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寻找区块链力量第十二期:技术发展孕育未来财富(对话全文)

句子大全 2011-06-16 13:50:24
相关推荐

来源:新浪财经

寻找区块链力量第12期:技术发展孕育未来财富

把脉区块链发展,坐看数字经济云起,由蚂蚁链、罗汉堂、新浪财经联合出品的《寻找区块链力量》系列节目自8月6日起,每周四下午2点在新浪财经独家首播!本期主题为“技术发展孕育未来财富”——什么资产可以跑赢仍然在狂奔的海量M2?数字地球、数字经济、数字平行世界为什么是我们迈向的未来?站在国际的视角,区块链在金融领域有哪些创新的奇思妙想?这位大咖为我们分享他对趋势的洞见和认知,通过合规有效地配置资产,让技术的发展孕育未来的财富。

以下为对话全文:

主持人:各位好,欢迎大家在每周四的下午锁定由蚂蚁链、罗汉堂和新浪财经联合出品的《寻找区块链力量》。我是主持人秦原,《寻找区块链力量》是一档聚焦于区块链的学术思想和行业实践的访谈对话节目,我们希望通过这个节目可以让观众对区块链有更直接清晰的认知,同时我们也会向大家展现区块链应用的场景和未来的发展趋势。

熟悉我们节目的人都知道,我们每一期都会有一个关键字,今天的关键字是“赢”,在数字经济时代对于技术趋势的把握,引领投资的布局,通过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潜力的技术上,财富增值和个人理想的实现,同时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共赢。

今天我们非常有幸请到一位可以称得上人生赢家的嘉宾,它就是梁信军先生。复星集团联合创始人,它对于数字技术的洞察和理解,能使我们所有人都能获益良多,欢迎梁总做客。寻找区块链力量第十二集。

梁信军:我今天的主题,主要是讲区块链孕育未来的财富。今天我讲的主题其实有这么五块,第一块我想讲一下疫情之后的全球的格局,有三个趋势是推动区块链的快速成长。第二个,我想跟大家谈谈区块链带来的数据经济的成长和成熟的要素,以及它成熟的标志是什么。第三个想跟大家聊聊数字地球,数据经济以及现实人类世界的数字平行世界,正在快速形成的这么一个格局。

最后两点我想跟大家谈谈一些国际趋势,一个在国际上正在发生的,去中心化的,金融的Defi的成长情况。这里面其实是有天使和魔鬼的两面的,最后一点也想跟大家谈谈,就是国际上合规的一些加密资产的一些投资的前沿情况。

先谈一下疫情后的全球格局。第一个趋势,大家其实都已经看到了,各国为了救治疫情,都在拼命的放水,已经出现很多国家,都提出了无限量化宽松的这么一个政策,而且还在实行当中。这样就会带来一个长期的对货币和对政府信用的这么一个危机,我觉得是显而易见会积累下来的,除非政府在未来一段时间能够想办法回收货币,调整货币政策。

其实从08、09年救助欧债美债危机以来的货币宽松之后,大家也已经看到了这样长期放水的结果,带动了资本市场资产价格的长期的高速增长。这里面我们就要看看就区块链技术,能不能成为各国的M2的无节制发行的有效的约束手段之一。

当然也隐含一个前提,就是咱们在投资这一块,我们如何能够寻找到跑赢M2的途径,我待会就给大家展示跑赢M2途径一个很好的方法,找到数据资产,这个M2能凶猛到什么程度呢?我给大家先看看美国的情况,这里面有几组数据,小的红字里面。

其实我统计的从1934年到2019年,长达80多年的时间当中,美国的GDP按年同比增长是3.7%。M2在过去80多年,每年的复合增长多少呢?7.4%,所以导致黄金对美元的年均涨幅年均的涨幅大概有4.9%左右。同样如果我们看英国,1932年到2019年,英国的GDP,年均增长大概是2.5%左右,M2高达8%每一年。这里面美国的政府部门做了一个统计,就是说关于美元的购买力问题,从1913年一直到2019年,如果1913年的100美元的购买力,到2019年它只有3.87美元,整整下降了将近25倍左右。如果合到年均,大概是3.4%。

大家其实已经看到,就是为了救助这次疫情,比如说美国的M2,4月份已经达到了同比的18.5%的增长,是1981年以来的新高。今年全年很可能会在20%~40%,20~40%的这么规模,相当于接近二战,当时大概最高到过27%,是有这种可能性的。当然M2的高速增长也不是美国独有的。我刚才提到了英国,同样在中国我们也面临这样的挑战。3月份,中国的M2已经恢复到10%左右的,也是近三年的新高,过去三年一直我们控制在9%多一点,欧元区最近也涨到7.4%了,也是09年以来的新高。

如果我们看中国,过去30多年,M2的增幅其实也是比较惊人的。我们看到2019年的100块,如果换算到1987年,大概相当于1987年的22.7块钱。

其实如果作为投资来说,保留现金确实是非常危险的,如果在M2这么高起的情形下,我们接下来就要谈谈怎么能够找到一个跑赢M2的途径。我在这就给大家展示为什么数据资产是很重要的。其实我找了三个方法,我觉得都有可能,能够跑赢M2的投资途径。

第一个投资途径,要找到一个方法,以拥有的资产的价值总量,跟全球的经济总量去比较,来衡量,也就是说能不能找到一个资产的量呢?它的增长速度要超过全球的经济的增长速度,或者说当经济收缩的时候,找到的资产的经济收缩的值,收缩的比例要低于全球的经济总量的收缩比例。还有一个方法是,投资的资产在全球的经济总量的占比是越来越高的。

我觉得只要能找到这一类东西,都是肯定能跑赢M2的。如果把这个东西仔细思考一下,其实我们暗涵着一个道理,全球经济的核心推动力是什么?核心推动力部分的资产,肯定增速是要比全球的经济高。

我列举了美国过去将近100年的股市里,前五大市值公司的名单变化,其实我也可以列出前十大或者前三十大,也可以列全球的,基本上数据是接近的,美国的数据比较完备,所以我就取用了美国的数据。大家看到在1917年的时候,在那个阶段,其实全球的经济,1917年之前那个阶段,主要是由基础原材料和能源来推动的。能源公司、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公司是全球经济的主要的推动力。

所以我们就可以看到美国的前五大市值公司里面,有两家钢铁公司,一家石油公司,另外一家是电信和食品公司。到五六十年代、四五十年代以后,全球的动力就从基础原材料逐步转为先进制造。

