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说说吃货文人的那些趣事

句子大全 2023-12-27 05:03:01
相关推荐

天气已经开始逐渐变冷,昼夜温差开始增大,这个时节,人们大多食欲不错。古人也是如此,如果穿越到古代,会看到哪些吃货文人与这个季节美食“不得不说”的故事?

“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宋代大词人辛弃疾在建康府(今南京市)写下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提到了一个典故——张翰为吃家乡的鲈鱼辞官归故里。

张翰,字季鹰,是西晋时人,祖居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在孙吴亡国后随顾荣一起入洛阳为官。后又因西风起,思念家乡的鲈鱼、莼菜鲜美而辞官归家。《晋书·张翰传》里详细记载了这个故事:张翰本在洛阳为官,在秋季因想起家乡的雉尾莼和四鳃鲈的美味,就弃官回乡。“秋风起兮佳景时,吴江水兮鲈鱼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得兮仰天悲。”他的这首《秋风歌》更是赤裸裸表达了对美食的热爱,正是因为他的“宣传”,四鳃鲈和莼菜被更多文人雅客熟知。为什么叫“四鳃鲈”?原来,他的家乡特产松江鲈鳃膜上有两橙色斜纹,酷似2片鳃叶,故有“四鳃鲈”之称,四鳃鲈以松江秀野桥之鲈鱼最为有名。

这个故事流传甚广,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为此还写了《张翰思鲈帖》,成为其行书代表作。

到了隋炀帝时期,四鳃鲈成了贡品。《南郡记》中记载,隋炀帝下江南时,吴人献松江四鳃鲈,隋炀帝品尝后赞道:“金荠玉脍,东南佳味也。”

“古代文人墨客对鲈鱼的推崇在宋代达到一个高峰。”北宋著名书法家米芾曾作诗:“断云一片洞庭帆,玉破鲈鱼霜破柑。好作新诗继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

北宋龙图阁直学士陈尧佐也曾秋日乘舟游吴江,留下诗句“扁舟系岸不忍去,秋风斜日鲈鱼乡”。宋熙宁年间吴江知县林肇因此在县城东门外江边修建文化工程,筑了个“鲈乡亭”作为名胜。亭旁立石碑刻春秋时的范蠡、晋代张翰、唐代陆龟蒙三位吴江名人的画像,苏轼在此还写过《戏书吴江三贤画像》的诗,后来有好事者还给三位名人塑像,称呼此亭为“三高亭”。

到南宋时,都城临安(今杭州)的馆子里卖起了鲈鱼脍、汆鲈鱼清羹这样的菜品,让文人不用去太湖就能体会鲈鱼的美味。

吃鸭子 郑板桥 “成就”“鸭糊涂”

“没有一只鸭子能活着走出南京城”,一句玩笑话可以看出鸭子对于南京人的意义。

秋天,正是吃鸭子的好时节。据《玄武湖志》转引梁·吴均《齐春秋》的说法,南北朝时期,南朝梁代军队曾与北朝齐国军队在金陵北郊外覆舟山一带对峙交锋,梁军“人人裹饭,媲以鸭肉”“炊米煮鸭”,使得士气大振,终能以寡击众,大胜而归。

清人甘熙在《白下琐言》中写过这样一件事:粤东冯晋渔刺史蓁,侨居明瓦廊,性嗜鸭,凡赴友宴饮,必先问有鸭几何品尝,谓“金陵所产鸭甲于海内,如烧鸭、酱鸭、白拌鸭、盐水鸭、咸板鸭、水浸鸭之类,正四时各擅其胜,美不胜收。予所以侨寓是邦者,正为此耳。”秋季,南京人桌上除了必备的盐水鸭、老鸭笋尖煲,别忘了还有一道“鸭糊涂”。

