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支教手记⑦丨这堂课(让资深语文老师蹙起了眉……)

句子大全 2017-11-22 02:44:13
相关推荐

来到景谷一中已有十多天了,上海市光明初级中学语文教师周纯杰和当地的孩子们一起学起了母语。在课下,孩子们和他交流甚欢,在课堂互动时却显得有点阻滞,这让周老师感到一丝困惑……本期《支教手记》,让我们走进他的一堂语文课,看他如何带领孩子走进“最真实的阅读”。

九月中旬以来,景谷下了好几场秋雨,透透的,绵绵的,一扫前些日子的湿热。静静的夜晚,雨滴落在窗台上的声音更加清晰了。窗外路灯昏黄的光映在窗帘上,我无法入睡。

来景谷一中已经有十多天了,每天与320班的学生们在一起学习着母语,课下我们交流甚欢,可是一到上课时师生间的互动就不流畅了:学生们或羞于发言,或囿于习惯,课堂上启而不发、面面相觑的冷场现象时有发生。那时候我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滋味,有一丝发慌,有一点愧疚,感觉在课堂上要做到引起、维持学生的“学”,我也力不从心……

但我心有不甘:如何让我的教学能够引领学生的阅读,让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于是乎,翻开课本,我继续备起课来。读了几遍《秋天的怀念》一文,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母亲不断安慰“我”看菊花的场景,耳边也不时响起史铁生母亲没有说完的“咱娘俩儿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的话语。在这个秋雨淅沥的暗夜里,这篇文章直击我的心灵深处:史铁生虽然在秋天里失去了爱他至深的、苦了一辈子的母亲,但却因为这份伟大的母爱收获了秋天的怀念,收获了与病魔斗争的勇气,更收获了对生命最珍重的承诺——好好儿活。于是,我合上了课本,心中似乎有了些底。

翌日一早,我进入320班开始课前学情了解。我发现,不少学生对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主旨能较轻松地把握,但对这样一篇文章如何来深入学习就比较迷茫了。有的学生认为掌握了几个词语,理解了文章内容,把握了文章的主旨就算完成任务了。我却觉得,文本学习不能止步于此,得带领学生们沉浸式阅读,去揣摩语言、体味情感。

我请新教师谢瑞边听课边做详细的课堂实录,以便我课后揣摩与反思。上课时,为了引导学生能有效地进入文本中去,我特意提示学生初读时留意文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短语,试着给文章划分层次,没想到课堂气氛一下子沉闷下来。无奈,我只能带着学生找到“双腿瘫痪后”“那天”“又是秋天”等文字信息,且告诉他们,这些词语或短语都揭示了事件发生的时间,可以借助这些文字信息来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我不能忽略引导学生对文章思路的探寻,否则难以建构起对文章整体的美感。

在对文章的语言品味与赏析上,我着重抓住母亲这个形象,设计了一个问题链:

①在我双腿瘫痪后母亲遇到了怎样的境况?

②面对这些境况,母亲有怎样的表现?

③她为什么会有这些表现?

④我们从母亲言行中读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

让学生循着这样一个阅读路径去有效地阅读第1-6段。

仿佛是倏忽之间,这些问题犹如一块块石子抛入水中,泛起了层层涟漪,一圈圈地荡漾开去,但立时就不见了踪影。

学生在阅读第1-6段中,发现了母亲当时面临两个境况:一是身患重病;二是要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我通过追问让学生明白文中用“整宿整宿”这个叠词,突显了母亲肝病严重痛得无法入睡;“翻来覆去”这个动作写出母亲躺在床上极力想要入睡却疼得睡不了;“大口大口吐着鲜血”“艰难地呼吸”说明母亲的生命已到最后时刻。

面对自己的重病,母亲有怎样的表现?母亲竟然一直瞒着我,我直到她去世时才知道。母亲在我面前忍住病痛,那她为何要瞒着我呢?比起她自己的生命,她更放不下的是一双儿女,不愿瘫痪的儿子为她担心而徒增痛苦,为母则刚,这里我们读到了母爱的坚强。而照顾暴怒无常、双腿瘫痪的儿子是母亲要面对的第二个境况,面对暴怒无常、内心绝望的“我”,母亲有怎样的表现,她为何这样表现?我引导学生从“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听着”“眼边红红的”等读出母亲的包容和隐忍。

我乘势追问:母亲表现得十分沉静,动作轻,极其隐蔽,她为何不劝儿子停止发怒呢?因为她明白此时不能劝,越劝越激动,她理解儿子的痛苦需要发泄,她用宽厚的母爱包容着儿子的暴怒。同时又担心着儿子,怕他有什么过激行为伤害到自己,所以偷偷地听着儿子的动静,母亲虽然躲出去,但她的心一刻也没有离开。

在阅读文本中,学生最薄弱的一环就是从母亲的言行中来读出这是一位怎样的母亲。有时我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在阅读中忽略了很多的人物细节描写,如“挡在窗前”,学生根本就没理解母亲唯恐飘零的落叶勾起儿子的悲观情绪。其实,整堂课上我将重心放在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上,把所谓的“深刻理解”讲给学生听,可我忽略了学生的学,越俎代庖,混淆了教师和学生的边界。

课后,我和谢瑞老师充分交换了意见,他说我讲析课文十分深刻,有很多地方是他所想不到的。而我却对自己的课不很自信——我在景谷一中上的第一篇课文用了三个课时,我充分感受到了“知困”一词的滋味。今日之教学不在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在于课堂生成。显然,我是力不从心的。课堂教学一定要激发学生思考,促进其学习行为真正发生,自主走进文本,走向最真实的阅读。学生提不出问题,是因为没有真正进入文本的内里。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深度参与,亲身体验,甚至出错也是可以的,然后产生纠错的欲望,内化生成。

我跟谢瑞老师说,一堂课好不好,不能仅仅看教师对文本的理解是否到位,是否深入,更要看教师能否引导学生自己讲出来,哪怕是不完善的。我们的上课要从“预设—讲解”模式转变为“预设—生成”模式,这样更有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不过,这种转变是个较长的过程,是不容易的,需要考验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敏锐度与驾驭力。我和320班的母语学习才刚开始,道阻且长。

记者 / 王菁

编辑 / 黄骞文

资料 / 周纯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原标题:《支教手记⑦丨这堂课,让资深语文老师蹙起了眉……》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