我们看美国的情况,1982年的时候,如果按市值来统计,前五名当中新增了三家先进制造的公司,一家是IBM,还有一家是GE,还有一家是GM,这三家都是到今天为止,在全世界还是鼎鼎有名的。然而到1988年,微软等公司出来之后,全球的经济推动力从先进制造逐步转往IT,我们看到从1998年前五名当中就增加了微软跟英特尔这两家公司,钢铁公司基本上全部都出局了。到2017年,美国前五大市值公司,就变成了清一色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前五名全部都是移动互联网公司。

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未来20年会怎么样,其实我觉得这样一个变化已经暗示了未来的答案。

大家看2017年前五大的移动互联网公司,它们其实都有个特点。第一,它们有一个产品、一个硬件或者一个软件服务,是用户的刚需,有很多用户会去使用它。

第二,平台公司实际上本质上经营的是数据资产,所以我本人是非常相信未来20年、30年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就是数据资产。所以拥有数据资产的这样一种投资行为,将来跑的肯定是比其它的资产那边要快很多的。

当然我觉得物联网的奠基,然后今年5G的普遍的推行,使得物联网能够快速的发展起来,再加上区块链技术的成熟跟应用,也增加了数据资产的来源。过去我们看到数据资产主要都是移动互联网的大平台公司,在使用和拥有,但是今后大家会看到,随着物联网和区块链的应用,有很多传统行业、拥有大量数据的公司,这些公司过去不能叫大数据公司,它是数据大公司。将来我觉得在移动互联网、区块链、5G和物联网的共同帮助下,我想很快它们也会成为一个拥有大数据价值的公司,对于公司的投资价值,我们要重新进行评判的。

当然要跑赢M2,其实还有两个途径,我就简单的略过讲一下。

第一个要找到一些行业或者一些国别的资产,一些大的平台性的资产,它的增速一定要能够跑赢CPI甚至M2。过去我们搞投资喜欢跟CPI比较,通常全球的CPI大概是2%~4%左右,也就是通胀率,其实光跑赢2~4%是不够的。

我刚才已经给大家展示了过去80多年,美国、英国,其实日本我刚才没提,日本在过去八十几年当中的M2将近14%左右。所以你的投资,如果光跑赢 CPI,没有跑赢M2,本质上也是贬值的。所以我觉得要找到一个能够跑赢M2级别的投资,可能年化的增长率就得做到8%~9%以上。这个方面其实如果想找也是不难的。如果我们看过去的40年,如果投资于中国,有很大的概率就能跑赢8%~9%以上这样M2的水平,过去三四十年,我们的 GDP的平均增长都是超过10%的。

从未来来看,在全世界如果想找国别资产,能够超过8%~9%,我觉得可能印度是一个很好的选手。印度在过去的20年当中,名义GDP就是不减CPI的情况下,按卢比来计价是13.6%,按美元计价是9.9%,这两个数字跟中国的数字几乎是持平的。接下来,我觉得20年,印度有很大的概率能够保持,甚至还能够进一步的超越。当然除了印度之外,比如像在中国,我觉得如果投资医疗康养、投资教育,也有很大的概率,我觉得能够达到8%~9%以上行业的平均回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还有第三个方式能够找到跑赢M2的资产,要找到一些有巨大流动性,同时又有足够的规模和交易量的这么一个自身通缩型的产品。大家注意有这么三个概念,第一规模要够大,第二流动性要够大,第三个是通缩的产品。

当然第一个肯定是黄金对吧?黄金它的交易量很大,它的本身规模也很大,同时它一年的产量新增黄金的产量少于2%,是低于CPI的,所以是通缩型的资产。当然,大家就会有疑问,像茅台酒、沉香以及普洱茶是不是?咱们也可以在这个方面去衡量。

比如说以茅台酒或者普洱茶为例,能不能达到几百亿美元存量、可交易的资产规模,如果不达到的话,就没办法做投资。

第二就是交易量,即每一天的清算额,法币跟你的资产的交易,清算额能到多少?如果一天只有几亿人民币或者十几亿人民币,那是远远不够的,作为投资人它就没法进行购买,缺乏流动性,缺乏流动性就要流动性折价。另外一个就是看看是不是通缩。我觉得像茅台、沉香、普洱茶肯定是通缩型的产品,所以光有通缩性是不够的,还要具备资产规模以及流动量,所以在这种情形下,我待会会有一个章节,讲国际上一个前沿的看法,像加密资产是符合这个标准的。

在疫情中,大的趋势就是,由今年的1、2、3月份开始的疫情,很可能会延续到明年的1、2、3月份。由于疫情导致的隔离措施,几乎会延续一年。我觉得在全人类的历史上都是非常罕见的。这么长达一年时间,要在全球范围保持社交距离和居家隔离措施。

当然我觉得对经济,特别对消费类的经济来说,像娱乐类和体育等等的,我觉得是灾难性的,包括会展。然而我觉得对于在线的经济,特别对数字经济,它其实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催化和推动的作用。会大大的加快,数字地球、数字经济的发展速度,使得区块链加上物联网融合发展的速度,现在开始极具想象力了。

过去我们可能还怀疑,问这样的时代什么时候能到?我想由于这次疫情,它就极大的催生了这个时代的快速到来,我们必须要说,在线经济的发展,数字地球的发展,数字经济的发展,会极大的、长期的提升全球的经济效率,经济效率提升,如果我们换一个经济术语来说,它其实会造成通缩效应,通缩效应又会一定程度上对冲,刚才讲的由于疫情,全世界共同来释放的一种大放水,导致的长期恶性通胀的影响。所以这样的经济效率的提升带来的通缩,对冲了大放水带来的恶性通胀的影响,对全球经济长期来说是利好的。

我接下来就想讲一下区块链带来的数据经济的成长和成熟的要素和标志。这里面有三个要素和两个情形,三个要素里面,从技术角度我们来讨论区块链,包括数据经济怎么成熟。数据经济如果是基于区块链的数据经济,从技术上来说,它其实是由三部分三个要素组成的。

