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出于私心 武媚娘执意东征高句丽;李治明知失败(还继续支持她)

句子大全 2023-12-19 02:59:01
相关推荐

公元660年,苏定方30天夷平百济王室,却因武则天乱政铩羽而归,恰逢李治病重,武氏牝鸡司晨,临朝听政。数月后,武媚娘再提出征高句丽,遭到有远见大臣的强烈反对。

侍中许圉师反对,宰相李义府竟当朝恐吓他:“许侍中,你是畏惧高句丽?还是对皇后娘娘不满?”

许圉师不仅不满武媚娘听政,更不满她穷兵黩武。

从显庆元年至今,6年里,征突厥、平吐蕃、战高句丽、灭百济......年年征战不休,尽管次次获胜,但大唐并没得到什么实质利益,这些仗看似打出了大唐的威风,但兵将不休、民力过度,势必成为隐患。

中书侍郎上官仪看不惯李义府以势压人,上前奏道:

“显庆六年来,我军连年征战,将士疲惫,国力艰难。微臣恳请娘娘以社稷为重,审时度势,退而修德,暂将兵伐之事留待日后,勿贪一时之利而居祸患。”

上官仪的话很中肯,历代雄才大略的帝王不仅善战,更擅长适时地避战,以修生养息,积蓄力量。在贞观23年里,李世民也曾南征北伐,但都是每隔数年才打一次,防的就是国力消耗严重、隐患突然同时爆发无法应付。

如果是李治,听了此话肯定会押后再议。

但是,刚刚听政不久的武媚娘认为大臣看不起自己,不尊重自己屁股下的龙椅,火气“蹭”地就上来了!隔着帘子,人人都能感受到皇后的怒火,甚至能听到她牙齿咬得咯咯响的细碎声。

武媚娘最怕别人说她“无德”,从伦理角度出发,她做皇后就已有违妇德!

上官仪当众让她“退而修德”,岂不是骂她“不知廉耻”?

许圉师也感到不妥,唯恐武媚娘把怒火撒在上官仪身上,连忙斥责他道:“胡说,东征出自圣意,上合圣意,下合民心,你乃一介书生,不知兵事,安敢在此妄议?还不速速退下!”

武媚娘也不知兵事!

以她看来,以泱泱大唐征伐小小的高句丽,还不是手到擒来?去年,苏定方10万兵马东征,仅用30天就把百济夷灭了,充分证明大唐虎贲的实力。这些大臣百般阻挠、羞辱于她,说白了,就是不满一个女子临朝听政!

思想进入弯道的武媚娘越想越气,越想越委屈:为什么这些臣子就容不下我一个女子呢?

银牙紧咬了半天,终于压住火气的武媚娘才冷笑道:“众爱卿,东征既是先帝遗愿,也是今上的心愿。人知孝顺,方有伦理,你们这般左推右搡,是要逼陛下不孝吗?”

封建帝王以“孝”治国,武媚娘这话一出,众臣哑口无言。

朝会不欢而散,回到后宫,武媚娘赌气摔掉凤冠,对李治道:“这些大臣个个对我百般羞辱,特别是那个上官仪竟然骂我无德,眼里还有我这个皇后吗?”

李治问清原委,皱了皱眉,道:“媚娘,这件事你操之过急了。”

“什么?我错了?”武媚娘正在气头上,加上掌权多日,身上的煞气不由自主爆发出来。wume

靠在病床上,李治苦笑道:“朕并非是说你错了,而是想告诉你,成事者必先成于人!我且问你,东征一事你与司空李勣商议了吗?”

武媚娘撇了撇嘴,明显没有。

“那你和苏定方、薛仁贵等大将可曾议论过此事?”

“朝内大事自有尚书台、中书台的大臣,何须与武将争议不休?”武媚娘口气倔强。

“做一个合格的皇帝,必须修文偃武!文臣者,干系着天下苍生,管着四境百姓;武将者,卫护着万里疆域,掌控杀伐之兵。如果你连武将的态度都摸不清,就贸然出兵,岂非是盲人摸象?”

