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作文素材|央视“穿越剧”《典籍里的中国》带来殿堂级高分素材

句子大全 2024-01-03 06:34:01
相关推荐

今年年初,央视推出了一档宝藏综艺——《典籍里的中国》。

刚开播就拿到豆瓣9.0的高分,观众越看越上瘾:“这才是穿越的正确打开方式!不愧是央视出品!”

节目里,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踏入历史长河寻访先贤,和演员们共同演绎一个个催泪的典籍故事。

由此,还盛产了一堆高雅绝妙的殿堂级文案,段段韵味十足,用进作文简直惊艳!

文段一

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每一本典籍,都是中华文明传承之路上一盏不灭的明灯,《尚书》的光芒闪耀至今,无论孔子或伏生,都是用生命去接续和守护这盏灯火的人。

#适用主题

历史典籍,传统文化,传承等。

#解析

①首句“唯殷先人,有册有典”用典,出自《尚书·多士》,意思是“当时殷的先人,就已经有记载历史的文献典册了。”只8个字,就凝练有力地表现出对古人用典籍传承优秀文化的赞佩,从而为下文蓄势。我们也可引用此句,来说明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②使用比喻,能让表达更生动有趣,同时产生言简意丰的效果。第二句将“典籍”比喻为“不灭的明灯”,准确表明了典籍于我们而言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古人留下了系统详实的文献资料,我们才能更全面准确地了解中华文明的概貌,恰如幽暗路途中的灯光。

后半句又将“孔子”比喻成“守护灯火的人”,前后呼应,妙上加妙。我们在写作中也可模仿造句,比如:三星堆新出土的文物,是映照中华远古文明的一面明镜,让人们得以管窥古时的社会风貌。而考古学者正是把持和守护这面镜子的人,是他们,将文物还原成了最本真的样貌。

文段二

中国典籍:字句中,讲述着先人们的治国理念和处世之道;篇目里,记录着祖先们的深邃思想和无穷智慧。而这些宝贵的文化密码在告诉每一个中国人,我们从何而生,为何而来,而又将去向何方。

#适用主题

历史典籍,中华文化,传承。

#解析

首句可以拆解为一个写作通用句式“(描写对象):(构成部分A)中,(动词)着……;在(构成部分B)里,(动词)着……”。不仅逻辑井然,而且结合了长短句,富有节奏韵律感。

我们在阐释某件事物的重要作用时,可以套用这个句式,如:杂交水稻:稻叶上,凝结着古今万千农民的辛勤汗水和丰收望想;稻穗里,蕴藏着袁隆平团队的创新思维和工匠精神。

文段三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其实重视记录和传承历史,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我们为什么要写史?因为我们要“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我们为什么要读史?因为我们要在血脉和文脉传承中,找到个人、民族的根与魂。

#适用主题

尊重历史,传统文化,中国梦等。

#解析

① 首句用典,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定庵续集》,纸条们可以结合下半句一起积累:“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意思是:了解历史,就了解了世间大道;把握史学,才能把握住社会规律。而要一个民族灭亡,首要方式是践踏它的历史,进而涤荡民族自信,破坏民族认同。因为历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最好教科书,也是保持民族自信的最好清醒剂。

② 第2、3句采用设问的形式,论述了写史和读史的必要性。一问一答,逻辑连贯,还能提醒读者注意,引起思考。我们可以在行文中使用设问句,来突出关键的内容,使文章产生波澜变化。

③ “以史观成败、鉴得失、明是非、知兴替”此句中的四个动宾短语,字数相等,意义相关,且宾语的语意相对,使得整个句式整齐有气势。在描写通过阅读、回顾历史、总结经验来拓展个体认知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用到这组词。

文段四

历史真的是最好的教科书,《尚书》在传承过程中,几经波折,但还是传至后世,为无数的读书人、护书人所传承。他们的这种精神,也为时代所坚守。如今我们更需要,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在对历史进行深入思考的过程中,汲取智慧,走向未来。

#适用主题

历史传承,文化创新,中国梦等。

#解析

① 在写传承历史的主题时,切记不可一味复古尊古,不可忘了对历史进行思辨。在论述中,既要传承和坚守,也要注意区分不同历史文化在现代的价值,思考如何能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让整篇文章的立意升华。

② 语段“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由三个动宾短语构成,具有极强的号召性和感染力,表现出了舍我其谁的青年责任感、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可广泛用于中国梦、个体价值、创新精神的写作主题中。

文段五

牧野一战,庞大的商王朝轰然崩塌,新生的周王朝强势崛起。牧野一战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历史铁律:人心向背,德政兴替,不仅决定战争的胜负,也决定政权的兴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

#适用主题

德政,民本,历史兴衰。

#解析

① 首句运用了一组极具画面感的状中短语来昭示朝代的兴亡变化,短语“轰然崩塌”营造声音,短语“强势崛起”则产生视觉冲击力 ,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有“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之感。

我们在描述政治变迁、主流价值观/思潮的变迁时,也可多运用这对词组。比如:十年来,由各界知识分子领军的传统纸媒世界轰然崩塌,由无数普通人组成的自媒体世界强势崛起。

② 第二句可提炼出句式“(名词)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XX定律:(名词性短语),不仅(……),也(……)”,可以精练地总结出事件背后的深刻内涵。

比如:一带一路”的高速发展,昭示了一条颠扑不破的国际定律:坚定和平与发展的基本国策,不仅能让“中国威胁论”不攻自破,也会更坚定世界各国对我国和平发展的信心。

③“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得人心者得天下”也是出自孟子的人本思想,这句话不但适用于政治、历史、人才管理等大主题,其实在个体成长、与人交往等写作主题中也很适用。

文段六

感谢司马迁给我们留下这么一部信史,创造了纪传体这样一种写法,它不仅写了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同时它还有刺客、有游侠、有货殖、贩夫走卒。其实历史就是人民创造的,只有以人民为视角,把人民作为核心,才能够写出这样的精彩的青史,也才能创造出更加精彩的青史。

#适用主题

以民为本,尊重历史等。

#解析

① 首句运用了一个递进的逻辑关系,可以积累句式“不仅(动宾短语,同时还(动宾短语B)、(动宾短语C)、(动宾短语D)”。其中,A是相对次要的,B、C、D是同等重要的。

林清玄、林语堂的散文里常见此类句式,可以使文意畅达,比如:会表达爱的人,不仅懂得付出,还会懂得宽容,懂得无私,懂得赞美,懂得稀释内心的委屈。

② “只有……,才能……,也才能……”这个句式说明的是条件关系,唯有达到了某前提条件,才可以得出某个结果。而“以/把……为……”是古汉语中常见的句式,相当于“把……当做……”,两个句式叠用,可以从多角度说明某事物的必要性,比如:“只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谣逸为耻,才能发扬艰苦朴素的好传统,也才能更快地实现中国梦。”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典籍里的中国》既是一趟精神反刍的求索,也是一场满怀自信的告慰。

我们需要这样有历史责任感的节目,带我们回顾自己的历史文化,从中汲取智慧。让我们在文化典籍中展望未来,获得不辱使命、奋勇向前的力量。

看完你是不是也被触发了写作灵感,迫不及待想模仿,那就快抄进摘抄本练手吧!

希望你也能早日写出“一语之艳,令人魂绝;一字之工,令人色飞”的高分作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