第一,它必须要有一个能够承载信息和价值的一个载体,叫Token。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它,就相当于我们发邮件,必须得有个邮件,有个文件,文件能够承载信息,但是Token它不仅仅是承载信息,它还可以承载价值,它还可以承载合约,跟我们普通的邮件是不一样,所以首先得有个Token,类似于我们称之为邮件,Token表现形态,有的时候,像我们现在发的数字人民币,DCEP,这个相当于叫数字法币。还有一类数字法币是民间法的,叫稳定币。第二个要素就是区块链账户,区块链账户就相当于PC互联网时代的邮箱,相当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区,相当于社区账户或者社交媒体的账户,大概这么概念,但是区块链账户、社交媒体账户和邮箱,以及跟过去银行的金融账户比较,它是更加智慧的账户,它向下是兼容的,下面的所有刚才讲的这几个账户的功能它都有,但是它还具备可以签署智能合约的功能,而且可以自带所有的交易记录的功能,这些都是过往这些账户所没有的。所以区块链账户也是个要素,区块链账户要大发展,然后Token的形态要大发展。

第三个要素是什么呢,就是其中的资产,如果只是一个自己跟自己玩的一个系统,我觉得注定是玩不大的。一定要跟现实的经济发展的相结合,结合体现在,注入到区块链、注入到数据经济当中的资产量,普通的资产要经过一定的转换,才能成为在区块链里面可以交易、表达、表现的资产,所以在数据经济当中,资产形态一定是完全虚拟的,基于数据经济的完全虚拟的资产,这是一个类别。

第二个类别,把传统的金融世界的所有的合规资产进行Token化。第三种是什么,是未来的,从来没发生过的,或者说很少发生过的,直接把数据资产Data,数据变成资产化。所以资产量越大,数据经济才能够发展跟成熟起来。我觉得大量的传统的金融资产进入到整个数据经济当中,是数据经济是否爆发的一个标志,也是数据经济将来发展的一个蓝海,会发展出大量的东西出来。

我刚才提到,处于企业或者国家报表之外的资产就是数据资产。如果把数据资产能够标准化、价值化,这个东西的想象力也是非常大,所以我觉得有这么三个要素。除了三个要素,3+2的2是什么呢?第一是监管,区块链的经济包括数据经济,绝不能长期的成为法外之地,一定要接受监管,要把监管的手要延伸进去,使得这些创新能够符合国家和公众的共同的发展利益。所以监管的介入、融入和加强,是整个区块链带来的数据经济,能否成长成熟的一个基本保障跟标志。

另外还有一个就是场景,最后一定要发展出一些,原来移动互联网所做不到的一些场景。这些场景里我们会看到,有一部分移动互联网的平台,将来就会转型成区块链时代中,我们称为的联盟链,或者说一些移动互联网平台,一些传统的大型企业或者国家平台,会转成高信用的私链。另外也会诞生很多新型的,完全基于分布式的存储计算和价值转移的公链。

所以未来我觉得要有更多的新型的公链,移动互联网转型的联盟链,包括有些大型的平台型公司转型的高信用私链等等,有多种主体共同参与的多场景的发展,才能够推动数据经济成长和成熟。所以我们看待未来的企业的投资价值,我们也要重新看在数据经济时代,它还能不能活下来?它会不会活得很滋润,是不是有很大的发展?

这里面我给大家举一些小的例子,目前其实我们已经看到公链、联盟链、高信用私链都已经模有样,而且监管现在也在逐步的融入。公链里面最有名的,我觉得是比特币,比特币它主要从事的是价值的支付和转移,这是最大的公链。

目前在区块链这个行业里面,大家公认的第二大的公链,应该就是ETH,即以太坊,以太坊在比特币的网络的基础上,它发展出了智能合约,在智能合约的基础上又发展出了去中心化的金融应用。

联盟链里面有很多知名的公司,比如说像Facebook做的Libra,当然这个现在还没完全上链,它是要得到各国的监管部门的批准,也就是我刚才讲的,监管是正在融入中的。Libra的目标是做成一个无国界的稳定币,在全世界范围都可以零手续费的进行支付,而且是可以跨货币的支付。

JPMorgan在发展一个叫Quorum的项目,主要用于B To B,用于银行间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清算和结算的。还有例如我国的阿里集团做的蚂蚁链,蚂蚁链也是高性能的联盟链。

接下来我想讲一下数字地球的问题。最近万向金融的董事长兼创始人肖风,他有一个很有名的提法,我认为是非常好。他说在物理上大家都有说平行宇宙的猜测,但如果仔细观察我们的身边,其实我们已经看到了平行世界的来临,平行地球的来临,我们身边有个物理地球,大家看到的所有的客观的能量物质,我们的经济活动、人、包括你的社交关系,这些都是叫物理地球。

在物理地球之上,我们有一个平行的数字地球,数字地球是什么概念?比如说每个人或者绝大部分人,在数字地球上都有自己的对应身份。随着物联网的兴起,将来地球上的每一件物体或者绝大部分物体,在数字地球上也有对应的身份。在数字地球里面,在物理地球上面很多商务活动、社交活动、政务活动在数字地球上也有对应。比如说我们现在考察一个人的信用,如果用传统银行的方法,只是考察他的账户的一个平衡值,他下有多少台车、多少房地产,这样的考察方式,被现实的金融服务已经证明是落伍的,还要考察他的数字,地球当中的个人身份,比如说他有哪些好友,他的平常的行走的足迹是什么样的。

他平常的居住,包括他的吃饭,他的社交都在什么环境当中。这些东西在数字地球上都是有数字足迹的,很容易查。所以如果结合数字足迹,就是我们说的大数据,你得到关于他的个人的信用会更加准确。同样企业行为是一样,查企业的报表,现金流的表,如果再结合它的客户的大数据,以及客户的供应链的大数据,对企业的未来会得出更精准的认知,所以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在物理地球之外,一个数字地球正在快速的形成,数字地球上的数字经济也在快速的形成。所以从这个角度,我觉得讲人类的一个平行世界是很恰当。

过去我们讲一个企业或者我们讲个人或者讲一个国家,我们描绘它的资产时,通常说它有多少物理资产,比如它有土地,它有各种自然资源的产权,它有矿权,有房地产,有动产,比如像汽车等等。

除此之外,它还有一块金融资产,它有资金,有股票,有债券,还有什么权证。今后我们还要加一块,这个人、这个公司或这个国家它还拥有数据资产,数据资产本身是有现金流回报的,除了数据资产自身能够创造的收益之外,数据资产其实除了资产回报之外,还可以切分出一块投票收益,因为数据资产和传统资产有一个很大的差别,我们刚才讲共治共享,它不仅是可以享受收益,它用数据资产的权证,我们叫Token,还是可以享受很多投票权的,也就是社区治理的权利,这些投票权是可以委托出去的,委托出去是要收取收益的。这个就是我们现在称之为的一个模式叫Staking。