李治谆谆诱导,若非他身体不行,怎会下如此功夫教武媚娘。

武媚娘最终还是听进了李治的话,毕竟,帝妃二人是从与关陇贵族的争斗中一路扶持、信任而来。如果两人之间连倾听和认同的基础都没有,又如何能走到现在呢?

不过,武媚娘仍坚持要东征,原因也说得过去:

其一,李治重病,国体动荡,以军功立威,是封住大臣之口最有效的方法;

其二,上次征伐高句丽半途而废,责在武媚,她需将功补过,防止非议蔓延;

其三,当年李世民罹患风疾后,便一直在终南山养病,不能正常上朝;如今李治得病,武媚娘担心他也会步李世民的后尘。太医已经隐晦告诉武媚娘,这让武媚产生强烈的危机感,若不趁着李治的威望还在,只怕日后再也没有机会东征了。

这三条,既有武媚娘的争强好胜的私心作祟,也有她希望弥补过失的愧疚心,情有可原,李治也洞悉这一切。但是,作为一个帝王,他知道武媚娘如今还远远不合格!

首先,她不知兵,更没有和知兵的大臣商量。

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用。一个不知兵的人,凭借着盲目的自信、庞大的国体就贸然开战,无论结局如何,从一开始,在战略上就注定失败了。

其次,她没有公允之心,没考虑到国力和民心。

从决定东征到现在,她都没考虑后勤、运输、兵源、钱财、敌方实力和动向等战争要素。东征,只是武媚娘以一个想当然的想法,纸上谈兵。

最后,她不会有技巧地进攻和妥协。

在朝堂上,武媚娘和大臣争吵、发狠,都是政治不成熟的表现,除了让大臣离心离德,别无所获。真正合格的帝王,会借势、用势,适当地妥协,最终取得大臣们思想上的统一。

不过,为了维护武媚的尊严,李治最终还是答应帮她说服大臣东征,尽管,他知道这次东征注定要失败!

李治为何要支持武媚娘东征高句丽呢?

说白了,还不是他没有像李勣那样忠心耿耿且年富力强的大臣?

如今的宰相李义府、许敬宗等人,看似对李治忠心耿耿,但两人是十足的小人,名声太差。如果李治托政于此二人,只怕太子李弘要步他的后尘。

上官仪、许圉师倒是忠心为公,但人家是为公,不是为他李氏皇族。

一个真正忠心的大臣,不仅要忠于事、忠于国,更要忠于皇帝,三者缺一不可。否则,那些大臣要么是钓名估誉之辈,要么是奸佞趋利的小人,无一人可托付监国重任。

可惜,李治看似登基了13年,实则亲政只有6年,远没有培养出具备上述三种忠心的大臣。这是李治不得不让武媚娘听政的根本原因,也是他不得不支持武媚娘继续东征的原因。

只有撞得头破血流,知道怕痛的人,才会吸取教训。

抱着让武媚娘真正了解帝王之道的想法,李治在数日后突然撑着病体临朝,当众宣布“御驾亲征高句丽”,顿时引得一帮大臣惶恐叩首。

如今,谁人不知道李治是个病人?他若御驾亲征,和送命有什么区别?

众大臣纷纷劝李治不要亲自出征,李治顺势下坡,宣道:“既然众卿爱惜朕的身体,朕也不为难众位爱卿,东征高句丽势在必行,请众卿与皇后商量详细方略吧!”

李治一出面就偷换了概念,不把焦点聚集在“是否东征”上,而是放在了“御驾亲征”上!大臣们反对了“御驾亲征”,就不好意思再反对“东征高句丽"。

这就是君臣在朝堂上的颜面,皇帝给大臣面子,大臣给皇帝面子;欲成事,必先成于人!

看到李治一出面就轻松化解了与众臣的矛盾,武媚娘暗中惭愧:做皇帝和做皇后果然不一样,学无止境啊!

不过,接下来,武媚娘主持的“东征高句丽”是否真的像李治预料的那样失败了呢?

须知,这一次东征,大唐几乎把国内最强悍的将领都拉去了!

裴行俭、苏定方、契必何力、薛仁贵、萧嗣业......除了李勣似乎看出了苗头托病不出,大唐的老将新帅,将星云集,难道还征服不了一个小小的高句丽?

-连载【武照天下】38-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