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心解”「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

句子大全 2023-12-20 07:13:01
相关推荐

论语心解

述而篇第三十一则

《论语》是言说不尽的……面对这部指导人生实践的语录体经典,不同时代、不同身份角色的人都可以围绕自己的生活体验,对它做出不同的解读。这也是我们00后的优秀学生们斗胆来分享自我思考与阐释的原因,我们生活的时代赋予了我们不同的人生体验。阐释、解读语录之前,我们会参考前贤的经典解说,但更多会结合我们独特的生命体验去深入思考,故名“论语心解”。

——张珊老师寄语

原文: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

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

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翻译:

陈司败向孔子问鲁昭公懂不懂礼,孔子道:“懂礼。”

孔子走了出来,陈司败便向巫马期作了个揖,请他走近自己,然后说道:“我听说君子无所偏袒,难道孔子竟偏袒吗?鲁君从吴国娶了位夫人,吴和鲁是同姓国家,(不便叫她作吴姬,)于是叫她吴孟子。鲁君若是懂得礼,谁不懂得礼呢?”

巫马期把这话转告给孔子。孔子道:“我真幸运,假若有错误,人家一定给指出来。”

雷玉佳:

根据《荀子·子道篇》和《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记载,孔子对昭公不合礼法的行为并非是不知道,而是鉴于“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原则,知道却不说。

孔子推崇周礼,而陈司败以违背了周礼的鲁昭公来问孔子,为他设下了难题。孔子既知鲁君违礼,不应偏袒,但鲁是孔子父母之邦,昭公是鲁之先君,自己无法打破“臣不可言君亲之恶”的要求,从而产生矛盾。陈司败最初不明确提出鲁昭公的行为,而是直接发问。在这样的情形之下,仅需对“知礼乎”进行回答,不存在指出鲁昭公“取于吴”的必要性,因此孔子“知礼”的回答比较合适。陈司败不与孔子直言,待他离去后立刻就向巫马期坦白,这本是无礼的表现,而孔子被指正后并不为自己辩解,反而为别人的纠错感到幸运,体现出他的宽容与心地光明。孔子巧妙地化解了这种矛盾,践行了替君掩过(为尊者讳)的礼仪,同时也展现了自身的谦逊品质与光明坦荡。

此处的为尊者讳,与第13章第18则

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传达的理念类似,但此处是为父亲讳。为长辈隐藏这一行为在不涉及严重的错误与刑事时有其可取之处:人无完人,不必抓住他人的小缺点不放。但当其犯下重罪,就不该再隐瞒,而应公正地揭露它。

赵亦阳:

按照周礼的规定,同姓不婚。吴国和鲁国国君都是姬姓,而鲁昭公却迎娶了这位吴孟子,这显然是公开违背周礼的行为。

然而历史上鲁昭公对于周礼的实施部分履行得还算较为妥当。昭公五年,他去晋国朝拜晋平公,将所有的外交礼仪都安排到位,受到晋平公的称赞。但是他只专长于细枝末节,却没能对礼的核心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因此陈司败的发问显然是在诘难孔子。

然而出于“臣不可言君亲之恶,为讳者礼也”的礼仪要求,孔子又不能直言昭公不知礼。因此他选择回答“知礼”,而不为君王曲辨。而当陈司败说孔子袒护时,孔子也不为自己辩解,只言自己之幸运。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心地光明、坦荡磊落,而君子之风跃然纸上。

划重点~

1、孔子回答鲁昭公“知礼”并非不知道鲁昭公同姓通婚、尊妻为“吴孟子”的违背礼仪的行为,而是遵循了“为尊者讳”的原则,不直言母国君主的错处。

2、陈司败询问孔子鲁昭公的品德有诘难之意,虽然他抓住孔子故意无视鲁昭公违礼行为的把柄进行小范围负面宣传,但孔子依然以光明磊落的宽容心态表示了自己能够有机会被别人指出错误的荣幸之意。

今天这两位同学的“心解”有没有带给你什么启发?

对本则论语内容的深入理解又引发了你对生活经验的何种联想?

人人生活乐不同,人人均可评《论语》,

欢迎大家积极留言,在评论区书写自己的“心解”~

希望飞到光年外,

寻找安静读书的净土。

编辑|沈昕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