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子》中关于论道与仁 义(礼 乐的描述)

句子大全 2023-12-21 06:46:01
相关推荐

文中提及文子的学养问题,他有可能在程下学宫学习过,听过孟子、荀子的讲授,接受儒家的思想文化。也读过《老子》和《庄子》,深受影响。文子自称是老子的弟子,这恐怕是晚年之事。所以文子思想的最大、最明显的特点是掺和了其他各派的思想,而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思想文化为其主流。

《文子》中有《上仁》、《上义》、《上礼》三篇,仅从篇题就能看出,文子不像老、庄那样抵毁儒家的仁、义、礼、乐,而表现出崇尚的态度。上者,尚也。全书多处论述了仁、义、礼、乐的功能,以及为善、忧民等思想观点。若除去其道家的论述,文子俨然一位儒者面目。

先来看他是怎样论述道与仁义礼乐的关系的。《文子·道德》曰:“畜之养之,遂之养之,兼利无择,与天地合,此之谓德。何谓仁?曰:为上不矜其功,为下不羞其病,于大不矜,于小不偷,兼爱无私,久而不哀,此之谓仁也。何谓义?曰:为上则辅弱,为下则守节,达不肆意,穷不易操,一度顺理,不私枉挠,此之谓义也。

何谓礼?曰:为上则恭严,为下则卑敬,退让守柔,为天下雌,立于不敢,设于不能,此之谓礼也。故修其德则下从令,修其仁则下不争,修其义则下平正,修其礼则下尊敬,四者既修,国家安宁。故物生者道也,长者德也,爱者仁也,正者义也,敬者礼也。不畜不养,不能遂长;不慈不爱,不能成遂;不正不匡,不能久长;不敬不宠,不能贵重。

故德者民之所贵也,仁者民之所怀也,义者民之所畏也,礼者民之所敬也,此四者,文之顺也,圣人之所以御万物也。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四经不立,谓之无道。无道不亡者,未之有也。”

文子把德、仁、义、礼并立为“四经”。若一个统治者不立四经,不行德、仁、义、礼,那就是无道,无道就会导致国破家亡、身死名灭。像这样的文字不可能出现在《老子》和《庄子》中,但文子所讲的德也不是孔子所讲的德。

文子有时则说贵仁、贵义、贵礼、贵乐不如推行道、德。如《下德》曰:“礼义廉耻不设,万民莫不相侵暴虐,由在乎混冥之中也。廉耻陵迟,及至世之哀,用多而财寡,事力劳而养不足,民贫苦而忿争生,是以贵仁。人鄙不齐,比周朋党,各推其与,怀机械巧诈之心,是以贵义。男女群居,杂而无别,是以贵礼。

性命之情,淫而相迫于不得己,则不和,是以贵乐。故仁义礼乐者,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性善,民性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仁义不用,而道德定于天下,而民不淫于彩色。故德哀然后饰仁义,和失然后饰声,礼淫然后饰容。

故知道德,然后知仁义不足行也;知仁义,然后知礼乐不足也。”文子将贵仁、贵义、贵礼、贵乐置于道和德之下,并说明其理由为“所以救败也,非通治之道也”。可见《文子》将道、儒论述结合时,或用“掺和”法,或用“融会”法,而且自然为之,并不说明理由,信手拈来,合为一体,故可称为“融会”。

又“救败”之说不合儒家仁、义、礼、乐的精神,且与上引《道德》“四经”之说相抵梧,故可称其为“掺和”。当然,“救败”之说有可能是文子对于战国的政治形势的实际情况所作的概括。

文子还有一种儒道相参的论述。《上仁》曰:“国之所以存者,也;所以亡者,理塞也。得在天下与之,不在自取。故雌牡即立,柔弱即胜,仁义即得。不争即莫能与之争,故道之在于天下也,譬犹江海也。天之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人欲名之大而求之争之,吾见其不得己,而虽执而得之,不留也。

