中,口语很快变成两者的结合体。在语言精确化、复杂化的过程中,口语保留了这三类特征,即情感表达、信号发送和两者的结合。然而,不知为什么,在先进文明的语言中,这些特征似乎会逐渐消失,有些特征已经失去了主导地位。我们只有留意语言功能中的这个细微变化,才能够理解近三千年文明中的思维模式。语言的预设是多种多样的。

语言主要伴随即时情景(immediate situation)而出现。不论是信号或表达,最主要的都在于,语言在“这种”环境下对“那种”情况的“这种”反应。在语言的初期,这种即时性是所传达意义的一个突出因素。

例如,“鸟”这个属概念潜藏在背景中,人们对它没有认识;虽然人们对某些情形下的某些鸟是有模糊感知的。语言主要传达的是引向对此地、此刻、此境、此鸟的关注。

语言已经逐渐抽象化了,不再依赖于特定环境的预设。一本法语字典在某个日期在巴黎出版,这个事实与字典中所解释的字词含义毫无关联。法语中与英文单词“绿色”相对等的词,不管是在欧洲的哪个国家,还是在太阳系的哪颗行星上,它表达的都是绿色这种颜色。

绿色就是绿色,别无他意。你一旦理解了这个词的意思,就没什么好多说的了。

当然,相对于只能将绿色与某个春天的清晨联系起来的祖先,我们的文明程度远胜之。毫无疑问,我们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记忆能力和推测能力都在不断提高。

虽然生于能够撇开春天来谈论绿色的人当中,我们也不能凭借这一事实而沾沾自喜。我们必须谨记:凡事不能走极端。

只要语言主要是口语,那么就必须参照环境的特殊性。试分析“温暖的一天”这个简单的短语。在书中,依据字典解释,这个词有一些宏大的意义,涉及地球自传、太阳、温度理论等。现在抛开字典,忘记这些科学的细枝末节。那么,从我们所学的知识中抽离出来,一个得克萨斯州人说了这句话,一个家住北海之滨的英国人也说了这句话,背后的经验显然是不同的。然而,意义的同一性仍旧存在。凡事不能走极端。

我们要这样理解,语言不仅传达了以知识为基础的同一性,同时又预设了作为存在本质的环境参照所具有的特殊性。口语在于社交的即时性(immediacy)。书面语隐于卷中,脱离了持存的环境,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等待着被翻开,被阅读。

但是,我们可以大声朗读一本书。在此,我们发现了一个写与说融合的例子。朗读是一种艺术,朗读者不同,差别可能会很大。那么,环境的即时性就会融入写作的抽象性中。

在语言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抽象化不无危险性,它使我们脱离当下世界的现实。如果没有一个合理的重点,聪明人的抽象化就会沉浸在无聊琐事之中。然而,即便有诸多危险性,文明发展终究还是依赖于这种抽象化。

抽象化给予表达以概念性经验,由于与一般性事实的高度一致性,这类经验是没有直接表现出来的,但它们仍潜藏于自然界。在人类中,这些概念性经验是相互协调的,并通过环境表达自身。这种协调包含两方面,美学的和逻辑的。下一讲就会来谈这两方面。

总之,需要总结一下这个下午我所讲的内容了。这一讲主要是对古老文明思想的一种现代呈现,这些思想以这个地球上生命的视域反思了宇宙的进程。在将现代思维与古代文献相比较时,我们需要谨记翻译的困难,以及日常言辞表达思想意涵时的麻烦。

例如,如果我们坚持用英文词“wood”(树木)来翻译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并坚持给予其最真实准确的意义,那么我们对亚氏理论的认识会有多么大的不同啊。有证据表明,三千年前就存在深刻的思想家,但那个时代琐细的表现形式束缚了他们的想象力。

尽管缺乏想象力的学究将这些记录进行了编辑和修订,我们仍能够从地球上生命的视域出发,从中认识到宇宙演化的概念。我们能够认识到事物的等级,从无机物到植物,从动物到人类。

人类在命名事物时那些天真的、充满孩子气的描述,让我们认识到了语言与人类经验增长之间的相互交织。实际上,古代文献都偏于单纯。然而,当代描述中自命不凡的宏大只不过是竭力避免敏锐的区分,只不过是对动因的简单化。

这一讲谈的是意义、行动和反应。我对人性的结论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和人类的语言是彼此成就的。如果我们假定语言的产生是一个既定事实,那么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的心灵是语言赋予人类的礼物。

上帝创世的第六日应该这样写:神赐给人言语,人就有了灵。

我们在前两讲讨论了“重要性”和“表达”。“理解力”是分析人类智能的三大概念中的第三个。我们探究的是对于“理解力”的理解。

我要向你们提出,无遗漏地理解这一概念是一项无法完成的任务。我们能够阐明智能的一些方面,但总有超出我们领会能力的理解。原因在于这一概念,即从被理解之事中纯粹抽象出来的智能,如神话一般虚幻。因此,一种完整充分的理解力是对于宇宙完美的整体把握。我们是一种有限的存在,缺乏这种把握能力。

这并不是说事物的某些方面在本质上不可能纳入人类的知识范围内。任何存在之物,就其与其余事物之间联系的有限性而言,都是可以认识的。换言之,我们能够通过某种视域来认识任何事物。

但是,视域的整体性需要超越有限知识的无限性。例如,我们能够从其部分视域理解“绿色”这个表达颜色的词。但是,在宇宙的其他纪元,或者现在的自然规律不起作用的时候,绿色的意义就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能力。然而,没有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不可认知的,随着时间流逝,人类可能会获得一种洞察自然界其他可能性的想象力,从而获得对于绿色在其他想象中的纪元之可能性的理解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