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有一群人自称为河洛人 说的话也是河洛语(这是怎样一群人)

句子大全 2023-12-26 06:04:01
相关推荐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渔人迷了路,来到一个桃花丛生的地方,发现这里的人说话、打扮俨然有古风。问起来,原来是先世为避秦之乱来到此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如今的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河洛文化更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也被誉为中国文化的发源之地。但是,一种古文化,当你以为它已经消失的时候,它也许就保存在一个你不知道的地方,这就是孔子所说的“礼失,而求诸野”。

中原大地经过无数朝代的战乱、饥荒和迁徙,河洛之间早已不再有当年文化盛地的繁荣景象。但河洛文化却经由人的传播,行至天涯海角。特别是在我国的福建和台湾,甚至于海外。

在中国有一群人他们自称为“河洛人”,自己说的话是“河洛语”。在他们的文化里,据说最好的保存了中古时期河洛文化的基因。

那么,小编就带大家走近福建泉州,寻找那些古代河洛文化的遗韵。其中,“南音”被称为中国古音乐的活化石,它产生晋唐时代,流传于河洛地区上流社会的雅乐。它曲调清丽秀雅、唱词古朴曼妙,最奇特的是它的曲谱看如天书。据说,这是从唐代一直保留下来的工尺谱。

民间俗称泉州人,不可一日无南音。在著名的《韩熙载夜宴图》中,对南音演奏有着生动地描绘,如今在中原大地早已失传的南音,却在泉州小城完好的保留下来。

那么,这种音乐是如何传到泉州,又为何保留得如此之好呢?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正式将福建纳入版图。当时,生活在福建地域的多为闽越人,他们主要受闽越王的统辖。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因不满闽越王屡生事端,乃出兵伐闽,将当地土著闽越人迁往江淮,以虚其地。据史料记载,汉武帝把一些闽越人迁到了北方,但是,有些人跑到山上或者躲了起来。所以,汉武帝就留下一支军队驻扎在今天的建瓯市。

尽管实行了迁移政策,此时的汉人在福建仍属于少数人群。直到西晋怀帝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晋都洛阳,中原人纷纷南下避难。闽书记载,永嘉二年(308)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所谓林黄陈郑詹丘何胡是也。

“八姓入闽”是中原汉人第一次大规模入闽,他们不仅带去了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也带来了四、五世纪上古的河洛语,这也是闽南方言的雏形。这些人从河南固始出发,经过了安徽、江西、湖北等地,走走停停间一些人就留在迁移途中的某地,最终有一部分人来到福建,并在这里扎根生息。

到了唐朝中期,一次更大规模的军事移民,彻底改变了福建的历史。公元669年,福建南部发生少数民族啸乱,唐高宗派河南光州固始人陈政、陈元光父子,率58姓军校入闽平叛。

平定叛乱之后,陈元光上疏朝廷请建州县,武则天准奏。于是,陈氏军队不复返回家乡,在此地成立漳州府,陈元光任刺史,被后世尊为“开漳圣王”。

“畲族”是福建地地道道的土著民族,当年陈元光就是平息畲族的叛乱。陈氏军队与畲族武装的斗争,持续了近百年。时至今日,畲族人却同样信奉陈元光,他们对陈元光的崇敬,甚至超过了汉族人。

陈元光的开漳活动,不仅使漳州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纳入到唐王朝的体制内,并在文化上完成了儒教传入漳州的奠基性工作。陈元光本人深受儒教熏陶,在他的诗集《龙湖集》中,字里行间都渗透着积极入世、忠孝礼义、勤政俭朴的儒教思想。

此时的福建,在陈氏6代人的苦心经营,加上唐末王氏兄弟对福州、泉州的着力建设。到宋朝时,福建已经俨然成为文化与经济俱为繁盛的地方,特别是泉州已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正是这个时候,福建诞生了一位对中国影响巨大的人物,叫朱熹。他是南宋理学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儒教历经1000多年演变的集大成者。他关于人性和人生理想的论断,关于天理人欲的关系以及忠君爱国的思想,时至今日仍深深地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

此外,闽王王审知是另一位对福建影响巨大的河洛人人,他带来了中原向福建的第三波民族大迁徙。唐朝末年,藩镇割据、天下大乱,河南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趁乱起兵南下,率领数万名河南义军在福建转战八年,终于占据福建全境,掌握了闽南政权。

虽然历次迁徙的原因和路线并不相同,但是汉人的大规模入闽,彻底改变了福建人口的组织结构。据不完全统计,福建现有70%到80的人,祖先来自于河洛地区。

在经历了千年的沧桑之后,这些河洛后裔仍牢牢铭记自己的祖根所在。他们的族谱、门楣上,仍镌刻着自己远在河洛的家乡之名。比如:门楣上“颖川衍派”,意指他们来自淮河流域的河南和安徽,陈姓的人家。

不过,在福建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很多人家都存有大量的祖谱,包括台湾也保留了相应的习俗。与现在中原一带的个人观念不同,福建人仿佛更加害怕忘记自己的祖先。仔细考察这些家谱、祖谱,大部分一世祖的祖籍赫然注着,“先世居河南光州固始”。

那么,固始又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如今,河南信阳的固始县,据统计现有人口200多万,其中60万人在外打工。虽然历经千年,固始人喜于外出谋生的习俗延续至今。近些年,回固始寻根的闽南人、台湾人、香港人,以及海外华侨越来越多。

但是,有很多回河南寻根的人,往往会失望地发现,他们已经很难在语言、风俗等方面,找到两地的相同之处。主要根源是河洛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长期的动荡和战乱,使它的语言、习俗早已发生巨大变迁。

另外,当年他们在迁徙的途中,经过了吴地、楚地,经近百年的时间最终来到闽越大地,他们的口音已融进吴楚之音,其文化也杂揉进各个地方的文化。不过,当他们一旦立足,便重拾起河洛高贵的文化血统,强调它、传播它,以此来回忆和纪念自己的家乡。

在民族的大迁徙和大融合中,一种古老的文化得以保存,并且为了适应新的环境而发生变化,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这些河洛移民的后裔将凭着先人的余荫,远涉重洋向着更广阔的世界进发。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