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为了促进三岁前儿童的言语发展(应为他们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句子大全 2023-12-20 04:40:01
相关推荐

#孩童教育#

对象形式多样化,便于孩子概括出较本质的特点,把握词汇的职能。

一岁至一岁半的孩子掌握的词汇,概括性很差。词最初只和一定的直观行动情境相联系。例如,让一岁的孩子“把娃娃拿来”,他常常连放娃娃的小床一起搬来。

而一岁半至三岁的孩子则逐渐理解了“娃娃”一词的确切含义,只拿娃娃、不搬小床。这时可以说“娃娃”一词的概括性形成了。

研究表明:词必须在各种不同的情况下,与它所代表的对象建立相当数量的联系,才能把这些不同形式的对象(如不同的娃娃)概括起来,纳入一个统一的词汇(如“娃娃”)中去。

其间,与它联系的对象形式越多样化,越便于孩子从中概括出较本质的特点,把握词汇的职能。例如,让两组一岁零八个月的孩子掌握“娃娃”一词。第一组孩子学习这个词时,只将这个词与三个娃娃建立联系,需要经过620次的学习,才能掌握,第二组孩子则与三十个不同的娃娃建立联系,结果只要学习120次就成了。

以后检查孩子们对“娃娃”一词的掌握情况,发现第一组孩子虽然费时较多,但掌握的水平反不如第二组孩子,让他们从许多玩具中把所有娃娃挑出来时,他们只能选出在实验中直接建立过联系(见过的)的娃娃。

这就意味着他们对“娃娃”这个词的概括性掌握得还不好。而第二组孩子则能正确地把所有娃娃都挑出来,其中包括从来没有建立过联系(没见过的)的娃娃。词对心理活动和行为的调节作用逐渐加强一岁半以后,儿童可以在没有具体刺激物(事物)的情况下,按照成人的言语指示支配和调节自己的行动。

比如上边说到的“把娃娃拿来”的指示,便支配孩子产生拿娃娃的行动。稍后,儿童还能用自己说的话调节自己的行为。比如“我自己吃”的话支配孩子自己拿勺吃饭的行动。

从词汇的发展趋势看 最先掌握的是具体名词,它们代表的事物最具体,而且是儿童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其次是动词,多是表示儿童动作的。

一岁半以后才陆续发展起其它词类。研究材料表明:形容词大约在一岁六个月至一岁十一个月间出现,副词在一岁十个月左右出现,代词和数词均在两岁左右出现。连词除“的”字出现较早外,其它都出现较晚,到两至三岁也只出现了"和"、“就”等很少几个词。

研究材料表明,两岁至三岁儿童与一岁半至两岁儿童相比,它反映了儿童把握词汇的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要让孩子尽量多听到一些言语,并鼓励他自己多说一些。

丰富的言语交往是孩子言语发展的第一个要素。研究表明,聋哑人的子女,如果生活在家庭的小圈子里,缺乏社会交往,言语发展就落后;如果经常和正常的人及小朋友交往、玩耍、谈话,言语发展就正常。

双胞胎和多胞胎子女的言语发展情况也说明这一点。他说:“我所担心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他们和同年龄的孩子相比,言语的发展相当晚。

这也许是因为父母总是对五个孩子一起说话,而很少和每个孩子单独对话的缘故。他们对成人的话似乎是理解的,但表达自己想做些什么时,言语非常贫乏。

由于经常一起玩,在相互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可以不使用完整的言语,而用一些支离破碎的话,再加上表情、动作和手势,就可以互相了解了,这就影响了他们的言语的发展。所以,除了要使孩子的家庭生活过得丰富外,还应该经常带孩子到动物园或公园去玩,让他们多看一些,多听一些,多吸收一些新鲜的事物。

对于新鲜的事物,孩子总是更好奇一些,一旦看到、听到后,感受就更深刻,印象也更强烈。他们情不自禁地想讲述这些新鲜的经历和见闻,自然也就促使他们更多地讲话。而且讲述这些生动活泼的事实,往往可以让孩子体会到谈话的乐趣。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