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农科专家乡土情怀|专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

句子大全 2023-12-19 02:29:01
相关推荐

1

以前,大家对“三农”的了解,多以新闻报道及人物专访居多,以文学题材反映一个农业科学家的涉农题材文学形式还相对应较少。

近日,由杨凌作协副主席高凤香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王征兵为原型所创作的《精耕记》纪实文学作品正式出版。这部作品采用多角度多侧面散点透射方式,全方位立体再现一个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

日前,为《精耕记》一书作序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这部作品的迷人之处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

“我喜欢《精耕记》的那份庄重。阅读这样的作品,容不得有半点轻浮的联想,而阅读之后只有一番肃然起敬。”作为《精耕记》序的作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历史博物馆馆长樊志民或许是看了太多的油里油气、痞里痞气的中国当下小说之后,发现只有严肃的主题、严肃的思考与严肃的语言才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才使得樊志民对这本书格外喜欢,为该书写序推荐。

樊志民接受记者采访

樊志民说,《精耕记》一书选材独特而典型,目前国内作家还没有人涉及,可以说是涉农题材的升级版。整部书结构独特,打破传统线性叙事模式,采用多角度多侧面散点透射方式,全方位立体再现了一个农业经济学家的治学智慧和精神风骨。

这部作品的迷人之处还在于它的丰富与多义。

通过这部作品所要反映的是年轻一代的农业科学家要有一种情怀,要对农业这样一个产业充满感情,这就是作品要传递给大家的一个很重要的思想。

在这样的语境中,现在我们来读这样一部庄重的文本,实在是一种调整,一种洗礼。

《精耕记》代表着涉农题材的第四个阶段

高凤香是文学陕军的新生代,尤其在散文方面卓有成就。不过基于女性那种细腻的情感,以往的作品中关注“小我”的成份较多一些。大概在三五年前,樊志民与高凤香有过一次长谈,樊志民曾叮咛:“要走出个人的圈子,要写周围,写社会,尤其是杨凌农业示范区的发展、杨凌农业科学家的成就与贡献等”。

正是那次促膝长谈,才有了至少具有经典的品质的作品《精耕记》与读者见面。

基于农牧业历史的研究,樊志民对当代陕西作家文学创作的文化背景做过一些分析。如果把中国的乡土文学放在一定的历史空间里认识的话,它应该是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不同的层次。对此,樊志民总结了涉农题材创作演变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曾经经历过漫长的农业社会,早期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对传统农村社会、农业生产与农民生活的记录与描述。

第二个阶段:早期的“山药蛋派”等,他们的笔下写的是那些土生土长的环境以及熟悉的物事,更多地反映的是人们对现代化的憧憬与城乡反差的比照。

第三个阶段: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突然发现追求的目标与现实的感受并不完全一样,精神家园出现了空虚的时候,此时关注的焦点变成了聚焦田园风光等。

而高凤香的《精耕记》,樊志民认为它可能代表着涉农题材的第四个阶段。

打造了涉农文学题材的升级版

目前就《精耕记》而言,是关注到更多的现代、城市与科技要素加入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与农村建设中,农林高校以其学科专业优势如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部好的作品,既应当是单纯的,又应当是错综复杂的。《精耕记》情景再现了在农林高校各类学科专业中,目前活跃着这样一个特殊的群体,他(她)们出生于农村,大学阶段学习的是农林水牧,现在虽然生活在城里,但是他(她)们的教学科研与推广工作又多与三农有涉。农事活动的经营主体固然是农民,但是这批人的科技贡献与经营理念引领着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趋势与方向。因此,《精耕记》一书在这方面做了很好的尝试。

樊志民说,高凤香这部作品,是把文学的视角投向了涉农科教人员,用一句话总结,就是打造了涉农文学题材的升级版。

《精耕记》作者高凤香老师,语言深情而细腻,质性而有张力,运用散文和小说笔法形象逼真地再现了多个感人故事,现场感画面感很强,对人物心理和精神世界的挖掘独到而深刻。

总之,由西北农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高凤香新著:《精耕记》有思想,有乡土韵味,更有深度!这也是作者一贯的追求。

农业科技报社《聚焦杨凌》栏目组

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 耿苏强 实习记者 郭媛媛制图:于婷婷

编辑:胡小卫

审核:陈永斌 吉 燕 耿苏强

转载请注明出处

农业科技报社全媒体中心

用立体造型语言讲述农科专家乡土情怀|专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农业历史文化研究所所长樊志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