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文理解起来很困难 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文言文虚词的推断八法)

句子大全 2023-12-14 07:12:01
相关推荐

同学们经常觉得文言文理解起来很困难?是因为你还不知道,文言文虚词的推断八法。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大意推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如“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中,两个“于”字的位置相同,都在动词后,不结合文意就无法判断出其用法的不同。“不拘于时”是说不受当时社会风气的影响,很显然,这里的“于”字是表被动的;而“学于余”是说向我学习,因而此处的“于”字是介词“向”,和表被动无关。

2.语境推断法

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确定其用法,须联系语境,具体分析,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如“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促织》),语境是一只“青麻头”(蟋蟀)藏匿在针针丛棘之中。由此可推断“焉”是兼词“于此”,“伏焉”即“伏在那里”。

3.语法推断法

很多文言虚词有特殊的语法功能,根据语境认定其特殊的语法功能,也可以推断出虚词的用法。

如“之”在主谓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见”“于”组合可表被动;“是”和“之”可作提宾的标志。记住这些特殊的用法,对答题很有帮助。

4.替换理解法

如果给出两个句子,让我们判断句中某个虚词的用法是否相同,我们可以将其中能确定的一句中的虚词用法和意义代入另一句来理解,看句子是否讲得通。

如果讲得通,那用法和意义就是一样的,如果讲不通,意义和用法就不一样。

如判断“与我银,为君致阁职”与“谁为大王为此计者”这两句中加点字“为”的用法,我们知道第二句中的“为”是介词“替、给”,代入第一句理解,“给我银子,我替你谋个内阁职务”,句子是通的,所以该处的“为”也作介词“替、给”讲。

5.结构推断法

一是可以根据句子的对称关系来推断。文言句子讲究整齐、对称。抓住这点,我们可从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推知相同位置的另外一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因利乘便,宰割天下”(《过秦论》),“因”“乘”处于对应位置,“乘”是介词“趁着”的意思,由此可推断“因”也是“趁着”。二是根据词语在句子中所作的成分来推断。不同的句子成分就决定了词语的不同词性和用法。

6.成语联想法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固定词组或短句,成语绝大多数都来源于古诗文,成语中许多虚词的含义与用法和文言文中的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利用自己熟悉的成语来推断文言虚词的含义,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孜孜焉唯进修是急”一句中“是”的意义和用法,就可根据我们熟悉的成语“唯命是从”“唯利是图”来推断,应该是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7.标志确认法

文言文段与段、句与句衔接过渡,起承转合,常以虚词为标志。这些词语多用来发议论、转话题、抒感叹、表关联等。根据标志性词语,可推断其用法。

如“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嗟夫”用在段首抒发感叹,可译为“唉”。

8.实例推断法

还有一种比较简单的办法,就是熟记一些文言虚词的典型例子,将句子、意义和用法一同记住,在辨别的过程中,只需要将给定的句子与典型例句进行比较,就可以知道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以上就是文言文虚词的推断八法了,看完了上面的内容,你学会了吗?掌握文言文解题技巧,非一日之功,同学们应在平时的阅读中注意积累。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