Staking就是通过质押你的数据资产,来把获得的一些投票权转让掉。转让结束后资产还在,资产本身收益也是归你的,但是这个投票权产生的收益是可以分享的。所以我觉得资产形态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当然要推动数据经济的发展,从全球角度看有几个要素,要推动发展,这几个要素要齐头并进,都要有成长有发展才可以。

第一个是要推动支付的Token化。支付的Token化,其实我们从全球内的范围看,中国政府走的是最快的,因为我们是第一个推出数字法币的大国,这个数字法币还在实习跟实验的过程中,目前我们所说的是替代这个M0就流动的现金,M0这个事儿如果成功了,将来它的想象力就非常大。

我觉得从全球范围看,大家都有个共识,就是如果要推动数据经济,要全面地争取实现商业和个人的数字支付,同时要推动更多的数字法币的流通。另外还要鼓励发展更多基于公链自身应用场景,所需要的一些稳定币,稳定币可以是国家发行的,也可以是企业发行。当然企业发行,必须要按照监管的规则来,比如说像香港。在中国大陆,我们人民币是央行印刷的,但香港的港币并不是央行印刷的,是香港的汇丰以及香港的中国银行印刷的。要印刷这些港币,就必须向香港的金融监管当局质押美元,有质押美元的情形下,就获得了发行港币的权利。

今后如果有很多非国家或者叫企业发行稳定币,是需要质押对应的法币来发行稳定币的,所以也不是一个洪水猛兽,大家觉得这个事情就搞乱了。其实港币的发行,就是私人企业发的并不是国家发的,最后要实现更多的国家的主权的数字法币跟社区的一些数字的Token之间要进行无缝的兑换,这样才能够实现全球数据经济的支付流通。

这里面有几个要素,物联网加区块链的时代,Token化的法币或者高度可信的稳定币,是数据金融发展的核心基础。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大家衡量交易价值的坐标系在哪里呢?第二就是要实现更多的国家的数字主权币和社区的数字币之间的无缝兑换,从而实现全球的支付的发展,包括像美国这样的国家,它也提出了很多逆全球化的方案,但在逆全球化方案的情况下,比如说像Swift,利用了控制Swift的情况下,它能够删除或者限制一些国家、一些公司使用美元欧元,Swift是美元,但是它倒过来,Swift可以影响到欧元,就不让用欧元跟美元了。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解决支付问题。如果有更多的支付能够做到Token化,就可以绕开Swift来解决这个问题。

其实目前已经有很多除了Swift之外的一个全球的支付体系,不仅它们支付的很顺畅,支付的成本也更加便宜。

我给大家举几个例子,Swift是1973年开始发展,Swift现在每天的交易量,就是跨境转移的量,大概在1000多亿美元。平均一笔的交易,最少起码得收6美元。如果现在有很多收钱端和付钱端的银行,它还要收交易费,一般来说要交1%甚至1%以上的转账费用,转移的时间很长,比如说从中国汇笔钱到美国或者阿根廷,至少恐怕得几个小时、十几个小时,甚至要几天。我自己本人汇过钱,从我香港的账户汇到印度的账户,就要花大概2~3天的时间才能到,时间是很长的,并且在这个时间中完全不知道钱在哪里。

以我汇款的经验,交易费用大概在1%左右,是需要付的。前面有段时间,在2012年开始发展的一个叫瑞波系统,Ripple系统,瑞波系统目前已经有350多家大的、比较知名的银行加入,它可以大大的降低交易的手续费,基本上汇笔钱手续费大概是4美分,汇款的时间几秒钟就能到。

瑞波系统目前每天的跨境汇款量已经到15亿美元,相对刚才讲的1000亿美元的Swift是很小的,但起码它也做了一个补充,已经是一个非常好的补充了,并且成长性很快。真正成长比较快的一个产品叫USDT,USDT是美国的一个公司创办的,用于对美元的Token,数字美元。这个公司的跨境支付方面,每一天大概有23亿美元左右,所以成长非常快,成本跟瑞波差不多,每笔汇款手续费大概就几美分。花费时间在几秒钟到大概几十分钟这么一个速度,关键是可用场景远远比瑞波要高。

最近一段时间发展更快的是一个叫USDC的产品,它是由一个叫Circle的公司发行的,它的发行比USDT可信度更高,因为它完全是分布式质押的,非常透明,我发多少USDC就有多少的真正的美元质押,而且美元质押是任何人都看得见的,USDT有时还拒绝审计,所以它有没有质押美元,大家不知道,它说它质押的,但是不是足额质押的,不清楚。USDC于2018年开始发展的,现在的交易总量,日均交易已经可以到4亿美元左右的级别,所以成长性也是非常好的,同瑞波来比较,已经是超过瑞波的规模了。

总的来说,瑞波的发展也带动了它自身的发展。瑞波币现在市值已经到115亿美元,像USDT,现在总量大概有168亿美元, USDC大概在29亿美元。我为什么要讲这个数字?大家想想就是说,只有区区这么几十亿到150亿美元左右的这么一种稳定币,已经构成了对Swift这样几万亿美金的交易系统的直接挑战。所以区块链技术的进步,是能够让人类在数据经济上,达到绕开美元或者欧元转账系统垄断的效果。

这里面我举几个典型的进展,第一个是支付系统,我们看到就数字币的确是越来越多的被海外、被国际采用了,比较有名的就是PayPal,PayPal在2020年的10月份,也就是上个月已经开始,允许它的用户用法币账户的PayPal来购买和交易加密货币了。2021年,也就是明年年初,它的用户应该可以直接使用加密币用于支付,在与PayPal有合作关系的2600万的商户网络里面可以购物了,比如说可以用数字美元来购物了。

推特的CEO自己投资的公司叫Square,也是美国很大的移动支付公司,包括最近有一个很出名的零手续费,著名的叫罗宾汉,就是股票的交易公司,做二级市场交易的交易经纪公司,罗宾汉,这两家公司都已经允许客户购买和使用加密币进行业务操作。中国央行的DCEP,大家都已经看到,在今年的10月8日在深圳已经进行C端支付的场景测试了,法国的央行最近也在推数字欧元的实验,数字新加坡币,现在在新加坡的实验,主要是JPMorgan,还有DBS等等参加的,还有淡马锡参加的,已经进行到5.0版本的试验了,我相信很快也应该能推出的。