这道被袁枚列在《随园食单》里的“鸭糊涂”,与郑板桥大有关系。

袁枚不仅是清代著名文人,而且也是位爱吃、懂吃的老饕,他虽比郑板桥小24岁,但在两人会晤前就彼此倾慕,建立了深厚的文字之交。郑板桥对袁枚的才华十分赞赏,有《赠袁枚》诗曰:“室藏美妇邓夸艳,君有奇才我不贪。”《清史稿·郑燮传》中记载,郑板桥听人误传袁枚死了,“顿首诚哭不已”。袁枚也回赠过《投板桥明府》记述两人的情谊:“郑虔三绝闻名久,相见邢江意倍欢。迂晚共怜双鬓短,才难不觉九州宽。红桥酒影风灯乱,山左官声竹马寒。底事误传坡老死,费君老泪竟虚弹。”

袁枚在写《随园食单》时,郑板桥已谢世。袁枚用如下方法烹饪制出一道菜:“用肥鸭白煮八分熟,冷定去骨,拆成天然不方不圆之块,下原汤内煨,加盐3钱,酒半斤,捶碎山药,同下锅作纤。临煨烂时再加姜末、香草、葱花。”这样烹制出来的鸭,味道甚佳。但这款菜似羹非羹,何以命名?袁枚想起了郑板桥“难得糊涂”的名句,而“糊涂”,正巧又是民间对锅中所煮之物混成一片的统称,遂命其菜曰“鸭糊涂”。

吃螃蟹 苏东坡 写了20多首诗

“不识庐山辜负目,不食螃蟹辜负腹。”文人中的著名吃货苏东坡,对秋天的螃蟹有着无比的热爱。

这个季节的蟹,壳薄肉嫩,洁白鲜滑,入口鲜香,还带点甘甜的滋味,那是任何其他美食都无法比拟的美味。

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言:“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自东汉《洞冥记》记载已来,中国人吃螃蟹至今已有近2000年历史,到宋代掀起吃蟹高潮。宋代大文豪们也留下了许多和螃蟹有关的诗篇。“从欧阳修、梅尧臣、苏轼所作的螃蟹诗数量来看,欧阳修作有四首,梅尧臣、苏轼各作有二十三首。而这其中叙写食蟹体验的,苏轼有十二首,梅尧臣有八首,欧阳修有四首。”“坚叔”说,而且从他们的螃蟹诗中,可以看出各人不同的风格。

“老蟹饱经霜,紫螯青石壳。肥大窟深渊,曷虞遭食沫。”这是梅尧臣《钓蟹》中对活蟹的描绘,准确地抓住了蟹的特征。若说梅诗胜在食之“味”,那苏诗则胜在食之“趣”。元丰二年四月,苏轼调任为湖州知州,他的好友丁公默此时正在不远的处州做官。苏东坡写诗赠友令丁公默十分高兴,给他送来了蝤蛑作为回礼。蝤蛑便是我们今天俗称的梭子蟹。苏东坡以诗换得鲜蟹,得意之情溢于言表,乘兴写下《丁公默送蝤蛑》:“溪边石蟹小如钱,喜见轮囷赤玉盘。半壳含黄宜点酒,两螯斫雪劝加餐。蛮珍海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座寒。堪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得两尖团。”其时令尚在初秋,天气微寒。蟹黄刚生半壳,不是深秋膏腴时,但散发着香气的蟹膏虽未大满,仍是佳肴。烧熟的螃蟹呈赤红色有着红玛瑙一般的光泽。蟹膏澄黄,肉嫩如雪令苏轼酒兴食欲骤增,连呼“加餐”。而且,在吃蟹的过程中,苏东坡总会有感而发。他在《饮酒四首》中说:“左手持蟹螯,举觞瞩云汉。天生此神物,为我洗忧患。”在苏东坡看来,吃一只秋天的螃蟹,就如同治愈心灵伤痛的良药,可以祛除心中的烦闷和寂寥。

(据《金陵晚报》)

【来源:金陵晚报】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wccm.sinanet.com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