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京城被攻陷前 崇祯帝在迁都事宜上徘徊不定(说出一句霸气的话)

句子大全 2017-01-07 08:03:49
相关推荐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破北京的时候,其实明朝的国力尚存,如果在南方有合法的继承人,明朝远不至于被灭国。如果在这之前能渡过长江,凭借长江天堑的地理位置,明朝完全可以像南宋一样,再延续下去。不过后来崇祯皇帝的自杀,带着皇室的最后一抹悲壮色彩,大明朝灭亡。迁都的事在朝堂之上早有讨论,只是君臣未能达成一致意见,最后朝中的大臣和明朝皇室人员都留在了北京。北京沦陷,朝中大臣或被杀,或者投降,留在京中的皇室嫡系一脉皆被杀死。李自成是明朝覆灭的最大因素,当时的清军还远在关外。公元1644年,闯王率领的军队势如破竹,大军朝着北京城而来。在这年的二月份,崇祯皇帝召见了朝中三个心腹大臣,共同商量明朝的后路,于是迁都的话题就此提出。

三人当中的李明睿,是第一个提出来迁都的人,他说只有迁都南京才能获得一线生机。这个想法其实与崇祯皇帝的想法是不谋而合的,但是崇祯皇帝,当时并没有立即同意李明睿的意见,而是让身边的人保密,留后再议。很快崇祯皇帝与李明睿商议好了迁都的一切事项,不过迁都对一个国家来说,毕竟是一件大事。想要付诸行动,还是有许多方面的约束的,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打通各个关节。但是当时的明朝,缺的最多的就是钱,国库空虚,各地的战事都需要朝廷发放银两。如果把国库的钱都用在迁都上,那么就意味着北方战场上就没有补给了,这样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可想而知。

李明睿给崇祯皇帝提了一个建议,就是让他从自己私库里拿出一部分钱,先用来迁都。但是崇祯皇帝并没有同意这个办法。战事不等人,崇祯与李明睿因钱财的问题产生分歧,但是迁都一事却迫在眉睫。到了三月份,在崇祯皇帝的示意下,朝堂上开始公然讨论这个话题。大臣们关于迁都分成了两派,一派是主张崇祯迁都南京,以长江为第二道防线。另一部分却坚决反对,反对最厉害的大多是,籍贯在北方地区的官员,因为他们的田产物业都在北方。如果同意迁都,那么北方十有八九不保,自己经营的私产就毁于一旦了。崇祯皇帝并不是一个有坚定想法的人,在这两方人马为了迁都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京城被攻陷前,崇祯帝在迁都事宜上徘徊不定。

崇祯皇帝的沉默并没有持续很久,因为李自成的军队离北京又近了。这个时候主张迁都的南方官员,又提出了一个办法,就是让太子去南京,崇祯留守北京。与迁都的本意是一样的,只是放弃了崇祯皇帝,把他置于危险当中,把太子当成是国家最后希望。这个方法被崇祯皇帝否决了,因为在他心里是希望自己去南京,太子留守北方。但是碍于名声,他不好自己提出来。崇祯皇帝的反对,让这个最合适的方法也搁置了。其实这个时候朝堂的讨论声很多,但是每一个人提出的方法,最后受益最大的都是自己,这也就导致了其他派系的人反对。

大臣争论不休,皇帝没有魄力选择,机会一再失去。当李自成的军队攻进来的时候,所有人都被困在了北京。崇祯皇帝说出一句霸气的话,“国君死社稷,恒理也”,自尽于山上。笔者认为,崇祯皇帝并不适合当一个乱世之君,他的能力勉强可以做一个,太平年代的守成之君。他如果在大事上能果断一点,同意太子去南京,即便是后来北京城沦陷,太子在南京也能成立一个朝廷。江南鱼米之乡,又有天险相阻,吴三桂的大军还在,这些都可以让明朝在南京重新发展起来。崇祯并不是一个昏君,他在努力的挽救这个国家,可是自己没有能力掌控住臣子,而单凭他一个人,是完不成救国大业的。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