第二个,我觉得进步有赖于资产的Token化,资产的Token化,刚才其实我也提了,我们讲三个要素,有价值的载体即Token,价值的主体即区块链的账户,然后载体和主体有了,交易什么东西呢?需要有资产,资产的Token化是数据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向。我认为从全球范围看,就是传统的银行、投资银行、资产管理交易所,都必须要顺应潮流进行进化,不进化,自身的挑战会越来越大。银行的业务要进行数字化的升级,越来越多的银行业务要逐步去使用数字稳定币,越来越多的金融资产,比如说像证券、股票、债券等等,要把它Token化。

最近一段时间大家都看到有很多的银行,大家都在做Fintech,Fintech我的理解是金融加上AI,光金融加上AI,我觉得还不足以应对未来区块链金融时代的到来。所以我觉得现在有些新的应用,比如说刚才提到的,基于可信的、受监管的、证券资产的Token化,我们叫STO对吧?

STO我觉得越来越多的公司已经在介入,我看最新的一个案例,中国建设银行在马来西亚的一个分行和一个交易所,为一个企业联合推出了一款数字债券,我觉得很好,这就是典型的STO。除此之外,最近还有一个新技术叫Uniswap,以及 Compond。Uniswap和Compond,我待会有专题的介绍,都是一种非常新型的,基于区块链的一种技术。这种技术的应用会改变很多,对金融会改变很多。

我举几个例子,传统金融资产Token化的例子,一个例子就是JPMorgan,在2018年的10月份,它利用自己的区块链平台,刚才讲的叫Quorum,它做了一次精调的Token化的实验,效果是非常好的。再比如说,新加坡的DBS刚刚宣布成立了一个DBS的数字化交易所,目标是在上面能够交易所有的Token化的资产,再比如说像新加坡的HSBC,就是汇丰银行,新加坡汇丰银行跟新加坡的证券交易所SGX,它们联合在今年的11月份为新加坡的Olam公司,就是淡马锡下属的一个企业,联合发行了一笔债,债一共有4亿新币,其中1亿新币完全是Token债,作为新交所来说,作为发行的审批方和交易的平台方,有一个新的政策,允许企业到这里来发债,可以选择100%的传统债,也可以选择100%的Token债,也可以一个Mix混合的债,部分是像这次Olam,大概四分之三是传统的Paper债,即纸面的债,还有四分之一就是Token化的债。

大家好奇在Token债和纸面债之间,究竟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差异呢?第一个差异对于发行方来说,纸面的债,从发行方拿到钱,以新加坡新交所的数据来说,大概需要三天到一周。如果用Token债,发行从两小时到一天,资金就能到账,所以对发行方来说是有显著的好处的。第二个好处,如果Token债是发行在公链上的,那就意味着全世界只要能够交易加密资产的所有场所,不管是钱包还是交易所,还是其它东西,都能够买到你这个产品。所以面对的投资人,包括流动性就会更好。

当然还有面值,我们一般讲,比如债券面值100块,如果用传统的Paper债即纸面债,要买一手债券,不能只买100块,可能得买买几万块,作为一手,否则交易商赚不回来成本。

这次中国建行马来西亚分行发的Token债,它的票面就是100美元,就换句话说,最小的份额100美元就可以交易了。但从技术上来说,它可以变成100美元的万分之一、亿分之一甚至十亿分之一都是可以的,所以它的交易份额会越来越小,交易份额很小的情况下,还能够保证持有债券的安全,这就是Token的好处。

第四个例子就是纳斯达克做了一个小实验,推出了LINQ这么一个数字交易平台,就是数字纳斯达克,它也像模像样的尝试发了一个股票,为一个叫Chain的区块链创业公司发了个股票,当然这个我觉得是完全象征意义的,因为最后的结局是Visa和花旗把它买下来了,就如此而已,也没什么交易量,但是是一个很好的实验。

我觉得我们讲资产的Token化,一定不能漏掉比特币的明星基金,叫Greyscale,我们中文翻译叫灰度投资基金,这个公司是迄今为止全世界最大的比特币投资基金,这家公司目前总量有72亿美元,其中投在比特币方面有60亿美元,60亿美元的出资人,绝大部分都是非常有名的合格的机构投资人,包含像家族办公室、退休基金账户、大学基金等等,都是非常正规的公司。

而且大概有43%来自于美国,57%是来自于美国之外,是一个全球性的投资人。这个基金的成长非常快,待会我给大家展示一下,五个月左右的规模就翻了一番。但是有一个好玩的现象, GBTC,通过很多券商,比如香港的券商的账户,如果有在香港证券公司开户,利用这些证券公司是直接可以买GBTC的份额的。

GBTC如果钱拿到之后,它主要还是去买的BTC的。大家看到一个好玩的地方就是说,GBTC本身的价格,大概相当于它内涵的BTC的资产价格的1.2倍左右。当然这个是波动,总而言之它比内涵的资产的价值要高。大家都很好奇说,既然BTC也很容易买,为什么不直接去买低价的BTC而是要选择买高价格的GBTC的份额。

我自己推测的有这么几点,第一点,虽然区块链提供了很多机构、个人可以直接购买BTC的一种可能,但是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现在区块链的技术是可信的,然而区块链的资产托管是不可信的。如果自己有一个区块链的钱包,拥有一些加密币的资产,但是如果这个钱包的密码丢掉,就完全找不回来了,就没法把它拿回来,所以这个是很多机构投资者感觉很可怕的。它还是需要有一个可靠的资金不会丢的一个方向。所以买成GBTC的这个份额,资金是不会丢的,就是解决安全性。

第二个是合规性,作为一个传统的机构,如果想去买这些东西,是不是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比如在中国,进行比特币的交易是不合法的,但是持有是可以的。如果有些大的机构想合规合法的去做这门生意,它需要有一个合规的通道,GBTC基金就提供了一个合规通道。

第三个是关于税收的问题,我待会给大家展示,BTC今年的价格增长的非常快,如果有过低买的记录,又有高卖的记录,当中有收益,你要交税的。税收呢,现在当税务当局也很难核查,就造成一个灰度的空间。现在如果要投资GBTC,因为它是公开市场,它有一个法定的税收优惠,所以使得很多投资人打消了这方面的顾虑。

