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句子大全 2023-12-20 07:17:01
相关推荐

访谈节目《圆桌派》最新的一期,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李玫瑾教授作为嘉宾,聊一聊关于“偏激:跟孩子沟通不简单”的主题。

在本期节目当中,李玫瑾教授跟我们分享了五大育儿理念:

①成长的过程当中需要“脱敏”

②六岁前是立规矩的黄金期

③12岁以后父母要懂得示弱

④除了爱,还要让孩子有敬畏之心

⑤只要条件允许,6岁前孩子最好自己带

在分享这些育儿理念的时候,李玫瑾教授始终在强调父母应该如何和孩子进行沟通。

李玫瑾教授在《圆桌派》上表示:“在孩子6岁前,父母的唠叨和话语都是黄金。孩子12岁之后,父母的话语就是垃圾。”

抛开和孩子讲道理的时间段不谈,如何去和孩子沟通,掌握好与孩子沟通的技巧,这才是能够真正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方式。

父母做得更多的应当是听而不是说

苏格拉底曾说:“自然赋予我们人类一张嘴,两只耳朵,就是让我们多听少说。”

因为年龄的差距,父母与孩子对很多事会有不同的感受,所以要想听懂孩子的话,父母要集中精力去听,以体会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只有父母用心倾听并表示理解,孩子才会开始关注父母的感受,交流才有可能进行下去。

要成为一个有效的倾听者,父母应该这样做:

1.停——停下手中的事,与孩子面对面

有些父母在孩子与自己说话的时候,只顾盯着手头的事,嘴上说着“我在听着呢”,其实心不在焉,有的甚至连身子都不朝孩子转过来。

孩子说的话一句没听进去,更别说理解孩子当时的感受了。

2.看——与孩子保持目光接触,专注地观察孩子的言谈举止

小贴士

美国语言学家艾伯特·梅瑞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公式:沟通的总效果=7%的语言+38%的声音+55%的人体动作

从这个公式不难看出,人们普遍认为影响力最大的语言,其实仅占沟通总效果的7%。

和语言相对的非语言信息,却高达93%,其中55%的影响力是通过眼神、表情、姿势、手势、动作等身体语言来表露,38%的则由语气(音调)表现出来。

3.听——专注地听,向孩子传递“我在听”的信息

当孩子感受到父母正在认真地听自己说,他才有说下去的愿望。

为了让孩子更多地表达自己,父母可以采取自己少说、引导孩子多说的办法。

父母会发现,用下面的语言,孩子更喜欢说下去:

——真的吗?

——哦。

——然后呢?

——有意思。

——你是这样做的,有想法。

创设语境,好好说话

良好的语境是亲子沟通成功的关键,而语境的创设,需要父母从自己好好说话开始。

1.客观描述事实,而不是下结论

父母:你就是没有上进心。

孩子:我就是没有上进心。

父母:你总改不了这个毛病。孩子:我就是改不了,您看怎么办吧。

父母:我看你永远也赶不上他了。

孩子:您看他好,就让他给您当儿子吧。

您会发现,孩子如果顺着父母的话说,父母一定会被噎得无话可说。

这样的交流是封闭式的,旧的矛盾没解决又添了新的问题。

2.发现对方的感受并表达出来

如果发现孩子有了什么问题,一定要先认同孩子的情绪。

比如父母可以这样问:“听老师说,你最近这段时间上课爱走神,妈妈心里有些着急。你是不是遇到什么事情了?”

用“你是怎么想的”“你觉得呢”代替“是不是那样”之类的话,就不会把交流变为一场审讯了。

3.交流中多用“我”字开头

——我觉得你好像不太高兴。(你为什么不太高兴?)

——我看到你总是看电视,心里有些着急。(你为什么总是看电视?)

发现了吗?用“你”字开头,会让孩子感觉父母是在指责自己,心里会不舒服。

当孩子心中自我保护的盾开始举起来,准备反击的矛也在蠢蠢欲动,一场争论不可避免。

4.鼓励孩子“唱反调”

父母可以不同意孩子的观点,但要给孩子表达的权利。

在家庭教育中,尊重孩子的家庭是协商的家庭,而不是命令式的家庭。

如果父母想让孩子什么都听自己的,就会认为此时孩子是在顶嘴,会斥责孩子,让沟通不欢而散。

长此以往,就会出现两种极端情况:

1.孩子连父母的话都听不进去了

父母不良的交流方式给孩子做了错误的示范,孩子没有培养起倾听的能力,也变得只关注自己的情绪和需要。

如果孩子连听都不想听,父母的教育又怎么能生效呢?

2.孩子失去沟通的欲望,变得沉默寡言

当孩子发现自己的表达总是被父母否定、忽视的时候,就会变得沉默。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