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心经》的精髓就一句话

句子大全 2023-12-20 07:57:01
相关推荐

《心经》开篇的第一句是: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这一句可以说是全经的精髓,至于其它经文,都可以视作佛陀怕我们不明白而作为这一句的解释,为我们明确指出修行的最高境界或终极目标。

如果我们非要再扼要,可以把这一句再精简为: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

而只有短短二百六十个字的《心经》又被称为佛法核心中的核心,是一切般若法的精髓和灵魂。《心经》是比喻在佛法中的中心地位。

我们从这一句经文中不难看出,佛法的目的指向是“渡一切苦厄”,即断除一切烦恼,灭除一切苦,出轮回生死,超越生命,而不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所谓佛教,即佛陀的教法。佛陀的教法其中一个特点就是把平常所接触到的人、事、物进行分解,分析到不能再分的程度,从“本质”上看问题,追求那个绝对的真理。

五蕴(色、受、想、行、识)都属于《金刚经》著名四句偈里的“一切有为法”之列,是有所造作的因缘所生法,均被认为是虚妄不实的东西。而与“有为法”相对的是“无为法”,不依赖任何条件产生和存在。“无为法”只有一种---“涅槃”,是我们修行的最终目标。

《心经》紧跟着的第二句经文是: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以观舍利子为例,照见“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也是相同道理论证。因而“色蕴”是我们修行觉悟的关键对象,为什么呢?因为“色蕴”是我们平常生活里最容易感受和感触到的物质现象,我们平常就生活在物质世界里,是教我们先由色法开始入手,至于其余四蕴(受想行识)也就一通百通了。

什么是色呢?最权威的说法莫过于佛陀在《相应部》里说的:

诸比库,什么是色呢?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因什么变坏?因冷变坏,因热变坏,因饥变坏,因渴变坏,因风吹、日晒、爬虫而变坏。诸比库,变坏故,称为色。

“色”是梵文rūpa的意译,相当于物质的概念,泛指一切物质的存在(但并非全指物质现象)。这段话简单理解就是一切物质会受到内在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必然会破坏、变坏、毁坏,比如我们的身体、食物等等,统称为色法。

佛教运用穷尽究竟的分析法,对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一切物质现象更行分析,分析到最后发现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由许许多多的物质最小单位“色聚”所组成的,类似于现在科学界发现的更小的物质单位“夸克”。所谓“色聚”就是色法的组合,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同生同灭。(但“色聚”还不是最小的物质单位,据说还可以再分,本文不作考究)

佛陀在《相应部》里又说:

诸比库,哪些是色法?四大种以及四大种所造色。诸比库,这称为色。

这句话很好理解,指出四大种以及四大种所造色(包括颜色、声音、气味等等在内共有二十四种)就是色法,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物质,大到银河系,小到极微细的粒子,无一不是色法,只是因为它们之间的组合不同,才有了我们看得见的五彩纷呈的无量显现。

所谓“四大”,即佛家术语中的“四界”,又称为“四大种”:地、水、火、风。四界互相作用,互相依存;由地界支撑着,由水界黏在一起,由火界维持,由风界支持,而四界又立足于地界。(本文不作考究)

佛教运用穷尽究竟的分析法,对一切“色法”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缘起性空”。也就是世间没有一样事物具有独立自成、永恒不变的“自性”,并且永远处于生、住、异、灭的变化过程中,组成它们的最小单位“色聚”无时不刻不在聚聚合合、同生同灭,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金刚经》上说“凡所在相皆是虚妄”,一切事物从现象上来说均为虚妄不实的东西。

佛陀之所以教我们了解色法,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破除对身体的执著,因为我们的身体也属于四界,只是地、水、火、风而已。我们身体的“色聚”无时不刻不在快速地生灭,一生起立即灭去,不停地在组组合合,不停地在发生着变化,长时间的变化和相续就会反映到我们肉眼看得见的衰老。总的就是教我们看空自己这个由四大假合而成的色身,不以色身为实在的我,一旦把我看空,便可进入“无为法”的“涅槃”境界,通向修行的最终目标。

“色蕴”如此,经上说“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也就是道理都是差不多的,怎么理解“色”的就怎么去理解“受想行识”就可以了。

所谓“照见五蕴皆空”,即不只讲“四大”皆空,而是讲“五蕴”皆空;佛法将世间的一切分为两大类,前者属于色法---物质现象,而后者属于名法---心理和精神现象;色蕴是色法, 识蕴是心法,受想行三蕴属于心所法。而佛法以心法为主,显示精神的功用之广大。修观的时候,唯有了知色法,才能观照。

小结:

经文这一句,各人的解读不相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总的宗旨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如果上文的解释不够准确、不够详尽也不要紧,自己再翻一翻经书恶补一下即可。

在我读《心经》读到这一句话的时候,吸引我的就不是“照见五蕴皆空”,而在“渡一切苦厄”上;从活学活用的角度看,我觉得“渡一切苦厄”这五个字本身就隐藏着莫大的人生暗示。

当世俗的人们还在为遭遇苦厄不知如何化解的时候,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教导我们“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了。总的就是教我们看破事物的表相,优游物外,就能化解一切忧烦与险境。

这“五蕴”皆空,包括物质现象、心理现象和精神现象,几乎囊括了我们人生上的所有;你是怎样看待这些事物的,它们就会以你所看待的形式存在于你的心里。

古人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站在“照见五蕴皆空”的角度,人又怎么会受外物的好坏和自己的得失而感到欢愉和沮丧呢?我觉得,庄周梦蝶的物我两忘境界之于我们人生就有着很大的启迪意义。

如果退而求其次,在我们人生遭遇一切苦厄的时候,也要知道这些苦厄的本身也属于“五蕴皆空”之列,它们也是“缘起性空”的,按照佛家的观点也是虚妄不实的,并且无时不刻不在发生变化,万事都是此一时彼一时的现象而已;所以在我们遭遇一切人生不幸、一切苦厄的时候,也不必悲观。

我的经验是,在我们人生遭遇到不幸和苦厄的时候,只要咬牙坚持一下,事情都会很快过去。最明显的例子是,当我们回望人生的时候,并不难发现过去许多认为难以跨越的人生坎坷,现今看来已经不再值得一提。你也有过类似的经历吗?这难道不是很好的人生启示吗?

编撰:然好

本文纯属作者读书心得报告,不能代表佛法。读者自明。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