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国民政府明知无结果却仍请求国联援助(王宠惠一句话道出了苦衷)

句子大全 2019-06-13 19:30:07
相关推荐

本文作者张宪文,蜚声国际的中国近代史泰斗,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季我努学社荣誉社长,季我努沙龙讲演嘉宾。

七七事变爆发以来,面对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被迫采取了武力抵抗的手段。但与此同时,蒋介石和国民党也对借助国际力量来迫使日本撤军寄予较大的期望,这主要体现在依靠国际调停和英、美出面干涉的外交政策上。

依赖国联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已被证明是无效的。尽管如此,国民政府还是于7月13日向国际联盟递交了请求国联制止日本侵略行动的声明。此后,还不断通过中国驻日内瓦代表团和驻欧使节向国联控诉日本。8月31日,蒋介石对路透社记者发表谈话时,强调国际间对于现时中日两国不宣而战的战争,应行干涉,并称“此种国际干涉非完全为中国,实为谋求国际间整个的安全”。(《国民革命战史第三部:抗日御侮》第2卷,第8页。)9月13日,中国首席代表、驻法大使顾维钧向国联提出正式申诉书,请求国联采取适宜及必要的行动。然而结果如何呢?国联行政院授权远东咨询委员会处理。该委员会花了半个月时间,写了两份报告书,呈递国联大会表决。

七七事变资料图

10月6日,国联大会就远东咨询委员会所提出的关于中日冲突事件调查报告作出了决议:“大会表示对于中国予以精神上之援助;并建议国联会员国应避免采取一切行动,其结果足以减少中国抵抗之能力,致增加中国现在冲突中之困难。又建议国联会员国,应考虑各该国能单独协助中国至何种程度。”(《中日外交史料丛编四:卢沟桥事变前后的中日外交关系》,第360页。)在这个决议中,甚至不敢使用“侵略”的字眼,这种不伦不类、不痛不痒的决议,实在无助于中国抗战,相反助长了日本的侵略气焰。

7月16日,国民政府外交部向《九国公约》签字国的美、英、法、意、比、荷、葡七国递交了备忘录,提请各国注意日军袭击卢沟桥中国驻军、进兵华北是违背《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9月4日,蒋介石在接见美联社记者时声称,“制止日本之侵略行为,乃为九国公约与凯洛格条约(非战公约)签字国及国联各会员国之责任”。(《蒋总统秘录》第11册,第77页。)随后,中国又请求召开九国公约会议,经英美等国同意,决定于11月3日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

华盛顿会议的中国三位全权代表,从左至右分别是顾维钧、施肇基、王宠惠。

中国政府请求召开九国公约会议的目的与方针是很清楚的,最终是希望国际制裁日本。然而,国民政府高级官员也认识到“依照目前形势,会议无成功希望”,(《王宠惠致顾维钧等密电》(1937年10月24日),《国民档案》,1989年第2期,第28页。)这从外交部长王宠惠致驻欧大使的电文中已经看得很清楚。但是,中国为什么还如此做呢?主要是想利用这个国际舞台,“使各国认识失败(指九国公约会议)责任应由日本担负”,“使各国于会议失败后对日采取制裁办法”,并“竭力设法促使英美赞成,并鼓励苏联以武力对日”。(《王宠惠致顾维钧等密电》(1937年10月24日),《国民档案》,1989年第2期,第28页。)同时,企图在会议期间“向参加各大国请求战费借款及军械贷款”。(《国防最高会议致外交部函》(1937年10月26日),《民国档案》,1989年第2期,第28页。)这种想法虽很实际,却是十分幼稚的。

事实上,布鲁塞尔会议在会前就已显示出它不可能取得对中国有利的结果。因为英美等大国“希望比京会议能使用当事双方同意之方式结束战事”,而不顾日本拒绝出席会议这一个事实。美国代表戴维斯(Norman Davis)甚至对中国代表顾维钧作了种种苛求。一是要求中国代表团在大会发言后即行退席,俾使调解者可以不受影响而完全自由的进行讨论,并称“图

此系一种策略,所以应付日人对于国联大会之攻击”;二是要求顾维钧在大会发言中“不妨承认日本对于原料来源之需要,并应为人口过剩辟一出路。同时重申中国在经济方面极愿意与日本通力合作”。(《顾维钧致外交部密电》(1937年10月28日),《民国档案》,1989年第2期,第36页。)另外,戴维斯还直截了当地告诉中国驻比利时大使钱泰不要存在依靠布鲁塞尔会议制裁日本的幻想,他说:“盟约有制裁办法尚且不能实行,九国公约无制裁办法,中国岂可奢望?”他劝中国不要空言恢复原状,而要办几件实事来取得日本的欢心,如取消抵制日货,保护日侨生命财产等。(《钱泰致外交部电》(1937年10月29日),《民国档案》,1989年第2期,第38页。)这等于是逼迫中国对日本的侵略采取退让政策。

王宠惠

在会议召开期间,英美等国并不愿意真正以实力阻止日本的侵略行动,而采取调和的方式。罗斯福甚至指示美国代表团不必采取主动。英国则完全看美国的脸色行事,“美国如能前进至何种程度,英国亦准备前进至同样程度”。《顾维钧致外交部密电》(1937年10月28日),《民国档案》,1989年第2期,第36页。英国曾主张由英美两国调解中日战争,美国加以拒绝。英国希望美国首先对日本侵华表示强硬的态度,英国随后仿效,美国则表示不必且无须在会议中居于领导地位。这样,正是由于美英两国的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使会议既不谴责日本是侵略者,也没有制定任何反对侵略者的制裁措施,只发表了一个确认日本违反《九国公约》及《非战公约》,建议日本停止军事行动的软弱无力的宣言。

张宪文等:《中国抗日战争史·第二卷,全民族奋战:从卢沟桥事变到武汉沦陷

(1937年7月—1938年10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6年版。

编辑:林小静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