人名不可求而得也,在天下与之,与者归之,天下所归者,德也。故云上德者天下归之,位居高位的有仁爱之心的人在五湖四海之内,回归于此,上位者中有义气的人也返乡回归,如果没有这四个人,那么普通的民众也没有办法回来。”在这段论述中,上半段云道、德、仁、义、礼、智六者为国之纲维,下半段则言德、仁、义、礼四者的功能,无此四者,则民不归。与上引《道德》“四经”语同义,其中参杂了儒家和道家的治国思念。

文子有时也表现出较为纯粹的儒家思想。如《精诚》说:“人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故忧以天下,乐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此语实出《孟子·梁惠王下》,曰;“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当然也不是这个样子的,普通百姓喜欢他们所以喜欢的,所以关注百姓的上位者同样也很喜欢民众所喜欢的,我们同样还要忧患民众所忧患的东西,因为我们的职责就是要帮助百姓解决他们的苦难和忧愁,这就是我们口中常说的我们要以天下人的快乐而感到快乐,我们还要以天下人的苦难而感到自己内心也很痛苦和难受,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不过文子述忧先于乐。

后来宋代范仲淹的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亦出典于此。《上义》中还有一段可认为是纯粹儒家的话:“上义者,治国家,理境内,行仁义,我们要发扬光大道德德东西,同时还要及时施以一定德恩惠,我们还要树立正确的法制法规和道德,同一时间还需要用积极的手段去阻断一些不好的东西,和不好的人和事物,这一决策一出,有很多的臣子都亲口附和,在百姓之间推行,也受到了他们的爱戴和尊重,流行广泛,各个地方的诸侯听懂之后,都被其中蕴含的道理所折服。

这些推行法规的威力是巨大的,天下各个地方的人都怀有德心,我们不能因为是位居高位就眼界放在头顶,而不看普通百姓的生活,不论是有多大的地方,哪怕千里之外,只要君主发号施令那么天下人都会积极的响应,因此国家得以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是典型的儒家尚仁义、治天下的观念表述。此外还有不少术语如君子之德风、过犹不及、穷达等,皆是信手拈来,俯拾皆是,足见儒家论述对《文子》的广泛影响。

论学习

《老子》一书中不仅主张“绝圣弃智”,而且认为“绝学无忧”,还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物滋彰,盗贼多有”。总而言之反对民众追求智慧,反对读书学习。这一意思的话语在《庄子》中也时常可见,庄子同样追求天性自然,反对人为地读书学习。

庄子写文章,善于制造尖锐冲突的对话,来巧妙地阐述其思想。此处用了一个类比推理方法,以自己之术的不可言传,类比古圣人之言的不合时宜。这个类比推理其实有漏洞,因为木匠制车轮技术是可以讲授传承的,只是他的儿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愿听、不接受传授而己,这与桓公愿意读圣贤书是两码事。但是庄子虚拟出断轮木匠轮扁与桓公的对话,寓意在于批评死读古圣书的人,如果死读书,不结合实践,不联系现实,那就是只学到了“古人之糟魄”,毫无用处。

文子则是提倡读书学习的,并且认为学问要精。《文子·道德》曰:“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凡听者,将达智也,将以成行也,将以致功名也,不精不明,不深不达。故上学以神听,稍高一点的年纪就不一样了,主要是开始用心去听去学,而一些能力不得行的人却只是简单的用耳朵去听。

单纯用耳朵去听的人,即使他学到了东西,那也只是一点皮毛,学到的东西都很浅显,而用心去学习的人,在用耳朵学习的基础上,他们学到的东西相较之会更加的深刻和丰富,在此基础上还有一类,不仅用耳用心去学,他们的精神世界也在学习,这样的学习,学进的那都是在骨子里面,这样的知识会伴随他们一生,不会被遗忘。

所以如果只是听学,那么必然学不深刻,这样导致的结果就是学不明白,学不明白,那么我们就没有能力学习更加的透彻,如果学不精确,我们就没有办法用知识在生活中去运用,这一点做不到,我们的很多行动也没有办法做成功。

