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初中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研究

句子大全 2009-11-22 00:03:41
相关推荐

人文素养是一个人关注生命发展,关怀人类生存、人类尊严、人类存在的意义与价值、人类幸福的内在品质,强调人类的神圣性与崇高至上性。人文素养的培养离不开人文科学,文学、历史、哲学、政治都属于人文科学;而初中语文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等人文科学内容。

过去数十年来,初中语文教学一直强调应试教育,忽视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导致问题学生越来越多。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培养发现美的眼睛,挖掘语文教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学生的人文精神。

一、分析语文教材,挖掘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肯定、尊重人的价值,肯定、尊重人类精神的价值。人文精神表现为个人对真善美的自觉追求。人文精神与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高度重叠、互相渗透,有人甚至认为人文精神可以定义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但我们不必把人文精神看得高不可攀,我们要认识到:人文精神也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昔日历史巨人的人文精神,早已渗透进我们的历史与文学。

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我们首先应该善于发掘躺在语文课本中的人文精神。《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最后一次讲演》正面刻画了闻一多先生一生潜心治学、追求真理,为了人民的自由与尊严无所畏惧,不惜牺牲自己生命的伟大形象《我为什么而活着》则是罗素先生的独白,字里行间无不渗透着罗素先生强烈的人道主义信仰,以及他对人类平等、知识、个人幸福的热忱。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完全有责任、有义务在教学中让学生敬仰闻一多先生追求真理、追求光明的高贵品质,让学生知晓罗素先生言出必行,一生追求爱情(7次恋爱)、追求知识(在哲学上有巨大贡献)、反对一战、越战、核战(甚至为此入狱)。

二、利用好教学资源,掌握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资源

人文素养通过个人的思想品位、道德水平、情感、人生感悟、精神追求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感受到语文课文作者的内心情感、思想、精神,教师应该利用好教学资源,设置教学情景,并对教材有所突破,让学生真切地接触到课文作者的人文精神。如在教学《山坡羊·潼关怀古》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向学生展示黄河波涛汹涌澎湃的彩色照片,还有阿房宫、未央宫、大明宫的合成图像,再向学生介绍秦、汉、唐封建王朝都以黄河中上游平原为中心定都建都,役使人民建造辉煌、壮观的宫殿,可是当张养浩于1329年抵达潼关时,秦、汉、唐王朝以及它们的宫殿都已化为乌有,张养浩看到只有饥民相食的苦状[2]。这样,才能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每一句文字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三、利用现代教学方法,深入人文素养教育

初中生虽然比小学生长大了一些,但他们的思维仍然以感性思维为主,视觉、听觉器官仍在发育成长之中,渴望认识丰富多彩的感性形象。教师应该因势利导,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方法,深入人文素养教育。如在教学《美丽的颜色》时,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居里夫人的纪录片,让学生看到居里夫人科研条件是多么简陋、让学生看到居里夫人从事的简直是体力劳动,最后,告诉学生居里夫人与她的女儿都死于白血病[3]。让学生为居里夫人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所折服,再让学生去细细品读《美丽的颜色》,细细体会“她永远记得看荧光的这一晚,永远记得这种神妙世界的奇观”其中饱含的辛酸、艰苦、泪水与欣喜,让学生懂得再伟大的科学巨人也是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而人文素养就潜藏在每一个普通人之中。

四、提高教师的人文素养

数十年以来,初中语文教学奉行标准化模式,窒息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也让语文教师变成了只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唯一的价值追求就是升学率,对“人文精神”“人文素养”一无所知。今天,教育部要求大力推进学生素质教育,教师必须与时俱进,主动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作为语文工作者,教师应该向叶圣陶、闻一多等学贯东西的伟大教育家看齐,大量学习各种人文科学的理论知识,同时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学习情境教学法,并着力提高自己的艺术、科学、哲学修养。教师还应该意识到人文精神是一个近代词汇,强调的是人类情怀,要善于着重学习、发掘近现当代中外巨人的人文精神。

我们应该正视今天的初中学生个性缺失,缺乏高雅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不丰富,人文素养匮乏,人文精神淡漠。我们应该努力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建设自己的人文素养,推动学生自觉追求真善美。

不用汉语交流的学生被淘汰。从“食堂”到“教室”,我们交流的场所更广了,从“吃饭了没”到“晚上睡得好吗”,我们的交流不再局限于课堂的用语。就这样,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共同进步。学生学习汉语的水平也在持之以恒地练习中一步步提高。

五、帮助学生克服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很多学生在汉语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情急之下又说回了母语。这正是因为他们没充分地想好到底该怎么说,才表现出来的。通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建立一种学习汉语的奖励机制。在课堂上,我们要坚持说汉语,只要在课堂上正确地使用汉语回答问题,就予以加分,当加分达到一定标准时就予以奖励。这样一来,更好地巩固了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也训练了学生思维的能力,这样的要求无形中使学生懂得了应该“想好了再说”。在学生达到了熟练的程度时,说普通话更自觉了。通过这一奖励机制的建立,有效地克服了学生在课堂中对母语的依赖。

六、教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己的语言习惯

在培养学生行为习惯方面,教师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教师首先要做表率,我们的言谈举止、举手投足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孩子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他们模仿最直接的对象是老师,对老师言谈举止,观察最细,感受最强,而且不加选择地模仿老师的言行。对于学生,老师的话可以说是“最高指示”,经常可以听到孩子们为自己的言行辩解:“老师就是这样说的”,这就对老师的言行提出了较高要求。作为一名汉语老师,我自己在说普通话时也会遇到一些困难。有些字音,有些习惯,有时难免出错。但现在我是教学生学习说普通话的老师,在与学生的语言交流中,作为老师的我,要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己;说话一定要简明清楚,不能有“嗯”“啊”之类的口头禅,凡要求学生做的,自己首先做到。不论是在课上课下、校内校外都严格要求自己,坚持说普通话。一旦说错了哪个字的声调,要及时纠正,并在学生面前要勇于承认错误。

总之,只有不断探索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心理规律,努力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时也不忘记坚持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那么我们才能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的汉语教学工作。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