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在视觉文化时代下(探索图画书阅读对幼儿的视觉素养能力的培养)

句子大全 2007-07-14 10:46:50
相关推荐

幼儿文学阅读,一方面面临着视觉观看的强大竞争,另一方面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事实上,视觉媒介的发展,并没有取代文字阅读,反而整合文字,让幼儿文学焕发新的生机。幼儿文学文字与图像的互文阅读有助于幼儿获得阅读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以幼儿的立场而言,图画书以其丰富的图画语言与文字语言,能够有效地发展幼儿的视觉素养。基于图画书的特质,可从视觉符号的习得、视觉形式的感知、图文信息的整合与文脉知识的探索四个途径,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培养幼儿的视觉素养能力。

一、图画书阅读与幼儿视觉素养

“视觉素养”一词最早是戴博斯在20世纪60年代创造的。视觉素养的理论根源十分广泛,涉及美学、哲学、语言学、图像学、认知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等。凯特·拉尼将“视觉素养”定义为:“对图像和物体的历史的思考意味着,它们是如何协作的,我们如何应对或解释它们,它们是如何作为思维方式发挥作用的,以及它们在孕育它们的社会中是如何存在的。”。

凯特·拉尼构建了一个视觉素养框架,包含五个独立的维度,分别是感性感受、文化习惯、批判性知识、审美开放与视觉雄辩。在其研究中,儿童表现出高度的敏感度和强大的审美开放性。他们的绘画证明了巨大的视觉雄辩和魅力,特别是那些最小的孩子。

詹姆斯·埃尔金斯在《视觉研究:怀疑式导读》中认为,视觉素养是指“我们能阅读图像,并且像写作一样剖析它们,将其大声地朗读出来,并对其进行解码与翻译。”此定义不仅针对视觉信息的理解及沟通能力,还包含视觉化思考及学习的能力。

由此可知,视觉素养指的是从视觉图像中建构意义的能力,它是一种使个人能够有效地发现、解读、评估、使用和创建图像的能力。从幼儿的心理认知特点来看,图画与文字共同叙事的图画书,有助于降低幼儿的认知负荷,提高幼儿识读学习能力。

图画书是依照幼儿的发展程度、兴趣、活动场所和阅读理解力所设计的,它们提供了将视觉读写能力、倾听理解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联结起来的良机。”正是透过一组图画来呈现故事,图画书一般才会被用来解读成幼儿文学作品。把幼儿尚不熟悉的文字,透过图画的方式呈现,比较容易帮助幼儿与实物对应,产生联结,加强学习效果。

迪伊指出:“图画书中的插图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故事感,而文本中的视觉线索又增加了信息。读者需要意识到,一幅插图所包含的内容远比表面要多得多。”。

迪伊通过插图颜色的影响、照片中的线索、检测和选择细节、超越表面意义的阅读、字面和比喻性的信息、插图中的双重细节、两层的故事、预测行动和结果等内容,论述图画书对于培养视觉素养能力的作用。对于发展视觉的读写能力来说,是极大的资源。

二、图画书阅读对幼儿视觉素养发展的重要作用

一本图画书中图画与文字所各自具有的丰富艺术表现以及彼此之间多重的表意可能,对幼儿视觉素养的发展具有特殊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培养幼儿的感官能力。对幼儿来说,图画书不仅是用眼睛“观看”的书,它还是用耳朵“听赏”有感情、温暖语言讲述的作品。

针对幼儿读者设计的图画书,引导幼儿运用视觉、听觉、触觉、肢体动作等身体感官的投入与相互之间的协调。例如《别让太阳掉下来》,封面的太阳和牛的纹饰采用磨砂制作,带给幼儿读者奇妙的触感。环衬利用金墨印制的沉稳效果,表现出夜晚的梦幻、柔和与温暖。

图画色彩借鉴漆器的色彩组合,以朱红和金色为主,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幼儿阅读文字之前,大量的视觉图像直接由眼睛接收,刺激幼儿的大脑,培养幼儿的感知能力。第二,锻炼幼儿的观察与推理能力。许多富于表现力的图画书为幼儿提供了足够的观察时间和空间,幼儿读者根据图画与文字,逐渐发现隐藏在画面各个角落的内容和细节,并由此预测故事情节及发展。

例如《天啊!错啦!》鼓励幼儿做出预测。幼儿可以在翻页之前,将他们认为的图画内容和原因联系起来,查看他们的预测是否正确。当然幼儿的每一次预测未必准确。但是正是在不断猜测与修正的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推理、演绎、归纳等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并在持续的体验中积累丰富的信息知识。

第三,提高幼儿的叙事观点与能力。图画书中的文字符号与图画符号彼此相互促进,形成一个完整的互文本世界。这对于丰富幼儿词汇与表达能力,以及活跃形象思维活动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是十分有益的。幼儿通过运用这些能力能够进一步表达对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并接纳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