这些都是我们可以听见的道理,知识我们在听的时候,我们需要虚心请教,但是我们也不能盲目的遵从,还是要有所思考,我们要有所思虑,在生活中,我们需要不断的精进自己,学习更多的东西,积累更多的知识,这样我们才可以既以得之,心固守之,必长久之。”文中所言“听”,当指听取他人传授知识,甚至是说在程下学宫听讲授的情况。

有神听、心听、耳听三种层次,能以神听,学问精审,悟道深蓬,行之而成。文子很强调“行”,这是成功的必经之路。《精诚》曰:“只要是作品,不管是写在竹帛上面,还是雕刻在石头上面,这样的文字记载都可以传承给后人,我们都可以学习,不管是哪一位皇帝还是诸侯王,虽然做的事情很多都不一样,但是他们的想法都是一样的,他们的用心程度都是一样的,用意也一样,虽走的路不一样,但是归途一致,道德所规定的东西,我们取得成功的事迹,跪坐而言之,虽博学多闻,不免于乱。”

指出跪坐在书斋里的著书立说是没什么用的。文子自己就是一个勇于政治实践的人。以上这些例子,说明文子接受了儒家的思想文化,并搓揉了道、儒及其他诸子学说而行成了具有杂家特色的思想体系。

上无为而民自化

道家经常论“道”,却多为形容描述,而罕见对道的概念作明确界定。老子在进行了一番恍惚、玄冥的描写后,把这个万物之母“强字之曰道”。同时又强调不要把这个东西说明白,一旦说明白了,界定了一个“名”,那么它也就不是恒常变幻着的道或名了。不过中国历代哲学家还是努力为“道”作解释:大体是指万物的本原;自然变化的法则;德道(或作道德)也是道家思想家的最高境界。

《文子·道原》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事而民自富,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清醒镇静的人,是因为他们的道德已经到了一个高度;柔弱的人,也是他们在在追求道义的作用下形成的;一些虚无缥缈的东西,都是万事万物的开创者,这三者的形式,则沦于无形,无形者,一之谓也。”清静、柔弱是道家崇尚的最高德道境界,而无为、无事、好静、无欲便是这一境界的四种表现。道家总是提到“一”,就是始终,终归无形,若能执一而治天下,就是得“道”的境界。

孔子曾说过“吾道一以贯之”的话,而曾子解释此语为忠恕而己。曾子的理解有失偏颇。应当指孔子的思想方法前后一致。“一”或“执一”实为战国的时语,《荀子·解蔽》“择一而壹”,《荀子·非十二子》“壹统类而群天下英杰”;“执一”亦见于《韩非子》和《吕氏春秋》,《吕氏春秋》甚至还把它作为篇题。

《文子·九守》曰:“万物总而为一。能知一,即无一之不知也。不能知一,即无一之能知也。吾处天下,亦为一物。”《文子·道德》就数见此词:“执一无为”;“执一者,见小也”;“君必执一而后能群矣”等等,并解释曰“一者,无匹合于天下也。”意为能主一者无敌,故天下无匹合者焉。

《道德》又说:“民有道所同道,有法所同守,义不能相固,威不能相必,故立君以一之。君执一即治,无常即乱。君道者,非所以有为也,所以无为也。智者不以德为事,真正勇敢的人不会因为自己的力量很大就以暴力为荣,仁爱之心的人也不会因为地位的高低,来改变他们的恩惠程度,这些都是既定的。

只要是人不管道路是否一样,这都是万事万物追寻的自己的本源。”又释“一”为“无适之道也,万物之本也”。《文子》对于“一”有多种解释,然能够以“一”治天下,亦近乎道,故《道德》还说:“御之以道,养育也需要有道德规范,即使没有示范也是可以成为贤者,也不用一定以超乎常人的力量为目标,即使不同但是执行是一样的,很多有关利益的事情都是随处可见的,很少人会没有欲望,无论是什么情况都不可分割,我们要以道来治理国家,要以仁爱和道德来治理百姓,要以百姓安居乐业为己任,要以百姓的生活安康为己任,这样才会使国家强大,民族富强。”《文子》所强调的“一”,实与孔子所讲的“一”是一致的,是指思想方法的前后一致。“君执一即治”,否则,“无常则乱”。

