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舍斯托夫文集》出齐啦

句子大全 2023-12-30 02:59:01
相关推荐

列夫舍斯托夫(1866-1938)是20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被称为存在主义哲学的先驱之一。

思想家、哲学家列夫·舍斯托夫(Lev Shestov)

列夫·舍斯托夫生于1866年,1938年客死异乡——法国巴黎。他是20世纪俄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早年先后就读于莫斯科大学数学物理系和基辅大学法律系。晚年长期在法国索邦大学任教,撰写论著,与西方著名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马克斯·舍勒,著名文学家布伯尔、纪德等交往。

商务印书馆新版舍斯托夫文集共十三卷,在国际上所有文集中是最全的。其中第1、6、12和13卷是新发现的舍斯托夫著作,国内初次译介,底本都是主编于2014-2015年在莫斯科大学留学期间收集齐的。目前文集十三卷已出全。

莎士比亚及其批评者勃兰兑斯

张冰 译

通过舍斯托夫,读懂莎士比亚

舍斯托夫的第一部著作

囊括了舍斯托夫成熟时期所探讨的几乎所有主题

在某些人看来似乎很奇怪,我最初的哲学老师居然是莎士比亚,是他的谜语般的、不可理解,带着威胁性的阴郁的话语:“这个时代纷乱无序”。当时代纷乱无序时,当存在露出其可怕的情况时,我们怎么办呢?我们能做什么呢?

——舍斯托夫

本书是一部充满思想张力的学术名著。它既被认为是20世纪文论的一部经典,也被解读为作者后来哲学思想的一个秘密来源。舍斯托夫以其惯有的激情,雄辩地论证了他从莎士比亚戏剧人物身上所看到的世界图景。他极为天才地,并且可以说是非常富有洞察力地预见到了他所处时代的动荡与纷乱,并且极力通过他所理解的人类精神世界的奥秘,来为这个动荡的世界寻找一个安顿灵魂的秘方。

托尔斯泰与尼采学说中的善

张冰 译

重新开启和彰显非理性的信仰传统与启示传统

本卷收录论文两篇,在第一篇论文“理念的统治”中,舍斯托夫批评俄国文论家梅列日科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与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评价。认为梅列日科夫斯基完全掉入了用概念原则来框定作家思想的怪圈,因而无法把握被评论的伟大作家对于生存幻象那种肝胆欲裂的描画,也就更不能够理解这些伟大作品的思想深度。

而在第二篇“托尔斯泰与尼采学说中的善”一文中,作者更是直言,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文学作品当成了宣言善观念的工具,主张善要高于上帝。而尼采则主张超越善恶之争,尼采先是看出善里全是恶,随后又把恶全部看成善,因此主张要去寻求高于怜悯、高于善的东西。而尼采的这样一个主张,被舍斯托夫理解为一条通往信仰之路的思想准备。

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

张杰 译

科学之外,仍然有关心我们人生的悲剧的哲学

本书对比研究了陀思妥耶夫斯基文学作品与文学创作中的思想与尼采哲学作品中的思想,中间还穿插分析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对于托尔斯泰作品的诊断。作者的思想倾向,就是突出和强化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尼采存在主义思想中的非理性的、绝对信仰与绝对抗争的要素。

陀思妥耶夫斯基强调生活就是一场伟大的最后的斗争,不是向上就是向下,不是救赎就是堕落,不是抗争就是沉沦。而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同事也强调了人要在这个已经失去了根基的现代生活中,自我决定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把自己的生活过成一个超人式的战斗的生活。而这一切,无不揭示着人的一种对于绝对信仰和终极救赎的渴望与投奔。

无根据颂

张冰 译

理智地理解世界的确是人们的诉求

但这不等于是说我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和荒谬

本卷是一本格言体片段总集,由两百多条片段组成。但是作者自己交代,这里边有着严密的逻辑和思想追求。作者看到,完整性的确是指导人类生活的教条,但是未完结性、无序、混沌、无法被理性预先设定的目标、充满着矛盾的思维等等,要比那些伟大的体系更加贴近我们的心灵。

