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动态」回首长征路(奋进新征程——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

句子大全 2020-03-29 16:29:15
相关推荐

值此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之际,参加2021海外华文媒体感知中国(四川)行的19家海外华文媒体走进松潘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汲取长征精神,缅怀革命先烈。

据介绍,长征历时两年,其中有16个月在阿坝州境内,这里有着丰富的长征故事和革命遗迹。位于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的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占地面积299亩,修建有红军长征纪念碑总碑、黎明火种雕塑、告别苏区雕塑群等,是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碑园内,媒体团一行跟随着讲解员每到一处,都认真聆听,详细记录,了解红军在长征中艰苦卓绝的事迹,追思先烈的崇高精神,深刻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不怕牺牲、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在碑园“红旗漫卷西风”大门前,来自纽约商务传媒集团的姜卫民董事长激情唱起《红军不怕远征难》,带动起媒体团成员齐声合唱。他说,每次读到红军长征的历史都会热泪盈眶,此次参观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更是感慨万千,红军挑战了人类历史的生存极限,没有红军长征,就没有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

美国《华兴报》副总编辑朱小林说,红军为了人民不再挨饿、不再挨打,挺身而出,无数红军用生命换来了幸福生活,中华儿女不管身在何处,都不能忘记这段伟大的历史。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北京新闻中心)助理总编辑胡海岩说,第一次来到长征纪念碑的总碑,再次深刻了解了红军长征历史,这是一次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我会将此次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以新闻报道的形式记录下来,让更多的香港民众了解学习这段历史。

延伸阅读

“红军万里长征,所向势如破竹”

——红军长征在四川凉山冕宁期间

《中国工农红军布告》

首次提出“长征”一词

从此

长征作为中国革命的象征

传遍中国和世界

1935年1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简称“红一方面军”,又称“中央红军”)进入四川,开启了红军长征在四川的伟大征程。至1936年8月,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走出雪山草地离开四川,红军三大主力长征期间在四川境内转战一年零八个月,总里程达到2.1万千米。其中,中央红军在四川转战长达8个月,行程约5000千米。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矗立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元宝山上的红军长征纪念碑,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的总碑,体现了中央对红军长征在四川辉煌历史的高度评价(杨友利 摄)

时间滚滚,今年已是红军长征胜利85周年。

四川奋进,在新征程中传承宝贵精神财富,将丰厚的长征资源、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英雄气概,转化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四川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使长征路上,万水千山成大道,红色土地展新颜。

让我们跟随摄影师的镜头,“飞”越长征路,重温红色历程,以宏阔视角,忆征程万里,瞰四川巨变。

85

红色泸州续写传奇

四渡赤水战役在泸州境内历时54 天。红军在古蔺取得了二郎滩背水战、太平渡阻击战等胜利。1935年2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在叙永县石厢子彝族乡主持召开了石厢子会议,在“鸡鸣三省”之地实现了中国革命史上的重大转折。

在红军“四渡赤水”时经过的太平镇渡口,新修建的赤水河红军大桥传承发扬红军长征精神(牟科 摄)

四渡赤水出奇兵,给赤水河两岸留下了宝贵的长征精神。赤水河岸边的人民从参军革命,到一代代传承红军精神,将曾经的穷乡僻壤,建设成了山青水绿、安居乐业的桃源之地。

古蔺县太平镇留存了大量红军生活、战斗的遗迹(李骁 摄)

赤水河也载着地方经济加速发展。郎酒是泸州白酒两朵金花之一。图为赤水河边郎酒庄园(牟科 摄)

85

彝海之岸一跃千年

巧渡金沙江、彝海结盟发生在四川凉山彝区。中央红军在彝区活动期间,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胜利,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基础。

1935 年,红军主力在今天的凉山彝族自治州会理市皎平渡巧渡金沙江(翁锐 摄)

彝海结盟纪念碑(胡小平 摄)

彼时,凉山彝族地区尚处于比较原始的落后状态,条件艰苦;而今日凉山已实现一跃千年的巨变。

在军地各级帮助下,“彝海结盟”发生地冕宁彝海村发展成了“结盟新寨”,续写出新时代的“彝海结盟”(胡小平 摄)

