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入道之门(学习篇。)

句子大全 2023-12-28 02:05:01
相关推荐

《论语》第一章第一篇,在中学的课本上就有,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原文译文如下,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学了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令人高兴的吗?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恼怒,不也是一个有德的君子吗?”

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好像并没有这么神奇。以前老师也没有给我们讲出个所以然来,所以也不管他是怎么讲的了,因为最重要的也不是老师讲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去理解,如何利用所学来指导我们的生活,这里我谈一下我的理解,先抛一板砖,希望能引出玉来!

【1】学习方法

首先,“学而时习之”告诉我们,学完了以后就要去实践,不经过实践检验的知识,不一定是对的,而且也记不牢靠。就像我们学外语一样,努力的学了语法,单词,最后遇到老外除了一句“Hello”,其他想要表达什么就不一定能表达出来了,而那些在国外的,因为有环境天天去练习,所以虽然不懂什么语法,外语也说得很地道。所以学习一定要能实践,这样掌握的才能更稳固。

其次,要有同道切磋讨论。一个人学习的时候,很容易走进误区,或者死胡同。这时候可能别人稍微提醒一下,或者提供一个别的思路,你马上就豁然开朗了。而且讨论和辩论更有利于我们整理自己的思路,或者吸收别人的言论。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稷下学宫就为当时天下学术高手提供了一个阐述自己言论的舞台,所有学者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也可以随便挑战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所以稷下学宫作为当时百家学术的中心园地,有力地促成了天下学术争鸣局面的形成。印度也有“无遮大会”,为天下言论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和相互辩论的舞台,这样学问才能更精进,由此可见,有从远方来的朋友和我们一起讨论知识,相互切磋进步,真是一件乐事。

【2】学习态度

要想学有所成,必须要有主动学习的态度。现在这个社会,各种知识像大爆炸一样,纷至沓来。几个月不学习,基本就和社会脱节了。这么多知识怎么去学习呢?如果大家留意的话就会发现,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记得特别快,特别多。我们不感兴趣的,怎么记都记不住。我培训过很多人做开发,最后发现,很多所谓的聪明的“好学苗”最后很多都没有学成,反倒是那些不怎么聪明的,能够把编程当作乐趣的人,学的都还不错,就像《论语》所说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能以学习为乐趣,何愁学不成呢?能学到东西,并且因此感到喜悦,喜悦是一种内心感受,就好像是一股气,能打通你的任督二脉,“不亦说乎?"

学习是为了自己,幼儿园的小朋友,给个小红花,成绩就上升,不给就立马下降了。你周围是否有这样的人,不知道为谁而学,所以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者别人对什么感兴趣,他就看什么。等到别人不感兴趣了,他也就放弃了。或者自己学的东西,别人不理解,就感到很沮丧,很生气。这又何必呢?你学习又不是为了别人,一个观点,一个思想永远不可能天下人都理解,都赞同。孔老夫子在世的时候也不是所有人都认同啊,佛祖在世的时候也是有人反对他的,但这又能怎么样呢?”人不知而不愠“,不也是君子的作风吗?

【3】学习内容

学习,不只是学习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人情世故。世事洞明,人情练达,才是最好的学问。我们平时都需要和别人打交道,与人沟通的学问才是大学问。成功的一个重要且必不可少的因素就是较强的沟通能力。“会说话者得天下”也说明了沟通交流能力的重要性。怎样提高沟通能力?怎样确保沟通的顺畅和高效性?就需要不断的磨练和学习。毕竟人类是群居动物,与他人沟通合作的默契度,直接决定了你事业和生活的高度。

学习,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得到一种思维方式。没有人愿意学习那些可以模块化或者函数化的东西,因为这些都是可以被机器取代的,人类应该从这些知识和劳动中脱离出来,去从事知识的归纳和演绎,从而实现更高的自动化。随着自动化的深入,就要求我们去学习更多的思维方式。比如如何创新呢?可能把两个旧东西相加可能就是一个新东西了,富二代+一堆废铁=钢铁侠,食品+快递=外卖,哈哈哈,这只是开个玩笑。那些具体的方法都好像是一棵树上的树叶,有太多太多了,而思维方法却好像是树枝,或者树干,随着你越来越将具体的知识高度抽象化,就越来越集中。

《论语》开门见山地介绍了学习的方法,态度和内容。我们只有学会学习,才能有更深的造诣,所以这第一篇入道之门,自然要好好去琢磨了。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