理智地理解世界的确是人们的诉求,但这不等于是说我们已经没有了自己的信仰和荒谬。无论你怎样规范人类的理性,理性总归会以这样活那样的借口,偷偷钻到一个“保护伞”之下。也就是说,理性的生活有着一个非理性的依托与根基。“你毕竟是一块坚实的土地。”

开端与终结

方珊 译

畏惧真理是人最典型的特征

直面人生的无根基性这一真理乃本书之要务

作者在本卷中提出,人生最为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是从哪里来的?”与“我们要到哪里去?”是为开端问题与终结问题。中间并非不重要,但是它是由开端与终结这两个问题决定了的。本书第一部分是评价契柯夫的思想。作者用的“创造源自虚无”这样一个标题,他认为契柯夫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头撞墙的人物,他们在为寻求可能性而斗争。

本书第二部分是一篇纪念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文章,他称陀思妥耶夫斯基为先知,认为他已经预见到了人类伟大事业的“前夜”之事情。在此后的部分,作者一再申明,我们生活是无根基的,我们生活于巨大的虚无之上。为了这样一种存在主义特性的生活特性,我们需要一种救赎式的信仰。但这种信仰不是被动等待,而是主动的追寻与斗争。本书是作者展开其信仰传统这样一个主题的具体表达。作者在本书中毫不避讳地强化了其思想的存在主义根基与信仰主义的根基。

伟大的前夜

张冰 译

舍斯托夫探讨了

托尔斯泰、易卜生、威廉·詹姆士等思想家作品

本书收录了舍斯托夫探讨托尔斯泰、易卜生、威廉·詹姆士等思想家作品的论文多篇。在这些论文中,舍斯托夫批评了那些试图以逻辑推理的方式推导人生始终的努力,也即批评简单地使用希腊哲学所推崇的理性精神来解决永恒的生命之谜的努力,认为人的自由无法用哲学认识论来加以解释。

钥匙的统治

张冰 译

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的

宗教大法官的形象为依托批评理性的自大

批判理性的自大,恢复信仰的权威,这一直都是舍斯托夫著作的主题。本书以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卡拉马佐夫兄弟》一书中的宗教大法官的形象为依托,更是把这个主题的拓展带入到了更为开阔的背景之中。可以说,“争夺钥匙的统治权”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的“争夺话语权”的一个先行范本,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宗教与文化、政治等含义,更是值得现代研究者认真面对。

在约伯的天平上

董友 徐荣庆 刘继岳 译

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

探讨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等等

《在约伯的天平上:灵魂中漫游》是舍斯托夫的一部重要代表作。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他对俄罗斯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与托尔斯泰两位大师的评述。第二部分是舍斯托夫关于敢想敢为和俯首听命的片段集。其中论述到启示、哲学标准、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最后审判、存在的假象、存在的秘密、什么是美、认识你自己、哲学的当前任务、形而上学真理、通向真理之路、死的讽刺等问题,每节都主题鲜明、语言精炼、寓意深刻。第三部分是舍斯托夫评述斯宾诺莎、帕斯卡尔、普罗提诺等著名哲学家的文集。

旷野呼告

方珊 李勤 译

舍斯托夫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

《旷野呼告――克尔凯郭尔与存在哲学》是舍斯托夫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完稿于1934年。按照作者的话来说就是:罪孽不在存在之中,也不在创世主创造的事物之中,罪孽、恶习与缺陷就在我们的“知识”之中。这样一个判断已经完全不为现代性展开之后的现代人所熟悉,不为接受了希腊哲学尤其是苏格拉底哲学的理性传统群体所熟悉。苏格拉底告诉我们,“不经反思的生活不是好生活”,而舍斯托夫借助存在主义哲学家如克尔凯郭尔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思想,告诉我们说“一切非信仰的东西皆为罪”。这个传统继承的是德尔图良“唯其荒谬,故而可信”的信仰传统。

