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白鹿原:朱先生1句话退20万兵(文弱书生的胆略从何而来)

句子大全 2023-12-15 06:18:01
相关推荐

朱先生是白鹿书院的教书先生,也是白鹿原上的圣人。

他是白鹿原上最有学问之人,有疑难问题找他,总能得到满意的解答。他被当作神,在白鹿原上下热烈地传诵。集会上走丢小孩,人们找朱先生打筮问卜,就能找到;走失了怀犊的黄牛,农人来找他,朱先生随口一说,也找到了。最为人们传颂的,是他一介书生,一句话就斥退二十万清兵,阻止了一场生灵涂炭的大祸。

那么,朱先生倒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一、他是清末大儒

朱先生自幼聪录过人,十六岁应县考得中秀才,二十二岁赴省试又以精妙的文辞中了头名文举人。次年正当赴京会考之际,父亲病逝,朱先生为父守孝不赴公车,按规定就要取消处试的举人资格,陕西巡抚方升厚爱其才更钦佩其孝道,奏明朝廷力主推荐,皇帝竟然破例批准了省试结果。巡抚方升委以重任,朱先生坚辞不就,方巡抚再不勉强。朱先生随即住进白鹿书院。

他日诵夜读,诵读成了他生命的需要,圣贤的书,他每咀嚼一次就有一回新的体味和新的觉悟,他诵读时全神贯注如痴如呆如同进入仙界。长期坚持读书,又躬耕于农村社会,如此一来,他成了远近闻名的大儒。

许多达官贵人邀他当官,他一概拒绝,不是他不想当官,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为了当官,他本想用一腔才学为民造福,可是当他发现官场腐败,社会风气浮夸,官员热衷于奉迎拍马、赌吃嫖遥,自己的理想无法实现时,他远离官场,选择做一位传道解惑的教书匠。

朱先生出生在清末,清朝这棵大树,中心已经烂空,在风雨中飘摇,就像害了浑身麻痹病的人,必须大动手术,或者找到灵丹妙药,方能医治。他愿意做个寻药人,通过教书育人,开启民智,培养出治国安邦的栋梁之材。

儒生大都以天下为己任,孙中山先生关闭自己的医馆,开启医国之路。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用自己的笔唤醒民众的麻木不仁。正是这些有识之士不屈不挠的努力,才唤醒了昏睡百年的雄狮,才有了东方巨龙的腾飞。

读书能消除蒙昧,读书能明辨事非,读书能明确方向,读书能救国救民。读书不仅是增长自己的知识才干,而且是推动社会文明进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不管是什么年代,教书育人始终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所在。

二、他是精神领袖

朱先生苦修学问,也为民请命;他坚持传统道德,也敢于赴汤蹈火;他不慕名利,也参与社会管理。

当白鹿两家为了寡妇六分水田大打出手,直到打官司时,他分别给两家写了同一首诗:

“倚势恃强压对方,

打斗诉讼两败伤;

为富思仁兼重义,

谦让一步宽十丈。”

两家不仅握手言和,还慨然把地还归原主,还各同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度日过难关。县令大为感动,送上“仁义白鹿村“石碑一块。这个举动让人想起六尺巷的故事,“千里寄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还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就是儒学思想的“仁义”。

当朱先生对白鹿两家齐心协力改造祠堂办学堂时,他热泪盈眶称两位贤弟做了功德无量的事。兴办学堂是万代子孙的大事,往后的世事靠活人不靠死人。祭祀是不忘祖先体现的是子孙的孝,但世事还得靠活人做,修桥铺路办学堂,历来就是儒家思想中的“善举”。

当城里反正后,清廷巡抚方升从甘肃宁夏拢集二十万我马反扑过来,战事一触即发时,他接受张总督的请求去当说客,一身布衣一只褡裢一把油伞,吟诵着“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迎着剑拔弩张的军队而去。就仿佛是荆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悲壮。他不是剑客,但为了人民,一个文弱书生独身走上战场,这就是儒生舍我其谁的担当。

他查毁烟苗,严禁鸦片;他在关中大饥荒时,负责发放赈灾粮饷;他为避免生灵涂炭,说服方升,使古城西安免遭战火灾难;他得知日寇侵占我山海关,急募义勇军500余人,并通电全国,宣言出师前线抗日……

他既不像白嘉轩墨守陈规,又不像鹿子霖随风使舵;他既不是族长,也不是保障所乡约。但在社会动荡时期,他以自己名士的影响力推演《乡约》,教民以礼仪,以正世风。

他是白鹿原上的精神领袖,提倡传统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试图用大仁大义来感化和教育变乱中的民众,建立儒家的大同社会。他始终认为,仁义是做人的根本。

他一生恪守仁义的原则,践行仁义的内涵,他给孩子起名“怀仁”“怀义”,意思就是把仁义思想代代传下去。他既是一个具体的人,也是一个抽象的精神。

一个人是要有点精神的,一个民族也要有自己独特的精神而存在。我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让知识分子有强烈的家国情怀,不管身处何地,为国为民贡献才智是知识分子的职责。

如果一个人心中只有名和利,没有仁义之心,他就会为不择手段。动乱时期做汉奸,和平时期做贪官,经商坑蒙拐骗,办企业伪劣假冒。如果一个人没有心存善念,没有仁义原则,就会被人利用,作奸犯课,与民为敌,做出亲者痛仇者快的恶事,成为千古罪人。

“仁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底色,爱国主义、自强不息是生生不息的民族灵魂。

三、他是白鹿的精魂

白鹿书院是白鹿出没的地方,是文脉沿续之场所,也是老百姓希望之所在。白鹿是智慧、和平和幸福的象征,她存在于人们的愿望中。白鹿是外象,内核就是光明、正义、健康和美好,有白鹿的地方,一切素虫害兽都会消然葬命。

住在白鹿书院的朱先生,就是白鹿的精魂,他用知识和智慧、善良和正义给人们带来和平和希望。朱先生去世时,妻子朱白氏忽然看见"前院腾起一只白鹿,掠上房檐飘过屋顶消失了",说明朱先生是白鹿的化身。

北宋范仲淹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豪迈之气,而朱先生虽不是官员,照样有民族担当,有冲锋陷阵的魄力。

他是扎根在中华大地上的普通农民,又是农民中产生的知识分子。他保留着白鹿原农民勤劳,节俭,善良朴实的天性,平身不穿洋装洋服,就连袜子也只穿筒套布袜。他又不墨守陈规,懂得鼎新革旧,拥护剪辫子、放小脚,“发为身外之物,剪了倒省得天天耗时费时去梳理。女人的脚生来原为走路,放开了更便利于行动,算是好事。”

他是千千万万民族精英中的一个代表,传承着优秀文化,发扬着优秀传统,引领着人民向善、向好、向着光明前行。

“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朱先生的才华玉韫珠藏,深不可测。他的仁义之心,昭昭日月。做人当学朱先生,既有一定之规,又与时俱进,既谦逊儒雅,又当仁不让,不为名利而动,乃为人民而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