例如《鄂温克的驼鹿》描述了一个老猎人与小驼鹿相互信任、生死相依的故事。故事的自然背景所建立的环境,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概念,如大兴安岭、使鹿鄂温克人、驼鹿、猎犬等,鼓励他们扩大词汇量。这个故事生动的语言和修辞,加上图画,使幼儿以熟悉的方式体验和描述他们所看到的世界。

第四,促进幼儿的审美能力。图画书中色彩、构图、媒材、风格等美感要素,可以激发幼儿感觉经验的丰富情感与联想。除此之外,纯净、准确、生动的浅语写作,能够培养幼儿欣赏文学内在意蕴与诗意美的能力。例如《荷花镇的早市》,故事的场景设定为江南水乡集市,明丽的画面、淡雅的色彩,充满浓郁的民俗风情。

在图画的创作上,作者利用水粉画的艺术特性,描摹出丰富细致的生动画面,同时采用写意的笔法和画风描绘江南水乡的灵动气韵。文字部分以简短的对话为主,表现出朴素温暖的水乡人情。图画与文字融合,共同营造出绵长古朴的故事韵味。当幼儿接触到更多的图画书时,他们的审美能力可以得到进一步地培养和扩展。

第五,激发幼儿的创造力。通过阅读没有太多语言文字的图画书,幼儿学会用他们活跃的想象力解释和重新创造故事。幼儿经常把图画和他们的生活经历或熟悉的图像联系起来,根据他们现有的图式来构建意义。幼儿在阅读图画书时,通常能够对情节、背景和人物做出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解释。

除此之外,幼儿读者也需要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判断力来预测和解释故事情节。例如《跑跑镇》是一本创意游戏图画书,创作者通过选取两个不相关的东西快跑、碰撞在一起后,变成一个全新的事物。

如黑熊和白熊撞在一起变成熊猫、小猫和小鹰撞在一起变成猫头鹰、仙人掌和小鱼撞在一起变成刺豚、白雪公主和海豚撞在一起变成美人鱼、老鼠和袋子撞在一起变成袋鼠、喷火龙和大山撞在一起变成活火山、老奶奶和扫帚撞在一起变成骑扫帚的女巫……

优秀的图画书,不仅包含较高层次的艺术要求,而且能够有效地引导幼儿读者发散思维,从而使图画书的阅读成为一个不断建构与探索的过程。随着读图能力的提升,幼儿学会欣赏和理解图像,并积极地运用创造性思维将原有图像打破,进行重组,构建出具有创新而又有美感的视觉作品。

学会阅读图画书的幼儿读者,会对图像形成一种判断力,即使是最简单的阅读过程,“包含了握住、翻页、触碰、指着插画,以及将一本心爱的书抱近胸前的动作技能。

当然也包括察看插画、诠释插画意义、寻找正文中所提的细节,以及反复浏览喜爱影像的视觉技能。”相对于瞬间即逝的影视图像来说,图画书的阅读是立体的深度的阅读。图画书在幼儿视觉素养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

三、图画书阅读在幼儿视觉素养能力培养实践中的应用

图画书通过图画与文字之间多样的互动方式,构成其艺术表现的丰富性。“儿童在阅读图画书的过程中,同时激发了语言和视觉的交流。图画书为促进读写启蒙、发展视觉素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图画书是帮助幼儿发展视觉素养的理想工具。

1.视觉符号的习得

观看图画书有许多不同于阅读文字文本的特征,视觉符号组成的丰富内涵和多重意义,构成了图画书阅读的特殊魅力。图画书研究者佩里·诺德曼指出:“图画和文字都是‘抽象的’”。尽管图画不是用文字表达的语言,但是它蕴含各种有意义的符码。图像再现的意义有赖于一套习得的策略。

因此视觉符号的习得是幼儿视觉素养培养的起点。要想对一件作品有充分的了解,必须研究其最基本的元素。首先是绘制图画所使用的媒材,如油画、水彩、蜡笔、铅笔、钢笔、布贴、泥塑之类,这些是绘画的物质基础;其次是利用这一切所达到的视觉效果,例如色彩、构图、质感等。图画书中的图画要素分为五类:线条、颜色、形状、质感及组成。

珍·杜南分析了图画基本的元素与构图:色彩的结构、明暗的结构、大小比例与距离间距、形状的布局、大小图案的依序排列,以及线形律动交织成的网络。彭懿更进一步指出图画的表现:潜在的节奏、隐藏的细节、留白与空白页、方向性、时间与空间、框线、视角、画面大小与色调变化、媒材与技法,以及艺术风格。

总结来说,图画书中的图画除了包含线条、形状、色彩、构图,以及其象征符号外,还配合文字互动进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幼儿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召唤相关的思维响应图像信息,包含观看图画内容、诠释图画意义、寻找正文中所提的细节等。

通过对线条的理解和表现,一个崭新的世界展现在这个不久将成长为少年的幼儿面前;他不仅把外部世界缩小,使他的眼睛和感官更易于理解它;他不仅能把作为回忆或新的联系存在于自己意识中的东西向外表现出来,而且能够把一个崭新的无形的世界,即各种力量的世界直到其最细微的根毛发掘出来。