10.舍斯托夫文集第10卷

雅典与耶路撒冷

张冰 译

舍斯托夫晚年成熟时期的作品

该书以大家所熟知的两个地名为书名,彰显了作者意图在于讨论两个地名所分别代表的理性传统与信仰传统的关系。在舍斯托夫看来,以雅典为代表的理性传统后来逐渐在西方获胜而成为主流,这样一个传统开始塑造了近代以来的西方生活方式。而以耶路撒冷为代表的信仰传统,则在这样的一个观念形态转变中被压抑。现代人也逐渐对于信仰传统的意义何在开始变得模糊与陌生。而在舍斯托夫看来,信仰传统关联着人的生存,其本身应该是我们存活于世界的根基之所在。以理性为代表的知识传统将人置于一个必然性所支配的世界,从而使得人失去了自由,忘记了人的生存,忘记了启示真理所赋予我们的可能拯救。

《雅典与耶路撒冷》一书深刻揭示了西方两个传统之间的紧张关系,对于已经置身于理性传统绝对支配的现代人来说,本书无异于是一个特殊的窗口。透过它,现代人起码知道,存在着迥异于我们所熟悉的生活方式的不同的生活方式,那样的生活方式历史同样悠久,甚至有着比我们所熟知的事物所更加迫切的意义。

11.舍斯托夫文集第11卷

思辨与启示

张百春译

舍斯托夫重要压卷之作

《思辩与启示》首次刊登在《现代札记》(巴黎俄文版,1927和1928年,第33期和第34期)上,后收入舍斯托夫文集《思辩与启示》,巴黎,1964年。选译自《舍斯托夫文集》,一卷本,1995年俄文版,319-385页。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12.舍斯托夫文集第12卷

唯凭信仰

张冰 译

人只能凭借信仰而自立

本书考察了西方基督教传统中“唯信称义”传统。舍斯托夫认为,人的生存是一个没有根据的深渊。在这个生存深渊面前,我们往往求助于理性及其形而上学来填平深渊,然而生存的深渊是形而上学的理性无法填平的。灵魂的漫游者,不得不在深渊中向允诺揩掉每一滴眼泪的上帝呼告。而十字架上的真理直接关涉人的生存和死亡、渺小和伟大、罪孽和救赎、梦魇和自由、呻吟和悲叹,它最终给予人的是上帝允诺的希望和爱。

在本书中,舍斯托夫追溯了古代希腊思想尤其是苏格拉底思想、犬儒学派思想以及西方思想史上的奥古斯丁、阿奎那,中世纪经院哲学家德尔图良等人的思想与路德思想之关系。在舍斯托夫看来,路德的“唯凭信仰”的思想,彻底颠覆了西方理性论关于理性与信仰之关系的主张,从而把信仰的根基与基础完全植入到了人的信仰层面,也就是人凭借自己的意志而进行的信念定向活动。

13.舍斯托夫文集第13卷

希腊哲学史讲演录

张冰 译

通过回顾希腊哲学史

梳理理性论与存在论的关系交织的线索

1908年到1910年,舍斯托夫滞留德国弗赖堡,后前往瑞士,直到195年返回莫斯科。在此期间,其著作越来越多地受到宗教与神学的影响。1917年,舍斯托夫被布尔什维克政府俘虏,后被允许在基辅大学教授希腊哲学。本书就是作者在此期间的讲演稿。

讲演范围涵盖了从希腊早期爱奥尼亚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到希腊后期伊壁鸠鲁的几乎整个希腊哲学。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宗教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舍斯托夫的视野极为开阔。他的讲演录是以回顾整个西方哲学的传统为开端,作者花去了全书六分之一的篇幅,反思了我们关于哲学的定义,回顾了从柏拉图到康德、黑格尔、尼采的不同哲学主题,强调本讲演的任务是梳理哲学与其他科学之间的关系,哲学与人类宗教的界限等问题。作者不满足于传统哲学对于哲学史的单纯理性主义假设,提出从苏格拉底开始,西方哲学的理性反思活动其实就已经奠基于对于人的存在论的思考这样一个主题。因此,本讲演录的哲学主线,是理性论与存在论的关系交织的线索,而不是传统的单一线索。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