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化使命:天若不丧斯文 匡人能柰我何(舍我其谁)

句子大全 2011-04-18 02:22:58
相关推荐

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孔丘

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

——孟轲

《论语》一书,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现今我们很多道德伦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蕴,都与之有着基因传承的关系。在增强和践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们中国人的生命意义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为何,做一名中国人意味着什么。

中华文化的继往开来,华夏文明的绵延不绝,有赖于无数圣贤先哲的传承和发展。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宗师,在中华文化发展中付诸了毕生的心力,展现了文化的强大自信,成为了“为往世继绝学”上舍我其谁之有为担当的榜样和典范。

孔子这一文化传承上舍我其谁之有为担当的人格典范,就载于《论语·子罕》的下面一段言说之中: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史记》记载当时的情景是:“阳虎曾暴于匡,夫子貌似阳虎,故匡人围之。”阳虎为害于匡,而匡人恶之。孔子貌似阳虎,匡人以为阳虎至,故围困之。

虽然事后证明此是一种误会之事,但是从孔子自信的精神,可以看出圣人的文化追求精神和使命担当,彰显出舍我其谁的恢弘气势和宏大气魄。

文化传承的担当:“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人生、人伦之道,显于外为“文”。道之“文”,包括道德知识、伦理准则和礼乐制度等。“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在孔子的心目中,周文王在继承的基础上开创了华夏文化发展的早期雏形。

孔子正是藉由“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中庸》)的作为,把继承发展往圣之文化作为自己之神圣使命,自担“斯文”传承之重任,使“斯文”皆备在己身。文化既在我之心中,就要由我来担当这一传承的责任,而不能推卸责任。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论语·述而》)的好古敏求精神,以及“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的忧患意识,使其具有了“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文化传承担当。

这一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精神,成为有志于“为往圣继绝学”者的人格楷模。孟子作为儒家学说的亚圣,就继承和体现了这一志向的恢弘气势和气魄。

在孟子看来,孔子因“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孟子·滕文公下》)而惧优秀古文化之不能传承,故作《春秋》以为醒世之言。“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孔子在文化复兴的过程中,创立了仁道学说。

当今之时,“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墨之道不息,则孔子之道不著。孟子自谓己非是“好辩”而立说,而在于不得已的责任担当。

孟子正是忧“邪说诬民,充塞仁义”的“率兽食人,人将相食”之患,而有为于“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之辩说,旨在使“邪说者不得作”。从其“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的自许上,足见文化传承的自信。

在孟子看来,“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拒杨、墨之说,复圣人之道,正心正行,乃可成为圣人之徒。继往圣之绝学,必要勇于担当,岂可推卸给别人?

文化的自得:丧斯文,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

相对于“文王既没”的历史事实,孔子自谓己为“后死者”。代天受命,己之身即是“文”之所在。天若丧此“文”,则必不使我得于此“文”。今我既得于此“文”,就是天命未欲丧斯“文”。这里的天命,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历史的使命。

文化传承的使命担当,基于对文化学习的深入精研和思考。这里既有在古文化删减上去伪存真的工夫,又有在古文化发展上去粗取精上的功夫,还有在古文化体系构建上由表及里的钻研。

孔子的思想,不仅是对优秀古文化的传承复兴,而且是对古文化的创新发展。《论语》作为孔子思想的精粹代表,很多思想观念和价值论说,成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和人格塑造的价值源泉。

孔子自担的此一文化传承历史使命,又为孟子所传承发展。在“为往圣继绝学”上,可为一脉相承。“由尧、舜至於汤,五百有余岁。若禹、皋陶,则见而知之。若汤,则闻而知之。由汤至於文王,五百有余岁。若伊尹、莱朱,则见而知之。若文王,则闻而知之。由文王至於孔子,五百有余岁。若太公望、散宜生,则见而知之。若孔子,则闻而知之。由孔子而来,至於今百有余岁。”(《孟子·尽心下》)文化的传承发展,必要有人来担负这一历史使命。

就现实来说,“去圣人之世,若此其未远也,近圣人之居,若此其甚也”。在孟子看来,孔子至今而时代未久远,我相距圣人之居尚近,文化传承的历史责任必然落在自己肩上。若不能担起这一责任,孔子开创的仁道文化将无有“见而知之”的传承,逮至五百余岁之后也将无有“闻而知之”的继承发展。

在文化的传承上,“闻而知之”者,是子贡所谓的“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论语·子张》)的价值意旨。虽然藉由学的“闻而知之”可以传承文化,但必有“见而知之”的当代传承。

文化的自信:“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在孔子看来,自己担负传承文化之天命,既是行正道而立于人间,就当有匡人必不能违天而害己的自信。孔子虽不畏惧自己的生命之终结,然忧虑于文化不继之绝,足见圣人勇于文化担当之自信、担当。

这种文化使命的自信和担当,看似犹若精神胜利法的自我安慰,实是建基于己之为仁弘道仰不愧天的责任担当。用现在的俗语来说,就是行得端、走得正,就不怕鬼叫门。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这种担当精神,又是舍我其谁的气魄。“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吾何为不豫哉?”(《孟子·公孙丑下》)当然,受历史条件下的认识限制,孔子、孟子虽还把这一文化使命担当诉诸于天命,但也自觉有了历史使命的价值精髓。

舍我其谁的气势和气魄,就是在面对文化传承之责任上,敢于自我承担,自认为该做的事就会决不推脱。它既是一种敢于献身、勇于付出的拼搏进取精神,更是一种以此为己任而不畏艰难险阻的恢弘气势和宏大气魄。

文化振兴的时代使命,当成为有志于文化传承者的理想和动力。“理想,是力量的源泉,智慧的摇篮,冲锋的战旗,斩棘的利剑。”(佚名语)有理想,有舍我其谁的气势和气魄,就会担起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

孔子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之担当精神,应成为我们学习的楷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要响应伟大时代的感召,重塑舍我其谁的气魄,自觉担当民族和时代文化发展的使命,在坚定“四个自信”中大有一番作为。

今天的“为往圣继绝学”,除了要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之外,更在于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坚定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每个人既要怀揣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又要树立振兴中华文化的宏大理想。

中华文明五千年,历经沧桑而绵延不绝,已充分证明中华传统文化的顽强生命力,和迎接各种挑战的开拓能力。这一文化内涵,既本自“学··观”的探求真理而来,又呈现着“学··观”的理性自觉和开放思维。让我们齐心协力地一道投入“文化自信”的时代洪流之中,为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冷静的思考,清醒的应对,果敢的斗争,无愧的付出。坚信“文化自信”,践行“文化自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欢迎评论交流探讨。文中图片来自网络,感谢版权原作者。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