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蒙恬临终说了一句话 曹操受委屈时必读它(读一次哭一次)

句子大全 2023-12-18 07:47:01
相关推荐

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悠久流长纵观古往今来,从原始的部落社会,人们群居而栖,有着最原始的动物习性,慢慢的,随着人类的进步,开始有了更多的思想,有了语言,有了交流,更重要的是学会了使用工具。人类学会工具的使用是一大重要转折,由此而诞生了劳动力,劳动力的进步又促使了经济的发展,随后,人们开始在领土之上有了主人翁的意识。

早期我们知道,在秦朝没有实行国家的大一统之前,国家领土主权分散。韩、赵、魏、齐、楚、燕国小国分散,各有制度也各有叵测的居心。

俗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终于,公元前223年,秦王在朝臣的辅佐之下,一举制定了实行大一统的政治策略。哪有战争不流血哪有革命不牺牲但是好在经历过种种艰难的背后秦朝做到了一统天下

我们不得不叹服秦始皇的野心,在那么多虎视眈眈相互厮杀,妄图称王称帝的大潮里,秦国一个关中地区的小国,在经历了历代君王的励精图治、变法革新之下,慢慢的发展壮大。也终于在秦始皇的手里做到了一统天下。

此举直接推动了我国封建王朝的进步。秦统一六国之后,建立中央集权,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烽火连天的战争局面,为百姓的安定生活打下来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秦朝在对内统一天下,对外还要低于蛮荒之人的影响和入侵,也就是匈奴。秦王重用而且爱惜人才,正因为如此,秦王才成就了一方霸业,不仅在统一天下,对外抵御外侮的时候,也是总有忠臣为其冲锋陷阵!称帝王建霸业丰功伟绩千古流传

蒙恬的祖籍是齐国蒙山也就是今天山东省临沂的位置蒙恬出身于将门之后从小有着心系天下与百姓的大志由于受生长环境的熏陶,蒙恬也是练就了一身英勇善战的本领。但是蒙恬并不是一介莽夫,蒙恬深知家国情怀,也有谦谦君子的风度与儒雅,有着综合较高的军事素养。

蒙恬不仅善战,而且天资聪颖,古代的毛笔也是由他改良过,因此蒙恬还有一个称谓“笔祖”。这要是放在今天,蒙恬是不是也是一个出色的科学家呢?从父亲蒙武之时就开始成为秦将,为秦效命,也深受秦王的赏识。

其父蒙武与大将一起攻下楚国,而在公元前221年,蒙恬破齐有功,一举成将,被任命为内史,当时的内史为秦朝的最高行政长官。通过杰出的表现,秦王对其几度信任。

蒙恬的弟弟蒙毅也深受秦王的喜爱。经常在外出的时候会叫上弟弟蒙毅一起,蒙毅和哥哥蒙恬一样,都是刚正不阿,忠心耿耿的大臣。以至于一次奸臣赵高犯罪,皇帝喜爱赵高,不忍心杀他,让蒙毅拿主意,蒙毅刚正不阿的建议处死,就这样,皇帝还是赦免了,奸臣赵高。但是蒙氏兄弟俩也就此成了赵高的心头恨,为后面蒙恬的冤死种下了一颗深深的种子。

公元前201年,秦王因病驾崩。当时乱臣贼子有着不安好心的赵高,试图谋权篡位。但是担心蒙氏兄弟二人会成为其卑鄙计划里的绊脚石,便联合胡亥,并逼迫李斯一起对蒙氏兄弟二人下手,由于奸臣赵高的,无中生有,挑拨离间,蒙毅最先惨死。

通过权计,蒙恬和蒙毅受到了奸臣赵高的挑拨,被下的不实诏书,含冤而亡。一代忠臣,上无愧于国家君王,下无愧于人民百姓。代代世世效忠于帝王,却怎料落得如此之下场!蒙恬内心一定满是不甘吧!究竟怎样的一番话让一代枭雄曹操落泪

蒙恬死前含冤,欲哭无门绝望之时,曾说了这样的一段话,大意如下:

“从我先人祖父开始经历父亲到我辈,三代人为秦国鞠躬尽瘁出生入死的效劳,也深受秦国的信任。我虽然深造囚禁,但是我手下率领有三十万的将士,他们的力量足够和朝廷较量。但是我不可以辱没先人对我的教诲,更不可以辜负和忘却,先生的对我的恩情赏识。所以,我就是死也会恪守对秦王的君臣之义!”

一语惊罢有心人人!正是这段话,让一代枭雄曹操读一次哭一次,特别是在受委之时!我们知道,曹操在历史上是一个具有争议的人物。有人说他是英雄,更有人说他是奸雄。但是不管是英雄还是奸雄,这其中都有一个“雄”字。哪怕在具有争议,不可否认的是曹操是有所成就和建树的。

可是曹操终究身上背负的偏见太多,我想每当他读起蒙恬的这番话,一定是感同身受,疑惑触景生情地联想到了自己。那一刻,两个将军彼此感同身受,这一刻,他们的情感是相通的。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其实只是未到伤心处。

曹操历代为朝廷效命,早已超过三代人,大家只看到了他性格上的多疑,抓住了他不讨喜的性格弱点,进行客观的评判。可是为什么,大家看不到自己的一片忠心呢?曹操愤慨又无奈,他的内心深处多么的希望自己的一边忠心能被看到呢?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特征与色彩,古代的制度之下,乱臣贼子多不胜数,防不胜防,所以总有忠义之臣含冤而亡。但是,作为后人的我们,每次翻阅历史,看到史实,心里总是会有公平正义的一杆秤!

含冤而亡的忠义之士,我们为其不平鸣冤,但是他们的英雄史迹,不会被磨灭。这些英雄留下的是千秋名万世业至于奸臣小人留下的是臭名永昭著作为后人的我们内心也是自有评说。

参考文献《史记》《中国古代史》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