党和国家对凉山深情牵挂,在军地各级帮助下,“彝海结盟”发生地冕宁县彝海镇彝海村发展成了“结盟新寨”,续写出新时代的“彝海结盟”。由此深入凉山,更可以发现昔日长征路上,彝家新寨拔地而起,醉人的湖光山色、神秘的彝族风情令人神往,长征号运载火箭从西昌飞向宇宙开始“长征”,安宁河正奔赴下一站“世界级阳光生态河谷”……

西昌邛海,湖光山色醉人(蒲圣 摄)

85

大渡河畔谱新篇

86年前,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壮举,粉碎了蒋介石妄图让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美梦,开辟了北上抗日的伟大征程,也使得大渡河畔,石棉安顺场以“翼王悲剧地,红军胜利场”之美誉蜚声中外。

安顺场正奋力打造以红军长征文化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观光体验和山水阳光休闲旅游目的地(周万龙 摄)

泸定桥以“十三根铁链托起一个共和国”载入中国革命的光辉史册(周万龙 摄)

而今走进新时代,迈步小康路,脱贫攻坚胜利完成,乡村振兴的号角已经吹响。大渡河畔各族人民继承革命传统,发扬红军精神,建设自己的美丽家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红军翻过拖乌山后到达的第一个村庄孟获村,如今“业兴、家富、人和、村美”(周万龙 摄)

随着社会经济全面发展,一个个村庄犹如朵朵民族之花,开放在大渡河畔,绘就了长征路上欣欣向荣的美丽新画卷!

85

夹金山下薪火传

1935年6月13日,中央红军在夹金山下扎角坝召开翻越夹金山动员大会,后来此地被藏族同胞称为“红军誓师坪”。17日清晨,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中央领导随军委纵队,成功翻越夹金山。18日,红军两大主力部队在懋功(今小金县)胜利会师。

位于阿坝州小金县的红军会师地今貌(刘国兴 摄)

昔日红军翻越夹金山,艰难跋涉,如今这里却是交通顺畅,车轮滚滚。夹金山北麓,当地依托世界自然遗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四姑娘山,山地旅游发展非常迅速。

依托四姑娘山,小金县山地旅游发展迅速(陈俊汐 摄)

昔日长征路沿线的人民,依托生态优势和红色资源,把红色文化、绿色产业、乡村振兴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富民之路。

85

格桑花盛放在红军走过的地方

小金县达维镇古朴、安静,著名的会师桥静静地横卧在沃日河上。当年红军从小金达维出发后,在黑水的羊茸、芦花,红原的瓦切、日干乔,若尔盖县的唐克、班佑等地方留下了一路红色印迹。

红原,因红军长征走过这里得名。如今,每年的六七月份这里就成了美丽的花海(用旦 摄)

红原县日干乔湿地上的过草地纪念碑(张雷 摄)

而如今这一路上都可看到一座座崭新的寨子。这些寨子中大部分都是从高半山整体迁移到河谷,就像一朵朵美丽的格桑花盛放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山水间。

美丽的藏寨点缀在当年红军走过的山水间(用旦 摄)

在松潘县川主寺镇,川主寺的元宝山上矗立着红军长征纪念碑。这是对四川在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的高度认可,是四川人民的光荣与骄傲。1990年8月,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落成。

红军长征纪念碑碑园(杨友利 摄)

85

初心地 启新程

1936年6月,在四川甘孜县,“甘孜会师”的胜利,壮大了北上共同抗日力量,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长征胜利后的许多年,红色甘孜的土地上人们不忘初心,开启新征程。

甘孜会师之地,甘孜县拖坝乡孜苏寺前,大片的青稞年年丰收。

甘孜县孜苏寺前的青稞田,是红二、四方面军会师地(刘炳科 摄)

1936年7月2日,红二、六军团和红四方面军在甘孜县城的关帝庙举行了会师大会。历经几十载风吹雨打,昔日的关帝庙早已不见踪迹,旧址上矗立着甘孜县城关第一完全小学,红军精神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

再看甘孜全县,文旅产业助力百姓致富,现代农业激发增收活力。

格萨尔王城为甘孜县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游建中 摄)

在甘孜县孔萨农庄,完善的基础设施加上土司文化,深度诠释了农业、文化、旅游等融合后的魅力(游建中 摄)

曾经,红军播下革命的火种,为一代代人留下了难忘的红色记忆。长征精神也将始终激励着我们不忘初心,敢于作为,续写新的传奇。

(侨务事务处供稿)

END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