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申小龙:从“一个勺子”看中西文明的字基差异

句子大全 2013-06-04 07:37:26
相关推荐

「来源: |求诸堂 ID:inveni_zaq」

新闻学院16级小白同学来信谈“勺子”这个词:

老师在上课时讲到,喝汤用的器具,在北方称为“勺子”,在南方称为“调羹”。

但是在新疆等地方,“勺(sháo)子”另有其意。陈建斌导演的电影《一个勺子》中的“勺子”指“傻子”。

“勺子”根据语境有褒贬之分——有时候称关系亲近的人为“勺(sháo)子”,有亲昵的意谓,有“小傻瓜”之意,但又显得豪迈不矫情。

当你在新疆的饭馆,问老板要汤匙,此时不能说“勺(sháo)子”,要说“勺(shuó)子”。

小白同学举的例子中有许多值得语言学思考的东西。

1.一个“勺子”为什么会有两个意思?

“勺子”的通用义是舀东西的器具。而电影《一个勺子》讲的是一个农民遇到一个要饭的傻子,帮助认识傻子的人认领他回去。然后傻子的家人指责农民把傻子卖了,于是这个农民为证清白到处找傻子,自己成了一个缠着别人的傻子。

作为器具的“勺子”和作为傻子的“勺子”,使用了相同的汉字。这只有一种解释,即:作为器具的“勺(子)”是一个象形字,而作为傻子的“勺(子)”是一个记录方音的假借字。

汉字是书写雅言(标准语)词语,而屏蔽方言词语的。能够被各地方言读出来的汉字(词),都是汉语通用词。而方言特有的词语,要用汉字表达出来,就只能用汉字记音。

汉字又是包容方言语音的。汉字书面语可以任由各地方言读不同的字音,而不影响字义的理解。

这样看来,汉字在标准语的传播上,具有极强的方音包容性,和极强的方语屏蔽性。

这和汉字的特点相关,即汉字具有无声性(因而包容五湖四海的方音),和表意性(因而屏蔽四面八方的方语)。

汉字在各个不同的方言区没有自己固定的声音,因地制宜。这样的“无声性”,从汉字主体意义上说,就是汉字具有谐音功能。

“一个‘勺子’为什么会有两个意思?” 答案就是:

“勺子”的两个意思,一个是汉字表意功能造成的,一个是汉字谐音功能造成的。

2. 一个“勺子”为什么会有两个声音?

这个问题前面已经涉及了。一个“勺子”的两个声音,是汉字“勺”在不同方言的不同读音。

小白同学特意提醒:“在新疆的饭馆,问老板要汤匙,此时不能说‘勺(sháo)子,’要说‘勺(shuó)子’。”

为什么“勺(shuó)子”会念“勺(sháo)子”?这不仅因为受普通话的影响,更因为汉字的书写“固化”了字的读音。

同学们一定会问:老师不是说汉字具有语音包容性吗?为什么又说汉字的书写固化了字的读音?这不矛盾吗?

其实不矛盾。我们说汉字具有语音包容性,是指方言区的人读汉字可以按自己的方音来读并理解;而我们说汉字固化了字的读音,是指在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学习和使用中,汉字的读音会干扰和影响方音。

换句话说,汉字的形式在“写入”方言的时候,虽然对方音有很强的包容性,但在字形不变的情况下,也很容易将普通话的字音覆盖当地的方音。

这是文字对语音的反作用,我们称之为文字对语言的投射。

在普通话推广中,汉字书写形式的一致性会对方言词音产生干扰。这样的干扰时间一长,就可能替代方言的词音。

也许用不了几代人,一些地区的“勺(shuó)子”就被“勺(sháo)子”代替了。

拼音文字对语音的规制作用较为明显,也因而容易“识破”而被制止。在欧洲,这种被制止的结果往往是新的语言独立,并随之产生新的拼音文字。

表意文字因其“无声”,对语音的规制作用较为隐蔽,也因此更容易发生。这就是小白同学为什么会特意提醒“勺(shuó)子”的读音。

无论是“包容”还是“规制”,在中国,汉字统一九域的力量因其“润物细无声”而无比强大。

3.中西文明的字基差异:谐音性vs记音性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西文明的不同,是字基的不同。

西方文明建立在文字的记音性上,中华文明建立在文字的谐音性上,两者有深刻的差异:

1)唯一性vs选择性

记音是具有唯一性的,字母和音素的对应是固定的;

谐音是选择性的,字形和音节的对应是不固定的。

2)分析性vs综合性

记音是分析性的,记录的是确定的音;

谐音是综合性的,协调的是不同时间和空间中不确定的音。

3)字符性和语言性

记音文字是纯粹的字符,基本上不参与语言的建构。语汇的发展主要依靠词形的增加和词形的复杂化。

表意文字本身是语言建构的要素。汉语语汇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靠汉字的创新组合。

字形的相对独立性,即字形的语言性,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重要特点。

4)语音同质化vs语义同质化

文明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想象的途径就是集体叙事,俗称讲故事。故事可以口耳相传,但口耳相传有很大的局限:口头语言传不远,而且一远就可能听不懂,滋生离心文化。

只有文字才能在离心文化基础上建立共同的文明。无论是拼音文字,还是表意文字,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文明的同质化。

拼音文字的文明同质化建立在它所记录的语音的同质化基础上。它和词的声音的关系是记音关系。追求语音同质化的文字,是排除异质性语音的文字。

表意文字的文明同质化建立在它所记录的语义的同质化基础上。它和词的声音的关系是谐音关系。追求语义同质化的文字,是包容异质性语音的文字。

小白同学还进一步问:

“上海话当中的 ‘侬脑子瓦特了’,其中的 ‘瓦特’ 是不是取英文单词 ‘water’ 的谐音?”

小白同学说的上海话“侬脑子瓦特了”,意思是“你脑子坏掉了”。“坏”的上海话读音,很像“瓦”的普通话读音。

但用汉字记录这句话,还是写作“侬脑子坏脱了”意思更清楚些。因为“坏”这个通用词,在上海话中也有,读音的不同,已经被“坏”的字音包容了。

而写作“瓦特”,就成了两个假借字,读者会以为“瓦特”是上海话特有的词语,汉字无法书写。

小白同学也正是据此想到“瓦特”可能是上海话中的音译外来词。

不过从“侬脑子瓦特了”想到“侬脑子water了”,这个脑回路比较清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