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阳明心学经典二十句 千古圣贤点滴骨血(从百死千难中而来)

句子大全 2023-12-23 05:43:01
相关推荐

大家好!王阳明被称为千古第一完人,他的心学也越来越流行,在于他传承了儒释道传统文化的精华。

这篇文章为大家带来阳明心学的二十句话,与大家一起学习圣人之学,与生活有益。

第一句,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一个人吃了条苦瓜,感觉有多苦,这个用语言没法去告诉你。文字总是空洞的,充其量只是一个描述,不可能是说出那个苦味的本身。

如果你想要知道这个苦,到底是什么味道?必须你亲自去尝试。

寓意:要想了解一件事情的真实本质,还需你亲力亲为,去体验,靠听,靠看书是不行的,那是信息,不是本质。

第二句,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用无缺。

我们的内心本质是光明磊落的,圆满具足的,清净欢喜的。虽然我的心会起情绪,就像月亮一样,有时候是满月,有时候是半月,不过这个月亮本身是没有缺失的。

之所以看上去缺失,是因为气象的变化,它被乌云遮挡了,显得残缺而已,那不是真实的。我们不能过于看表面,要晓得真实的本质。

如果你可拨云见月,你跳出地球去看,太空中的那个月亮何时残缺过?是没有的,他永远是圆的。我们心亦是如此。

第三句,故凡有志之士,必求助于师友。无师友之助者,志之弗立弗求者也。

我们有一个发愿,有一个方向后,需要有志同道合的人,这样会有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相互交流学习,鞭策鼓励。

这样就能事半功倍,一起向善,充满激情,共同精进,达到目的。

第四句,志之难立而易坠也。

要立志很难,需要下很大的决心;要失志却是容易,什么都不干就可以了。

造成这样的原因有三个:首先,很多人立志都搞错方向了,都是出于欲望,为了发大财,出人头地,都是人欲和物欲,这根本不是王阳明所说的立志。

不是说求这个不行,当你只是为了个人利益和欲望的时候,你的发心不够大,不够正,说白了,你只有人欲,没有道心,这要成功也是很难。

第二个,即便你立志了,你有很多不好的习惯,有了这些邪魔缠着你,扯着你,你想成功也是很难。熬夜、长期打牌、喝大酒等等,会占据你大量的时间,没时间去干正事。

第三,意志薄弱,不够坚定。即便你立志了,不过性格散漫,做事情三分钟热度 ,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也是不行的。

还有你需要晓得你立志到底对不对?对你来说是否合适?你不能在一个你毫无感觉的地方立志。你都不喜欢这个事情,你还立个啥志?天天逼自己,太难了。

第五句,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

我的致良知学说,是从百死千难中才得来的,它是非常来之不易的。我一生历经坎坷,九死一生,最后悟得一点精华。

虽然每个人的心中都有良知,可想让它时时出来发挥作用,帮助人们做更好的选择,把生活过得很好,那概率是非常小的。

靠的是一生的格物致知,除去了内心的邪毒。没有了这些邪毒,良知才能光明,从而没有干扰的发挥作用。

第六句,圣人遇此时,方有此事。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讲求事变,亦是照时事。

事上炼是说,在生活当中遇上了一个事情,这个事情才存在,便去体验它,格物致知,提升修为。

不是让你没事去找事,去想一个并未发生的事,或者去翻过去的旧账。处在被动模式,响应状态。

怕就怕自己的内心不清明,没有明心见性,不怕事情是什么样的,而你会看不穿,看不透。

只要良知是光明的,不同的时候,发生了不同的事情,也是以良知的光明,以不变应万变。

第七句,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

要了解痛的感觉,需要自己亲身痛了;要知道寒冷的滋味,需要自己亲身感觉到冷了,瑟瑟发抖,打哈欠,或感冒流鼻涕;

要了解饿肚子的感觉,需要自己真的肚子饿了,胃里空空的,嗝嗝作响,精力匮乏,难受。

如果要说知道,就必须是自己亲身体验过,只是听说,和文字的描述不是真的知道。知和行本来是一个事情。

第八句,良知感应神速,无有等待,本心之明即知,不欺本心之明即行也。

我们内在的良知,对待万事万物反应的速度,是顷刻之间的。这就像自动感应系统,比思考要快得多。

一件事情,一个念头来到,自然能分辨出善恶好坏,因为它直接透过好感觉或坏感觉反应给你,真实不虚,屡试不爽。

第九句,修己治人,本无二道。政事虽剧,亦皆学问之地。

对自己的修心修为提升,和对别人的管理其实是一回事。修心的场所就是在生活和工作中。

工作中虽然事情繁杂多样,不过也是我们最佳的修行道场。在现实中修行,才是真正经得起考验的修行。

如果把修行和工作分开,其实是一个逃避的人,假修行者,非勇敢的人,非真贤人。

第十句,圣贤处末世,待人应物,有时而委屈,其道未尝不直也。

在人心不古,世态炎凉的时代,一个正人君子也很难出淤泥而不染,有时候也被迫随大流,做人做事违背良知。

不过他们绝不会每件事情都如此,心中必会保持中道,不会离良知走得太远。

第十一句,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山中贼”代表的是外在的事物,“心中贼”是我们内心当中的缺陷,邪知邪见。