刚才讲的推动数据经济发展,第三点就是要推动数据的资产化,数据资产化我觉得是划时代的。为什么,对于很多国家来说,很多机构,比如说公司来说,包括个人。我以公司为例,对很多公司而言,这个数据不仅仅不是资产,甚至还是它的负债,是它的消耗。我举一个简单例子,比如我们想象一下,一家银行或者一家公用事业机构,一个卖水卖电脑公司,卖煤器的公司,比如说以银行为例,通过银行可以看到它有资产,还有房地产,它有办公用品,流动性的资产,另外还有一些资金,它还有一些金融资产,这是它的资产,唯独我们看不到它数据在哪里,数据没有。

但是一个银行积累了几百年、几十年的数据其实是有价值的,在区块链的环境下是能够变现的,然而在它的报表上什么都看不到,如果一定要看到,可以看到一些端倪,在它的整个报表的成本这一栏里,一定有为了保证数据的安全,以及数据的隐私保护,甚至数据需要有备份,有数据安全跟备份的支出,支出的地方你才知道,这个家伙原来还有数据,由于数据导致公司的资产还减少了,现金流还降低了。数据本来应该是这个公司的资产,是可以资息的,可以带来现金流的,现在反而变成它的负担,一个负债,变成它的一个支出了,这是很不合理。

在区块链的技术帮助下,我们可以在充分隐私保护的前提下,保护到能够符合各国的隐私保护法规的标准的前提下,对拥有数据的人进行确权。以我为例,如果我本人在汇丰开有账户,它首先会为我个人建立一个对我数据的产权拥有的一个开关,它会告诉我杨先生,这个数据资产是你的,谁都不能用,除非你允许。所以下次如果汇丰它自己想使用我的数据,或者说有第三方想利用汇丰的数据的时候,需要采样我的数据的时候,就要得到我的批准。

第二个,如果我同意你使用我的数据,你得给我点好处。比如说你跟我分成,跟我分利润,说不定我就有兴趣了。我原来一年,比如说我在汇丰的账户,我的利息收入,或者我的资产的资息收入,比如说有10万块钱,现在每年还可以再分给我2万、万的数据的钱,这个事对我来说就有意思了。同样这个道理,有朝一日,如果说社交媒体公司,被迫遵循隐私保护法的时候,需要把隐私权、隐私的产权、隐私资产的收益权归还给的拥有者的时候,也就是账户持有人的时候,也会面临一样的问题的。这些账户持有人可以关掉,不让用。

如果要用得付费,其实像苹果有个功能,我不知道华为有没有,华为可能也有,但是我用了几年苹果,苹果最新的IOS系统,它提供了这个东西的,任何的APP,如果想使用我的位置、我的录音、我的照片、我的通讯录或者我的其它信息,苹果每次都会提醒说这个APP要用了,同不同意它使用,这就是一个典型意义的开关。

当然这个开关还不同于区块链的开关,区块链的开关更加智能,更加有利。苹果是一次性的,点了个是,下次就没权利了,所以还有点不一样。

我觉得当表外的数据资产将来可以确权之后,我们考察公司的模式就不同了,我现在就是这么看的,我自己的投资方向,我就看未来的20年,哪些公司是真正拥有数据资产,而且数据资产会越来越多的,并且它有一个数据资产变现方式的,这样的行业、这样的公司就是我投资的方向。我相信将来大家看公司的时候也会跟我一样,也会有变化,过去可能看资产比较多,比如我们传统的投资者,最喜欢的或者最不喜欢的是高PB的公司,一个公司净资产只有一块钱,要卖给你10块,看了就心惊肉跳,万一公司倒闭了,你只能拿回一块钱,这是1.0级别的投资人。

2.0级别的投资人是什么?看现金流的。这个公司虽然PB是10,就相当于1块钱净资产卖给10块钱了,然而这公司的净现金流非常好,一年的净现金流有4块或者5块,并且增长还有100%或者80%,所以看净现金流看增长的,就是2.0级别的投资人。

这些人一般是看什么? PS,即价格跟销售额、价格跟现金流以及价格跟成长的比例,这部分人都是比较乐观的、积极的、看成长的人。刚才讲看PB的人,1.0的人是看稳定性,看安全性的人。我想将来,逐步就会有第三类人了。它更多的会关心这个公司究竟有没有积累数据,数据有没有变现的方式,数据是不是越来越多,它积累数据的成本是很高还是比较低的?所以我们看到,如果这三个答案都是很好的,它是有数据的,它获取数据的成本是很低的,它数据是有变现方式的。如果这三个答案都是肯定的,那么这个公司将来会越来越有价值。

最近我们看到像国内的传统银行,比如说像上海的浦发,它最近跟矩阵元已经成立了数据银行。对数据的合规的、符合隐私保护法的利用,以及怎么能够把数据的收益权归还给拥有者,同时银行也合理的分享收益这方面,它们在做尝试,我认为是非常有价值的。在海外,全球范围尝试的比较好的就是美国的JPMorgan,JPMorgan在这一块已经走在传统银行的前面。

还有一个好玩的数据资产化的方式,我们叫非同质化的Token,就是NFT。刚才讲的很多Token,比如说刚才讲的USTC还有包括 BTC等等,这些都是同质化的Token。

最近一个新的概念叫非同质化的Token。我们对有一些非常独特的产品,无论是艺术品,还有一些收藏品,还是一些非常特别的东西,你拿的跟我持有的是不一样的东西,对这些东西进行了一些数字标记,打个比喻,就是收藏,比如说我们看到一幅画,我现在告诉你这是幅古画,比如我说是清代的,对你作为一个投资人来说,你就很难去鉴定,你要去看它的纸张、油墨、它的技法是不是清代,所以对你来说很头疼。

但是如果我们看到一些传承有序的藏品。你的担心程度会降低很多,比如说,我们在民国初年有一本收藏的册子,这里面就提到有这幅画,而且这幅画的上一个买家,上一个卖家是谁?是清朝的某个王公大臣,它是有记录的。或者说有些画上面它有很多乱七八糟的收藏章,这个章是真的。从乾隆开始它有第一枚章,然后第二枚章是谁,第三枚是谁。就是整个收藏是传承有序的,会让对这件藏品的真实性和价值有更好的这个认识。现在就是用区块链的不可篡改的、不可复制的,而且是全网可查的这样一种特性,我们对每一个独特的产品,给它同时发一个孪生的,也可以理解我刚才讲的就是数字世界的影像,物理影像它是一幅画,或者是一个瓷器,但是在数字世界里面,我们给它发一个完全一一对应不可分离的数字身份证,这个数字身份证是它在数字世界存活生活的一种映射。

