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嵇康之死:一句话的祸害还是无可逃避的命运

句子大全 2015-02-24 20:07:40
相关推荐

“吕安兄不道,都市杀嵇康。斯人死已久,其事甚昭彰。”——白居易《杂感》

嵇康,自小出生于官宦优渥之家,父亲在魏文帝时期任职,他上面还有一兄,由于嵇康年幼丧父,他是由母亲和兄长一起抚养成人。

青少年时期的嵇康身高八尺,容止得宜,而且饱读诗书,射艺非常,受到道家文化影响,对于很多事情不大重视,其中就包括自己的衣着打扮,成人以后,由于出彩的内涵修养,他娶了沛王曹林的女儿长乐亭主为妻。

他不仅十分重视个人修养,也同时对养生之道了非常在行,即便父兄都是为官出仕,然而既康却在这一方面并无意向。

后来司马家族夺曹魏政权,晋帝也开始大范围搜罗人才,嵇康早有名声在外,早在司马昭任曹魏政权下的大将军时,就有想过把他纳入府中,作为门客培养,礼数周到却遭受冷遇,让司马昭在夺取政权后对此事耿耿于怀。

而此时的竹林七贤中,虽说是志同道合与玄学轻谈长聚在一起,但几人政见并非同出一辙,一是有当权者的逼迫,二是也不乏趋炎附势之人。

在嵇康的好友中,即便有不少人都是才学非常德行出众的人,可仍旧有一些不识好歹居心叵测的人。嵇康曾经与一对兄弟为友,当时哥哥做了对不起弟弟的事,弟弟气不过,要去官府状告,嵇康闻知,站在一个两方好友的态度上,苦劝他宽恕原谅其兄长,在多次慰藉下,弟弟才放弃状告哥哥的念头。

这事儿本该到此结束,然而不久后,这个哥哥不知为什么心生不满,反倒恶人先告状,一举把弟弟送上了衙门,将原本的事情都栽赃了过去。

当庭对质之时,弟弟一时情急,便将中间的和事佬嵇康说了出来,词语中还多带责怪以及推诿责任之意,按理说,嵇康本与此事无关,以立法来论,应当不做处置。

可不巧,事情原委马上就被曾经请过嵇康出山的权贵钟会得知,他想起自己当时请教嵇康时,他对自己的一番侮辱,心中也旧恨复燃,干脆就把他诬陷到底,凭借权势将其关进大狱,并不久之后判定死刑。

在嵇康行刑当日,有三千学生来到刑场为老师请愿说情,恳请将他留在太学任教,可这样仍旧未得首肯,嵇康临死前从容不迫,只要求弹一曲《广陵散》,曲终后叹无传人便慷慨就义。

回过头来,他的死因反倒有些扑朔迷离,嵇康所以无所官职,但在当时闻名遐迩,有不少仰慕者对他十分敬畏,又岂会不知这是一场荒唐的陷害呢?

想想能真正置他于死地的,而百姓请而无用的人并非是权贵所能为之,只有坐在最高位上的皇帝才能明正言顺地赐死嵇康。

司马王朝自来疑心重重,许多先前任过三国时期的官职的人都不得不出山在晋朝为官,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像李密写了一封《陈情表》得以短暂逃避,再加上竹林七贤之中自有人作劝官,形势已定,不服之者便只能隐逸沦亡。

参考资料:

《晋书·卷四十九·列传第十九》

《资治通鉴·卷第七十八·魏纪十》

《尧山堂外纪·卷八》

《世说新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