幼儿需要一些时间独自浏览作品,随后教育工作者与家长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发现和感受。除此之外,图画书作为书的一种形式,其开本、封面、扉页、封底也都是视觉符号,需要考虑其整体设计。图画书中的图画并不是随意存在的造型,而是透过既有的故事线导引,以构图、背景、色彩应用搭配,形成故事中的角色。

读者正是透过这个有生命的图画,阅读理解文字内容。只有对这些符号有着敏锐的感知,才能够联结丰富的信息,并串联起整本书的思维脉络。我们以周翔改编北方童谣并绘图的《一园青菜成了精》为例,作者选用中国传统的水墨、水彩描绘图画书封面的标题以及蔬菜形象,并援用京剧武打场面,营造出童谣的嬉戏意味。

前后环衬淡淡几笔勾勒出的山水田园风光与扉页老农赶驴的景象,既符合故事的整体基调,同时也为后面童谣的展开埋下伏笔。封底小鱼、青蛙、鸭子集体跃出水面的酣畅景象,仿佛在提示我们,故事并未结束,一场池塘动物大战即将开始。

从故事线索看,书中的故事开端于菜园里的蔬菜,最终结束于池塘中的动物。作者用文字与图画提示我们这一独特的构成。只要稍加提醒,幼儿可以从图文信息中逐渐串联起整本书所叙述的故事内容。对于视觉符号的习得,幼儿并不完全依赖于教育者,他们通过漫画、卡通、影视节目、电子游戏等视觉媒介,早已获取感知图像语言的能力。

然而图画书不同于那些具有快速移动与画面闪烁特点的视觉媒介。在图画书阅读过程中,幼儿缺乏将个体的视觉经验与图画书阅读联系起来的能力。因此幼儿需要在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引导下,适度地掌握一些视觉符号的专用词汇,培养和建立造型上的结构观念。理解和掌握色彩关系及其变化规律。

细致观察画面肌理效果、注意图画书在装帧设计方面的独特方式与效果等。通过对知觉对象的认知判断,幼儿对视觉符号的阅读逐渐由外而内,从而构成思维认知的层次递进。

2.视觉形式的感知

儿童文学理论家刘绪源认为,婴儿审美最“形式化”。图画书中形状、线条、色彩、节奏、韵律等要素提供了一种有别于日常生活感知的特殊美感。这里我们只选取与幼儿感受能力相适应的视觉形式美加以论述,它们是:对称均衡、调和对比、节奏韵律和多样统一。对称,指同等量的平衡。

均衡,又称平衡,包含重量、大小、材质、上下、左右等要素。调和,指将性质相似的构成要素放置在同一处的方式。由于构成要素之间差别不大,因此容易营造出协调、愉悦的感受。对比,又称对照,指将两种性质相对或矛盾的构成要素并置一处,企图达到两者之间互相抗衡的状态。例如大小、粗细、深浅、动静等。

节奏韵律,原是诗歌、音乐、舞蹈的基本原理,这里意指造型、色彩、质感等方面的规则反复。多样统一,指在复杂画面的各部分中,寻找一个共通点统一画面,使画面不杂乱,从而达到统一的效果。对称、重复与整齐一律体现的是一种有规律的、规则的、静止的秩序;均衡、变化与多样统一则产生了同中有异、静中有动的形式感。

这些形式具有曲尽其意的表现力,它们可以结合多种形式因素,借助不同的表现内容呈现多样化的视觉图像,丰富其艺术魅力,从而为幼儿读者带来审美愉悦。

熊亮的图画书《小石狮》描绘了一幅宁静、从容的小镇生活图景:昼夜更替、四季轮回、物候变迁。作者把肉眼看不见的时间,转化成孩子们眼中的可视世界,把机械的时间诗意化,并让孩子们能充分理解到这一点。

作品透过具象的小石狮与人物形象、模糊的小镇、空旷的背景,呼应作品的内容与情感基调,表达对小镇的观感和情绪,并利用色彩的强烈对比与反差,表达小石狮的心声。尽管幼儿可能难以理解和接受作品背后所揭示的深刻的社会问题,但作品中的诗意与美感,幼儿可以明确而清楚地感知到。

视觉形式的综合作用是图画书艺术表现的重要组成部分。跟随图画书的视觉形式,幼儿读者体验到的不再是日常生活中纷繁迷乱的图像,而是空间形式的对称与均衡、各种色彩的和谐与对比、光和影的变化与调和,它们培养了幼儿纯正的审美感觉。

四、总结

对幼儿文学来说,视觉文化语境既意味着艺术发展的机遇,也意味着更为复杂的艺术议题。当代幼儿文学应对视觉文化的丰富性和复杂性有充分的认识,在创作上回归童年经验的书写,通过思考现代童年与幼儿文学的精神追寻,提醒处于视觉文化时代的我们护卫、延续现代文明的文化精神。

以此给予幼儿文学创作以真正丰厚的、高远的艺术未来;在研究上处理好幼儿文学与图像之间的关系,深入理解与把握视觉文化语境中幼儿文学独特的感性深度;在阅读上重视幼儿视觉素养的培养,形成对图像的判断力。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