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章憎命达 一生坎坷的诗人杜甫(最后竟然饿死了)

句子大全 2023-12-16 06:29:01
相关推荐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出自中唐朝诗人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杜甫字子美,生于公元712年,祖籍湖北襄阳。和李白比起来,晚生了11年的杜甫运气不太好。不是说他童年过得不幸福,而是自从父亲死了之后,家道中落,人到中年的杜甫越过越潦倒;更倒霉的是,四十多岁的杜甫,碰上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改变了李唐王朝的命运,也改变了包括杜甫在内的很多人的命运。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即将爆发的这一年,离家十多年的杜甫离开长安返回家中,还没进门就听到了哭泣声,原来他的小儿子竟然活活饿死了!伤心之余,杜甫提笔写下《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咏怀”二字指的是诗人借助诗歌来抒发情怀,寄托抱负。“自京赴奉先”又表明了这首诗带有的“纪行”性质。纪行,指的是古人在周游或是旅行的过程中用诗歌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闻,往往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意义。

“奉先”位于现在地陕西蒲城的一个县,“自京赴奉先”指的就是杜甫从京城到奉先县一路的所见所感。全诗如下:

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居然成濩落,白首甘契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取笑同学翁,浩歌弥激烈。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当今廊庙具,构厦岂云缺。葵藿倾太阳,物性固莫夺。顾惟蝼蚁辈,但自求其穴。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以兹悟生理,独耻事干谒。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终愧巢与由,未能易其节。沈饮聊自适,放歌颇愁绝。岁暮百草零,疾风高冈裂。天衢阴峥嵘,客子中夜发。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凌晨过骊山,御榻在嵽嵲。蚩尤塞寒空,蹴蹋崖谷滑。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赐浴皆长缨,与宴非短褐。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圣人筐篚恩,实欲邦国活。臣如忽至理,君岂弃此物。多士盈朝廷,仁者宜战栗。况闻内金盘,尽在卫霍室。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北辕就泾渭,官渡又改辙。群冰从西下,极目高崒兀。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行旅相攀援,川广不可越。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咷,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未登,贫窭有仓卒。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字字泣血,不忍卒读。

开篇“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

翻译过来就是,在杜陵这个地方,有我这么个老百姓,年纪越大,反而越发不合时宜。我私下里下了决心想要为社稷谋贡献,可又总是与周遭格格不入,显得愚蠢而滑稽。

仕途无望,穷困潦倒。杜甫从长安返回家中,前往奉先县探望妻儿,一路上他目睹了底层百姓生活的艰辛。这一年十月,唐玄宗正和杨贵妃往骊山华清宫避寒,弃日益衰败的国政于不顾,十一月,安禄山与史思明举兵造反,史称“安史之乱”。

“非无江海志,萧洒送日月。生逢尧舜君,不忍便永诀。”

杜甫途经骊山时,那里还是一片歌舞升平的景象,唐玄宗不知安禄山已在范阳起兵反叛,因为消息还没有传到长安。

朝政把持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手中,内外蒙蔽,民不聊生。朝廷没有意识到危机所在,杜甫已经把这些叛乱的前兆看在眼里,他一路上所见所谓,所思所想,深深为统治者的麻木,忽视百姓之疾苦而愤怒。

虽有江海之志向,可惜不能有所为,拯救百姓于水火,挽救国家于危难。杜甫心中,还是保留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崇高理想。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

一组醒目的对比,让当时社会的残酷性昭然若揭,这种掷地有声的抨击一针见血,使它成为了流传千古的名句。这句话,即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也有杜甫对自己凄凉人生的慨叹。

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的描写——“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表达虽然平实,却屏“真实”二字有着万钧之力。 “朱门 ”指的是朱漆的大门,一般指代古时候的官宦,富贵人家。

在寒冷的冬天里,那些富贵人家里传来酒肉的香气,可是仅仅一门之隔,路边却有无数流离失所,冻死在冬日里的贫寒百姓。不难想象,杜甫在写下这个句子之际,一定是涕泗横流,饱含了对底层百姓的无尽同情和对国家统治者的失望。

“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入门闻号啕,幼子饿已卒。”

杜甫同情百姓之际,也带入了一种自怜情绪。一方面,杜甫在官场上空有鸿鹄之志而不得施展,一生没做过什么大官,那些直接关乎民生,于社稷有重大意义之事他都搭不上手,有心无力。

另一方面,就杜甫的个人生活而言,他的一生贫困潦倒。当杜甫带着沉重的思念,冒着漫天风雪归心似箭地赶到家中,他的小儿子已经死去,家人们在一旁恸哭。可悲的是,小儿子竟然是饿死的。

杜甫一家,和那些在路边冻饿而死的悲苦老百姓们有什么区别呢?