这个我们就称之为NFT,这个NFT是可以进行拆分交易的。拆分的情况下,你也知道它是有真正的、实体的、物品的依托,并且实体物品是可靠安全的。所以这个也是数据资产化的一个方面。

为此我们对数据资产进行认真了的思考,我觉得数据的价值它分两部分,第一是直接产生的,第二是间接产生的。直接产生中,第一,数据本身必须在共享和交易的过程中才能产生价值,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我待会还会再借用一下专家的一些定义,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第二个,数据本身是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进行赋能的,为传统业务进行赋能的。比如说通过这个数据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的评价客户的信用了,我们就可以为金融进行赋能。

间接产生的价值,通过数据我们可以优化配置。有数据产生之后,我们可以使得劳动力,包括资本的投入技术,还有基于不同地方的自然资源,通过数据进行一些错配跟混配,我觉得是很容易就做到。就像类似过去我们说的,IT的外包在美国的一个服务企业,你的IT的工作,不管是接电话的工作,还是网上的响应支援的工作,其实是印度人在做的,这个道理是一样的,就通过移动互联网就实现了这种错配。通过区块链,可以更好的进行资源优化。再一个它会重构商业模式,重构商业模式就是我刚才提到的,当你认识到数据资产是未来的核心的时候,你的所有的商业模式,恐怕要依据数据资产的流动跟流向来重新配置你的资源,所以商业模式就会有改变。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下专家的定义,数据的价值是需要在多方之间的协同来实现的,协同创造价值,而不是单纯的数据有一个评级、评价或者估值来产生价值。我想大家应该很容易理解,我举个例子,比如我个人来说,我有我的出行数据,比如说我每天到哪里去晃荡,我去哪里旅游,这是个数据值不值钱?好,值钱,但也不是太值钱。它要跟什么数据结合在一起才有价值。

比如说,它要跟我的社交朋友圈的情景结合在一起,它发现我日常跟什么人通话最多,跟什么人信息交流最多,我在什么样的朋友圈里面生活的?这两组数据如果叠加在一起,会变得更有价值。大家能够体会这个东西,如果再叠加其它的交易方面的数据,每一个数据不是1+1的问题,可能是2*2*2的价值。如果单纯的一个出行数据就没价值,但把这几个数据都叠加在一起,都收集起来,把它交叉比对的时候,就变得很有价值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方面,对一个信息主体来说,收集它的不同数据就有价值。

还有倒过来讲就是,数据的价值需要有多方的协同才能实现。协同本身能创造价值,所以这也决定了,数据这样一个生产要素,要把数据真正用起来,新一代的基础设施就必须有一定公有属性的,要大家共同来使用的,要大家共同认可一些规则的。只有这样,才能够把整个数据经济真正的发展起来。

所以数据的基础设施,第一个是需要有覆盖多种类型的数据来源,而且是多结构的数据,还有多重的权益主体,即数据不同的拥有者,以及多种计算配置综合在一起的一种东西,它才会有价值。所以作为数据的基础设施,我们待会会讲攻略就变得会非常重要。

当然数据经济的发展还有赖于数据经济的生态和社区的高速成长。刚才我已经提到了数据的生态里,有像公链,这是新发展出来的,也会有联盟链,就是从移动互联网转型过来。

第三种是高信用的私链,即通过一些平台型的公司,甚至国家来建立的等等。这些东西,将来它加在一起,它们会共同推动的数据经济高速发展。

特别是公链跟联盟链,我相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将来会是数据经济的主要的载体。最后一部分,我简单给大家讲一下,就是国际上的一些趋势,国际上一些合规的加密资产的投资,这边的有张PPT我放大一些,这个是从年初到现在为止的收益情况。大家可以看,大概投沪深300,大概收益情况是15.6%。如果投FAAMNG,就是美国最大5个互联网公司,大概是44%左右。如果是比特币,今年到现在为止大概有90%左右的收益率,当然今年是很特别。刚才讲的都是在国际上的一种潮流,在受监管的前提下,合规的加密资产的一些投资。在中国,我们现在做这些资产还是不合规的,但是我觉得作为学术探讨,大家先了解一下,我也尝试回答一些网络上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我想讲一下,比特币不是货币,它更多的是一个资产,为什么说它不是货币呢?比特币自身的软件结构,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大概平均每笔交易是225个字节,它最多的一个区块就是一兆,在这种情形下,平均每10分钟可以打包大概4400笔的交易,每秒钟只能打包7.3笔交易,就可以理解成每秒钟最多只能交易7.3笔。如果考虑到实际的交易大小比理想的交易大小要大,所以每秒钟最多交易大概3.6笔。

大家想,如果要当货币用,要用于支付,刷了卡要十几分钟才能告诉你刷没刷成功,怎么玩?所以我觉得做货币是不现实的,应该把它看作一个资产。所以这是第一个我想表达的,就有很多人担心说比特币它是不是替代法币,我觉得完全无法替代。作为资产来说,大家可以看到截止到去年的10月份,大概有191亿美元的这个数字基金在管理。当然我刚才讲了,光今年灰度比特币,到今年10月份,我现在跟去年10月份比,光灰度比特币基金自己一家基金今年就有80多亿了,所以这个成长是非常快的,现在全球大概有879个数字资产的基金在运行。

第二个,这张图是很重要,我刚才讲的不是货币,它是资产,它是高流动性的资产。这里我稍微给大家比较一下,红的线是它的市值,绿的柱子是它每天的交易量。

大家看比特币,我做这张表的时候,是今年的4月份,在今年4月份的时候,比特币的市值是1589亿,我们拿比特币来对应一下港交所,港交所当时的市值也是同一个时间,45179亿。所以在那一个时刻,比特币的市值大概只相当于港交所的3.5%,比特币相当于一个资产,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股票,那个时候港交所有1806支股票,所以市值只有港交所的3.5%,但是它的交易量,就是蓝的柱子,相当于港交所的三倍。港交所1800多个股票,全部的交易量,只有比特币一支股票的1/3。

