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古文观止》注释本中存在的一处通病

句子大全 2023-12-20 07:34:01
相关推荐

作者 | 萬葉堂主

来源 | 孔夫子旧书网动态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写的一部古文选本,最初刊行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至今已经过去300多年了。这部为当时学童编选的古文选本自刊行起就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影响巨大。鲁迅先生对此书的评价也甚高,认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可以和《文选》比肩。

当然此书精华和糟粕是并存的,有些学者批评书中所选 的一些古文篇目在思想性和文学性上都存在明显不足,这些意见无疑是正确的,用现代的眼光去衡量以前的事物,缺陷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古文,我认为不必太在意文章的好与坏,关键的是要从中学到古文的词汇和语法,理解文章每一句的真正含义,这样才能逐步掌握阅读古文的能力。李敖在评价某位作家的文章时称其只有感受,没有知识。大意如此,原话记不清了。没有知识的感受往往只能是肤浅的,阅读古文的一大弊端也是望文生义,如果不能理清文章的确切意思,只顾谈天花乱坠的大道理那只能是空谈。

在市面上流行的《古文观止》注释本不下数百种,其中各种注释错误数不胜数,我下面要指出的这一处在所有的版本中是共存的,可以说是《古文观止》各种注释版的一处通病。错误出自韩愈的《后十九日复上宰相书》,文章内容是韩愈为了求职向宰相写的第二封自荐信,以下我先把原文和译文罗列出来,然后再指出错误在哪儿。

原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谨再拜言相公阁下:

向上书及所著文后,待命凡十有九日,不得命。恐惧不敢逃遁,不知所为,乃复敢自纳于不测之诛,以求毕其说,而请命于左右。愈闻之:蹈水火者之求免于人也,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呼而望之也。将有介于其侧者,虽其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大其声疾呼而望其仁之也。彼介于其侧者,闻其声而见其事,不惟其父兄子弟之慈爱,然后往而全之也。虽有所憎怨,苟不至乎欲其死者,则将狂奔尽气,濡手足,焦毛发,救之而不辞也。若是者何哉?其势诚急而其情诚可悲也。愈之强学力行有年矣。愚不惟道之险夷,行且不息,以蹈于穷饿之水火,其既危且亟矣,大其声而疾呼矣。阁下其亦闻而见之矣,其将往而全之欤?抑将安而不救欤?有来言于阁下者曰:“有观溺于水而爇于火者,有可救之道,而终莫之救也。”阁下且以为仁人乎哉?不然,若愈者,亦君子之所宜动心者也。

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前五六年时,宰相荐闻,尚有自布衣蒙抽擢者,与今岂异时哉?且今节度、观察使及防御营田诸小使等,尚得自举判官,无间于已仕未仕者;况在宰相,吾君所尊敬者,而曰不可乎?古之进人者,或取于盗,或举于管库。今布衣虽贱,犹足以方乎此。情隘辞蹙,不知所裁,亦惟少垂怜焉。愈再拜。

译文:

二月十六日,前乡贡进士韩愈,恭敬地再次禀告相公阁下:

前些日我曾呈上一封书信和所做的文章,等候您的指示已经十九天了,没有得到回音。我惶恐不安不敢离去,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于是我宁愿再次领受意想不到的责备,来要求陈述完我的意见,并向您请教。我听说:陷入水火之中的人,求人帮忙免除灾难,并不因为那人和自己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呼喊他、指望他。而是希望在他旁边的人,即使与自己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自己死去的,就要大声赶快呼喊,希望他施行仁义。那在他旁边的人,听见他的呼声和看见这种情形,也不会因为和他有父兄子弟一样的慈爱感情才去保全他的生命。即使与他有怨恨,只要还不至于希望他死去的人,就要拼命跑去用尽力气,弄湿手脚,烧焦毛发,救起他而不会去躲避。这样做是为了什么呢?是因为那情形确实危急,他的心情确实叫人可怜。我努力学习,并且身体力行有好些年了。我没有考虑道路的艰险和平坦,一直前行没有停止过,以至于陷于穷困饥饿的水深火热中,那种情形既危险又急迫,我已经大声赶快呼喊了,阁下大概也听见和看见了,您是前来救我呢?还是安稳地坐着不来救呢?有人向您说:“有人看见被水淹和被火烧的人,虽然有可以救人的办法却始终没有去救。”阁下您认为他是个仁义君子吗?如果不这样认为,那么像我这样的人,也就是君子应该动心同情的了。

有人对我说:“你的话是不错的,宰相也是了解你的,但是时机不允许怎么办呢?”我私下以为那是个不懂说话道理的人,确实那个人的才能是不值得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推举了。至于所说的时机,本来就是处在上层地位的人所造成的,并不是上天安排的。前五六年时,宰相向上推荐,尚且有从平民中提拔的,这和今天难道时机不同吗?况且节度使、观察使和防御使、营田使等地位较低的官员,还能够自己荐举判官,而没有区分他已经做过官还是没有做过官的。何况是宰相,我们君主所尊敬的人,却能说“不可”吗?古时候推荐人才,有的从盗贼中选取,有的从管理仓库的人中推荐。今天我这个平民虽然地位低贱,但还是足够和这些人相比的。我的情况窘迫,言辞急切,不知道怎样斟酌才合适,只希望您稍微能施以爱惜人才的心。韩愈再拜。)

红线部分就是各家在注释中出错的地方,在诸多版本中,存在两种断句方式和相应的释文:

(一).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1.”我私下里认为他不会说话,他的才能实在是不足以得到我们贤相的荐举罢了。。。”(中华书局)