杜甫虽然做了一个小官,可是最后却连自己家人地生计也无法保证,他甚至都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丈夫,合格的父亲,却半生沉浸在服务百姓,服务国家的宏伟梦想之中,这是何等的讽刺和悲哀!

杜甫心中的愧疚和无奈,全部流露于笔下。即使今天读来,仍旧让人涕泪满面。

如果完整地了解过杜甫的生平,我们会发现他没有最惨,只有更惨,早年间为了功名而奔忙,只是一场空;中年之后,甚至为了温饱而奔忙,穷困潦倒;晚年愈加凄惨,食不果腹。

杜甫写《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的时候已经四十三岁了,不惑之年已过,然而在此之前,他在长安担任的官职只是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就是一个负责看管兵甲器仗的小官。在杜甫的人生蓝图中,这个职位充斥着道不尽的屈辱和心酸。

杜甫二十岁,离家远游。杜甫去了江南,辗转四年。公元736年,杜甫二十四岁,第一次参加进士考试,很不幸运地落选了。

杜甫没有把这次失败放在心上,他回到家里收拾行囊,跑到山东、河北一带,做人生的第二次游历。

公元747年,三十七岁的杜甫第二次参加科举考试,却遇上了主考官李林甫这个大混蛋。李林甫是当朝宰相,为了蒙蔽晚年昏庸的唐玄宗,他编了一个“野无遗贤”的借口,当年应试的考生,全部落第,杜甫很不幸是其中之一。

第二年,仕途失意,目睹了官场黑暗的杜甫,决定离开长安。他写诗给给当时的任尚书左丞韦济,其中有两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杜甫依然在长安和洛阳的高门大宅中奔忙,希望能够求得一官半职。中年辗转奔波,郁郁不得志的杜甫心情之落寞,生活之潦倒。这样的生活一直持续到他四十岁,不惑之年,杜甫依然在流浪,为了一个候补的芝麻小官,他在长安又呆了四年。

再后来,就到了致命的公元755年。沉浸在丧子之痛中的杜甫还未平复悲伤,这一年冬天“安史之乱”爆发,将他挟裹到了命运无常的沉浮中去。杜甫的人生,将由此走上另一条轨迹。

“安史之乱”发生后,杜甫亲眼所见百姓在乱世漂离和酷吏压迫之下水深火热的生活,既同情又无奈,他提笔写下反映民间疾苦的“三吏”与“三别”,从此开启了写实主义的诗歌创作。

杜甫杜甫带领家人,一路逃难。第二年,杜甫听说太子自立,于是北上投奔新皇帝,路上被叛军俘虏,押送长安。

杜甫从叛军军营冒险逃脱,到了新皇帝军营,被封为左拾遗。这一年,杜甫四十五岁,终于圆了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但是杜甫的生活,并没有因此而好起来。不久,他就因为得罪皇帝而贬官。

两年后,杜甫携家带口,辗转来到四川投奔老朋友严武,充任幕府。在成都,他盖了一座草堂,就是有名的杜甫草堂。然而三年后,公元765年,严武病亡,杜甫的安稳日子也就到头了,无依无靠。

杜甫已经五十三岁的人了,寄人篱下,弱妻幼子,跟着他有时候连一顿像样的饱饭都吃不上。杜甫从成都,一路辗转流离,居无定所。

杜甫晚年的惨景,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可以看出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读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个男人,面对嗷嗷待哺的娇儿幼子时心里的那份酸楚无奈。晚年杜甫生活清贫,诗风大变,穷困潦倒却不忘民间疾苦。所见所闻,以及自身经历的生活,都是在刻画着那个艰难的世道,活着有多么不容易。

杜甫带领家人,离开成都,打算去投奔在江陵的一个堂弟,孤舟千里,乘船沿长江而下,走走停停。走了两年多,杜甫都没有到达目的地。为了一家人不饿肚子,杜甫亲自上山采药,卖钱养家糊口。

心情郁闷的杜甫,却写下千古名篇《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首诗,可谓杜甫晚年真实的人生写照。就像天地间的一只沙鸥一样,他已经无可依托,连栖息的地方都没有。

杜甫病了,餐风宿露,饥寒交迫,心中孤愤,穷困潦倒。在长江沿岸,我们的诗人颤颤巍巍地走着,他采集野菜,搜寻草药……他已经是一个须发斑白的老翁,贫病交加,即将走完自己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公元770年,五十九岁的杜甫溘然长逝,一代诗圣,就此走完了他艰难而又伟大的一生。据说,他死前在衡阳江畔的一条破船上,饿了五天五夜,当地县令找到他,送来牛肉和酒食,杜甫狼吞虎咽,第二天,因腹痛而死……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