其实要破除心中贼并不难,只要我们时时保持觉知,说话行事符合天理就可以了。

主要难是难在,我们经常盯着别人不足的地方 ,却看不到自己心中的“贼”,批评别人很容易,正心检讨自己却很难。

第十二句,心外无事,心外无理,故心外无学。

所有事情的发生,最开始都有一个起心动念,准备那样做的想法,因此心外无事;

事物本身不具备道理,意义是中性的,这个理是我们赋予的。如看到落水的人,本能想去救他,自己长大后本能想要孝顺父母。这些来自于本心,因此心外无理。

心是本自具足的,一生当中本质不是去学习,而是记起自己本来就有的能力。如生下来就会喝奶,看见喜欢的异性会来电,这不是后天学习来的,而是本性。

当你心里有一个想法,一个方向时,你可以从心中生起很多方法。这一切都来自一颗心。本自具足,能生万法,因此心外无学。

第十三句,修齐治平,总是格物。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及人生当中一切的事情,就算纷繁复杂,也可以靠“格物”一并解决。

格物就是体验情绪,正心,为善去恶,然后达到内在修为的提升。一旦修为提升,即是德配位,如此你才能得到并承载得起你想要的事物。

第十四句,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知行不可分作两事。

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知道的功用。真正的知,便是了了分明,并且可以做出来,不会半途而废。半途而废说明是一知半解,把知行一分为二。

第十五句,人之恶行,虽有大小,皆由胜心出,胜心一坚,则不复有改过徙义之功矣。

人的恶行,虽然有大恶和小恶的区别,归根结底都是出于好胜心强,想证明自己比别人有能耐。

人一旦争强好胜,就想要快速超过别人,不愿意做好眼前的事情,想着走捷径,不过世上根本没有所谓的捷径可以走,只会走上极端的歧途。

一切由心造,一定要正其心,去掉人欲。

第十六句,人走路,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人生的路,一段,一段的走,自己并没有十足的把握知道以后会怎么样,只是走完之后才能够有清楚认识。在曲折,在摸索中前进。

走的时候百转千回,山重水复,当迷茫时就真诚的向高人问路。问了之后又继续走,不断的尝试,行动,才可以逐渐去到自己想到达的地方。

第十七句,能致得良知精精明明,毫发无蔽,则声、色、货、利之交,无非天则流行矣。

人人为了更好的生活而追求荣华富贵,并没有错,无可厚非。只要是以良知为准则,生产和销售好的产品,贩卖对人们真正有好处,有价值的服务,就是光明磊落的。

就怕为了钱做坏事,不择手段,利欲熏心。这种人良知尽失,只能成为恶人。

第十八句,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心的本体是没有善恶分别的,心如老天爷,所以老天爷创造了白天,也创造了黑夜。创造了吃草的羊,也创造了吃羊的狼。它没有说谁好谁坏,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起善恶分别的之心,那是人的意念在起作用了。作为人需要有分别,因为需要有体验感。不然一切事不存在的。

能够分别善恶的不一样,是一个人的良知在起作用。而且良知是自动反应系统,它是瞬间反应的,不会要等几分钟,就是透过感觉告诉你。

当人们可以体验恶带来不好的感受,让这个负面的情绪流经你,这就是格物致知了,格物致知后你的修行和承载力就提升了。

第十九句,自圣人以至于愚人,自一人一心,以达于四海之远,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无有不同。

从圣贤到愚人,每一个人有一个心,想法都不一样,不管是千百年以前还是现在,每个人心看待善恶的标准都是一样的。

圣贤认为善的事,你也认为善,圣贤认为恶的事,你也认为恶,因为你们的本心是一样的。每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潜质,关键在于为善去恶,诚意正心。

第二十句,心即理。

在一个院子里,有一把竹子做的椅子。因为之前有一个人产生了做椅子的想法,于是看到了一片竹子后,用刀砍了一些竹子,回来做成了椅子。

椅子不是原因,竹子不是原因,制造的过程不是原因,原因是那个想做椅子的想法。简称:意识即一切!

此文完,关于阳明心学经典语录二十句就写到这里,感谢您的阅读!我们下次见!

如有想说的话,欢迎留言交流,一起进步!

想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快来关注心灵诗人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