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家长常说的几句话 可能对孩子造成“语言暴力”(别伤了娃不自知)

句子大全 2023-12-13 04:03:02
相关推荐

文|幸孕姐(高级母婴护理师,原创不易,请勿抄袭)

我们总用“恨铁不成钢”来形容那些抱有很高期待,孩子却“不争气”的家长,这些家长因为没能如愿,说一些在自己看来是“激励”的话,却让孩子感到伤心难过,越来越泄气。

什么是语言暴力?

语言暴力即是指通过不讲逻辑的语言霸权形式,孤立或剥夺他人的某种权利,造成伤害的行为,属于精神暴力的范畴。

通俗一点来说,就是通过嘲笑、谩骂、诋毁等歧视性语言,通过口头形式给他人带来精神、心理上损害的行为。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与孩子之间会有争吵,有时也会带来伤害,但不能把所有的造成伤害的语言都称之为暴力。

暴力意味着这个行为或语言本身具有相当的强度,比如衡量语言是否达到暴力的程度,主要应该观察其程度上的强烈或时间上的持续,只有达到高强度、长时间其中之一,或两者兼具,则可以称之为语言暴力。

父母哪些话属于语言暴力

从生活中几个普通情景就能看出中国父母的语言暴力有多么常见。

情景一:又一次考试结束,小明拿着不及格的英语成绩走进家门,果然迎面就是妈妈一顿劈头盖脸的批评,结尾又是那一句熟悉的嫌弃:“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蠢的小孩!”

情景二:小明看到隔壁和他同龄的小女孩有一台属于自己的钢琴,在妈妈面前表达了自己的羡慕,没想到妈妈冷笑着说:“人家学钢琴,成绩也照样好,你连班级前十都进不去,有什么资格说学钢琴,再说了,你有这个天赋吗?”

情景三:小明报名了学校组织的户外活动,爸爸却认为去这种地方毫无意义,浪费学习时间,于是强行要求他留在家里听家教上课,他央求爸爸好几次,每次得到的回复都是“满脑子都想着玩,你以后扫大街人家都不要你!”

但是,只要小明有正当理由的开销,父母都十分大方给钱;爸爸会在雨天接他放学,妈妈会在生日为他准备衣着可口的饭菜,生活上对他也是无微不至。

尽管如此,上面的情景也时不时发生,因为父母完全意识不到他们的言语有多伤人。

为何家长意识不到自己的语言暴力

研究显示,平均每20个人就有1个人曾经遭受过语言暴力,不少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遭受,而最先对他们使用语言暴力的,基本都是父母。

其实这恰好解释了父母对孩子使用的语言暴力,很多时候父母是意识不到自己的语言会给孩子带来严重的心理创伤的。

究其原因,首先是,家长认为孩子还小,不会记住这些话。

当说起儿童心理健康时,不少父母总是粗暴地打断,满不在乎,又不以为然表示:“小孩儿懂什么?”、“小孩儿反正也听不懂”。

在他们看来,孩子因为年龄小,大脑和心智的发育都不如成年人,过于懵懂,因此他们不会有痛苦和难受的情绪,不会产生所谓的“心理创伤”。

其次,一些父母将打击当成推动孩子进步的动力。

孩子可能天性爱玩,尤其在建立起自己的认知之前,基本都需要父母在一旁监督。很多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慢慢认识到他们学习缺乏主动性,开始有些着急上火,担心自己孩子落后于别人,于是,语言暴力就成了他们认知中推动孩子前进的动力。

父母要把“语言暴力”和批评区分开

孩子出现问题时,批评成为父母教育他们的常用方法,但如今很多大人会将语言暴力和批评捆绑,误以为批评就是要说很重的话让孩子来让孩子醒悟,但这是不对的,混淆了批评的本质。

对孩子批评的根本目的,是引起他们在思想上的醒悟和变化,开始端正态度,提高思想认知,从而少犯或不犯错。批评往往是就事论事,具有合理性和公正客观性。

语言暴力则是父母用孩子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的不足或错误为突破点,揪住一点作为突破口,实施的个人情感宣泄,与家庭教育的基本要求、理念背道而驰。

对比之下,无论在表现形式还是作用效果上,批评和语言暴力有着本质的区别,父母一定要区分开,不要陷入误区。

父母对孩子真正的爱应该是温软但有力的,而不是极端的、尖锐的,带来伤害的。

醒一醒吧爸爸妈妈们,不要让孩子回忆起童年时,只有父母的嘲讽、谩骂、指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