同样我们跟上交所比较一下,那时候上交所的市值为49230亿美元,上交所当时有1161只股票,有49,000多亿的市值,比特币当时的市值相当于上交所的1161支股票的3%左右,但是它的交易量的是上交所的多少呢?实际上它说的1.2倍,所以它一支股票的交易量顶你全部1160多只股票的1.2倍。如果我们跟深交所比较一下,深交所那一段时间的市值是34939亿,所以比特币的市值相当于深交所的4.5%,交易量相当于多少?那时候深交所有1883支股票,它的交易量相当于深交所的1883只股票的0.6倍左右。

所以我想我把这个事实表达一下,说明什么?说明它的交易量真的是很大。如果跟它自身比较,我再给大家说一下今天的情况。今天,比特币总市值有2899亿美元,从此刻往前算24小时交易量是多少呢?570亿美元。其实在全世界范围是很难找到一个,一天24小时的交易量,有500多亿美元的一个产品的,所以它的流动性是非常高的。同样我们看第二根柱子ETH,ETH今天的市值是519亿美元,此前的24小时的交易量是315亿美元,非常庞大。

所以这两组数字应该很直观的给了大家一个认识,即它是高流动性的资产。我们再看一下,我觉得它还有一个问题是高波幅,我统计了一下,它们是一年当中的价格的日波幅,日均波幅和三年的日均波幅,这是非常惊悚的。像比特币在过去一年的日均波幅,日均的价格波动达到3.8%,ETH达到5.27%,所以这不是普通人能玩的游戏,我认为要非常小心,因为它的波动实在太大,很快就把你的资产吞噬干净的。如果看三年,比特币的日均波幅大概是3.9%,ETH日均波幅是6.5%,大家想想看,股票有涨停板跟和跌停板,10%,股票的波幅远远少于这个数字。

我给大家看看这个例子,比如以一年期的为例,如果恒生指数,就香港的平均的股票的波幅,大概日均波幅0.2%,上证也是0.2%,深成指大概0.3%。如果按单一股票,像苹果,苹果大概是1.04%左右,阿里巴巴是0.7%,日均波幅,大概是这么个情况。所以我觉得这个游戏不是普通人能玩的,要特别的小心。

还有一个信息,关于比特币的挖矿成本的问题,很多人不理解。我简单的说一下,比如说像港币,港币的流通,不管是交易交割,它都需要一个央行来处理的,央行得有灾备中心,要对每笔交易进行确认和流通保障。所以港币本身,说港币可能不妥当。我用股票来衡量,比如说港交所的股票,要对港交所的股票进行交易交割,每个工作日要进行交易交割,需要一个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还得有灾备中心。中央处理器不仅有庞大的计算能力,且是要折旧的,而且还需要有很大的安防,保证不被黑客入侵,不被物理损坏,同时还得有非常充足的电力,一般要两套电源的保障,同时还得有非常强大的计算的能力。

换句话说这玩意是有成本,而且365天它得活着,得有成本,所以要维持1800多只股票的交易,每天会发生折旧、电力、安防、人工的成本,比特币并没有这么一个中央处理器在处理,它完全是分散的,靠志愿者的计算机来处理的。志愿者计算机提供了算力、提供了清算和结算服务之后,得到的奖励就是系统自动产生的比特币的激励。所以因此我们应该说,为了维持比特币网络的运转,是需要有清算和结算服务的,志愿者的体系支持的,志愿者体系支持是用比特币来奖励的。志愿者的服务是有成本的,所以倒过来我们就可以算出来了。

奖励的比特币跟它的成本进行比较,我们就能知道每个新产生的比特币成本大概是多少。以现在来说,大概每个成本在8000~9000美元之间,就是所谓的挖矿成本,所谓的挖矿就是贡献了计算机,自己出电力,参与了比特币的清算和结算的服务,由于参与了之后的系统会奖励给你一些比特币,奖励的比特币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挖矿挖出来的,但并不是大家理解的真实的去挖矿一样,其实它是参与了整个清结算的服务,得到的一些系统奖励。

以这个系统奖励来说,我们可以把它理解成比特币的重置成本,一个比特币的重置成本现在大概在8200~9000美元左右,当前如果价格是15000,假设我们可以理解重置成本看成B,即Book Value,我们可以理解成它的PB现在大概已经有1.7~1.8倍,其实是挺高的。我觉得还是要理性,它是一个投资品,并且即便是的投资品是一个非常危险的、高波幅的投资品,要投也是要很小心,要用很小的比例的资产去投。

我再看看用户增长情况,现在加在一起有4900万个钱包持有比特币,也可以理解成用户有4900万个,以太坊有9800万个用户。其实一个拥有4900多万个用户的比特币,它的整个比特币的市值已经做到2800多亿了,以太坊9800万个用户,它有将近500多亿的市值。

如果类似于Libra这样的计划,就是Facebook的Libra如果成功,Facebook它能够把传统的社交媒体的27亿个Facebook用户当中的一部分,比如说10亿或者8亿用户,如果导入到拥有区块链的钱包,大家可以想象是什么概念。区块链钱包是通用的,也就是什么概念呢,如果是Libra的区块链钱包,稍微做点技术的调整,它就完全可以收、发、买、卖比特币和以太坊的,所以是非常容易的,是通用的,不是说专用的一个什么东西,所以用户量的增长毫无疑问会带来整个网络的蓬勃的发展。

我觉得有一点可能大家也是需要知道的,这样一些数字货币,发行是比较有节制的。以比特币为例,每4年左右产出是减半的。如果换算成咱们现在通用的通胀率,或者换成了我们现在说的M2,比特币的M2现在大概在2%左右,以太坊现在大概在4%左右,也就是今年比去年会多发4%。但以太坊随着新的协议的调整,很快会降到1%。

我们说M2要跟CPI比较,CPI的标准比如说2%~4%,我们可以理解比特币是通缩的,以太坊也是接近通缩的。我理解其实像2019年是整个区块链的元年,因为那个时候5G开始应用、物联网开始成熟、监管开始介入、稳定币开始大规模的出现,这是个元年。今年2020年它相当于是一个两岁的孩子,大家看数据也能看得到,它是大有未来的。

主持人:感谢梁总令人激动而详实的洞察分享,让我们对未来区块链和其它数字技术能带来的财富效应充满了憧憬。区块链技术与社会和商业的结合有一个加速发展的过程,技术带来的财富也需要领先布局和耐心孵化。今天是寻找区块链力量第一季的收官集,从8月份以来感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陪伴,祝愿我们可以共同推进区块链技术在中国生根发芽繁荣生长,助推十四五规划和2035愿景的成功实现。再见。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