2.“我私下以为那是个不懂说话道理的人,确实那个人的才能是不值得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推举了。。。”(上海古籍)

3.“我以为他是个不懂道理的。事实上是他的才能不值得我们贤相的推举罢了。。。”(安徽教育)

4.“我说那些言论不为宰相所了解、重视的人,确实是因为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荐举啊。。。”(齐鲁书社)

5“我认为,那些不明道理的人,他们的才能的确不足以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推荐。。。”(北京大学)(二).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6.“我私下认为他是不懂情况的人。实在是我的才能不堪承当贤明宰相的荐举那就算了。。。”(岳麓书社)7“韩愈我私下认为这样的人实在没有讲到要害处,那只是我的才能确实够不上得到我们贤明宰相的荐举罢了。。。”(中国发展)

以上两种断句都有错误,释义也因此大多错误,只有齐鲁书社的释义基本是正确的,但是断句也是错的。而北京大学的释义中断句是对的,而把“不知言者”解释为不明道理的人是不对的。把二者组合一下,这段话正确释义应该是:我认为,那些言论不为宰相所了解、重视的人,确实是因为他们的才能不足以得到我们贤明的宰相的荐举啊。正确的断句我认为应作:.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

《古文观止》诸多版本中一类把“不知言者”解释成是文中那个评价韩愈的局外人,说他不明道理,不值得宰相举荐。这从逻辑上讲是十分荒谬的,首先这个人是肯定了韩愈的才能,这怎么能说是不明事理,不懂得说话呢?另外文章是韩愈在向宰相自荐,在文中说一个局外人才能不够、不值得受宰相推荐根本就是毫无意义的。另一类解释可能也觉得上述说法讲不通,就把“诚其材能不足以当吾贤相之举”解释成是韩愈的一种自谦之语,这种解释同样是十分荒谬的,首先韩愈在自荐信中反复强调自己的才能,希望能够得到宰相的赏识,并通过一个局外人的口肯定他的才能。有才是前提条件。在局外人刚刚肯定自己后马上谦虚说自己才能不够,才能不够那还谈什么?韩愈在自荐信中处处带着强烈的自信,根本不可能在这个节骨眼突然来个自谦。

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这句话是韩愈对上一句局外人所说的话的回应。局外人说“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不知言者”就是针对这段话的,只不过是把话又反过来说了一遍。“窃”字有自谦的意思,但韩愈自谦不是因为觉得自己才能不够,而恰恰相反,在这一点上他和那个局外人的见解是一致的,正因如此他才用一种自谦的口吻来肯定自己的才能。但是对于局外人说的时机不到这一点他是不赞同的,他认为这只是宰相应负的责任,跟天时无关。

以上是我在比对诸多《古文观止》后得出的自己的见解,既然所有版本我认为都是错的,于是就希望能在别的版本中能够印证自己的观点,但让我遗憾的是在查阅古文大家马其昶校注的《韩昌黎文集校注》,发现其中的断句是: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断句与《古文观止》中第二种断句类似,显然这里把“不知言者”说成是那个局外人,并且把自己说成材能不足。即使是古文大家给出的解释也不能让我信服,我依然坚定自己对这段话的理解。

以一个充其量业余古文爱好者去质疑专家是很自不量力的,我自己深知这一点。如果没有其他旁证,那只能是一种自圆其说。但是在广泛搜寻后,我终于在其他书中找到了自己需要的旁证甚至是同样的见解。

先来看清人金圣叹在《天下才子必读书》中对此文的批注: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又出反复)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折)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又条达,又曲折,读之快意。)

括号中的文字是金圣叹的批语,标号断句则是今人所加。在这里金圣叹的批语是十分明确的,”又出反复“指的就是把局外人说的“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反过来说了一遍,而今人的断句显然没理会原文的意思,也没有理解批语中“反复”是什么意思。金圣叹的第二个批语”折“指的是韩愈在同意了局外人对自己才能的认可后,反对局外人所说的时机不可的说法,所以接下来一句是一个转折。仔细品味金圣叹的批语,虽然只有短短五个字,在我看来却是顿开茅塞。

除了找到金圣叹的批语作为旁证,我在中华书局出版的刘真伦、岳珍校注的《韩愈文集汇校笺注》中找到了和我几乎完全一致的断句。书中此处的断句为:或谓愈:“子言则然矣,宰相则知子矣,如时不可何?”愈窃谓之:不知言者,诚其材能不足当吾贤相之举耳。若所谓时者,固在上位者之为耳,非天之所为也。这里“愈窃谓之”后直接用了冒号,这里”之“指代的就成了后面两段话,这样的断句我认为就更为准确了。前面是”或谓愈“后面接局外人的话,然后是”愈窃谓之“,接下来是韩愈自己的话,条理清楚又有转折,正如金圣叹最后那句评语:又条达,又曲折,读之快意。

读书当中发现疑难,解决问题,才能收获真正的快意。书里所写的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读书当中如何辨别真伪,去粗取精是最难的。最好的办法我认为就是通过大量的比对,书的版本的价值往往在此时就体现出来了,好的版本也许一个就解决问题,但是错误的版本再多也没有用。为了解答此处的疑难,光是《古文观止》我就比较了十多个版本,其他韩愈文集又有好几个,加起来总共接近二十个版本,最后才解决了自己的疑惑,找到了我认为的正确的解释。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这样我觉得还远远不够,首先你得证明这个证据是可靠的、正确的,否则也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更不用说那些道听途说和主观臆断了,有些言论看上去道貌岸然,振振有词,语法修辞完全正确,但除此之外逻辑混乱,不知所云。有时感觉自己都被这样的论调包围了,怎么办呢,多读读书吧。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