我们再来探讨《文子》无为、无事、好静、无欲四事。此四者其实就是道家通常说的“无为而治”一事。天子圣人无为,而民众有为;上无为,下有为。《道德》曰:“三皇、五帝轻天下,细万物,生死都是一定的,变化也是差不多的,世间万物都有感情,人也一样,往上走可以与道德为朋友,往下至普通百姓也是可以成为大家。”

三皇、五帝是传说时代的圣人天子,治理天下“上与道为友,下与化为人”,达到了以道化天下的境界。《道德》有一节天子圣人以道治天下的精彩论述:文章以排比句的形式,从天子有道到士庶有道,都有甚好的结果,结论是“人道者,小行之小得福,大行之大得福,尽行之天下大事服”。反之,小则身受大殃,大则国家灭亡,所以,“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道然也。”

论及道家的清静柔弱、无为而治,终有一种玄妙深奥的感觉。其实说深奥也深奥,说简易也简易,大道终归易简。无论儒道,都懂得得天下大势或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得民心,以民利为本。《上义》曰:“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教有道,而令行为古。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故圣人法与时变,礼与俗化。”治理国家常法或根本原则是以民利为本,不必法古,不必循礼,法与时变,礼与俗化。变来化去,只要做到以民利为本,这就是治国之常法。

《符言》曰:“历史上能够成为霸王的人,都是有必胜信念的人。能够战胜敌人的人必定自身就是一位强者,而强者自身也是有很多优点的,手下有很多能人的,能有这么多得力干将的人必定自己内心也是可得民心者,而能够获得民心的人,他自身也是有能力有仁爱的,这一类人或许会很温柔但是绝对不会是柔弱的。

能胜不如己者,至于若己者而格,柔胜出于若己者,戎胜不可度。故能众不胜,成大胜者也。”《微明》曰:“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则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这就是后人通常说的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同样的道理,得民心者可以守天下,失民心者不能守天下。

有时甚至可以简单到谁拥有粮食、食物谁就能得民心。《上仁》曰:“喜欢食物,是一个人从出生就注定了的天性;而可以得到民心这一方式,也是一个国家可以成立和运转的根本所在。所以不管是谁在治理国家,只要是为人君者,大多都是上知道天文,下也对很多的地理都知道,在其中懂得很善于运用才人和能者。”虽然《文子》主张清静柔弱、无为而治,并把它提高到“道”的层次,但也把这个“道”具象化到“得民心”。甚至可以径直地理解为“道”就是得民心。

《文子》有时也将“道”和“神明”混为一谈,并且认为圣人像神明。《下德》曰:“诚能使神明定于天下,而心反其初,则民心善,民心善,则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可以看出《文子》有时真想把“神明”、“神灵”、“神仙”之类神学抬出来的意味,但它的作者还是不忘记把神明和圣人联系在一起。《精诚》曰:“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此之谓神明。

是故圣人象之,其起福也,不见其所以福起;其除祸也,大动天下,是以天心动化者也。”神明就是自然之性,就是万物之母,就是“道”,因而有很强大的功能。而圣人象神明,象道。可以起福,可以除祸,不见其所由,是用“天心动化者也”。

《符言》则曰:“天有明,而足物……”天有神明,地有物产,客观存在,根本不用担心民众会晦暗,会贫困。天子圣人不要把天地自然生成的物产当作是自己的对民众一种赐予,不是赐予,当然不能夺取。从圣人天子到平民百姓都要明白:富贵不过是过眼云烟。

结语

行文至此,我们看到《文子》来回曲折地论述着人的自然本性。人的本性是求生存,可是伴随而起的是奢求物质享受的欲望,贪得无厌的物欲导致了贫富不均,甚至贫富悬殊,于是推举圣人天子来主持公道,结果却适得其反,用他们掌握的权力和所谓的睿智大量攫取财物。

于是《文子》提出圣人天子所应该具备的品质,然而文子所看到的社会现实使他明白:要确保圣人天子做到以民为本,必须让他们回到清静无为,回到神明或道的境界。这就是《文子》民本思想的基本逻辑。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