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系列一之学而——孔子的为学之道 如何学会自塑人生(一)

句子大全 2017-05-01 18:41:33
相关推荐

上一讲我们讲了孔子的论人智慧,今天我们学习孔子的为学之道,跟着孔子学一学如何去学习,人的一生需要学什么,应该学成什么样子?

常言道“活到老学到老”,学习是贯穿人的一生的重要内容。我们以前提到,人有很强的可塑性,人类的进步就得益于人的可塑性。而要去塑造一个人,教育和学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人单纯靠自身的经历总结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文化传承的重要性。一个人只靠自身的天赋才情是远远不够的,这就是社会环境影响的重要性。只有这样,人类才在整体进步前进,不断适应,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荀子认为人性本恶,认为人要成为圣人贤人就要学习,所以他写了《劝学》。其实人性本无绝对的善恶,但是学习是永恒不变的话题,所以孔子尚且转益多师,十室之之邑,“未若丘之好学也”。

学习是多方面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门学问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开篇就提到了“学”这个话题。学习又不断去温习,是一件高兴的事情。学习是多样性的,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是整个社会人生的学习。习也是多样的,不仅是温习复习,更多的是不断去体会实践。有人说,这一段讲的是一贯的,说一个人树立自己的学说并宣传出去,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如果不是所有人都赞同,有部分朋友认同,也令人开心,如果没有朋友认同,自己也不会生气,这就可谓是一个君子了。我倒是觉得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不断学习实践,更正自己,不断成长,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学会做人做事,有朋友认同围绕在自己身边,这是别人对你这个人的认可。即使没有人理解你,只要坚守自己的内心,有自己的做人做事的原则标准,不被理解也不生气,这就是君子。

学习先学德行,我们以前讨论过儒家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话题。那德行最核心的就是孝悌。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这里有一句话说得很好,叫“本立而道生”,一个人如果懂得孝悌之义,就是具备根本的仁德之人。懂得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是一个人做人做事的基础,才能扩而大之,对他人有仁爱同情之心,才能亲近朋友,尊长爱幼,和谐乡党,敬待君主,惜民而爱众生。

懂得仁还要懂得判断不仁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前面我们提到左丘明时谈到,巧言令色足恭,匿怨而友其人,这种表里不一的伪君子,孔子耻之。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一个人说话太好听,通常都不可信,一个人说话可信,通常都不好听。其实孔子还专门讨论过一个相关问题就是——文与质的问题。“文胜质则史,质胜文则野,文质彬彬,方为君子”就是这个意思。“文”就是文采,藻饰的意思。“质”就是本质,本然的意思。“史”是一种管记录的掌笔写作的官职,“野”就是野蛮粗野的意思。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外在藻饰而不注重内在修养,就显得轻浮浮华不实。一个人如果只注重内在天然,不注重修饰自己,就显得粗野,所以均衡最好。文学领域其实也存在一样的道理,文章浮华像六朝骈文,言而无物,那就没有价值,文章只传达意思而不修饰,就缺乏文章的美感,就丧失了文学的审美。所以这个问题我们发现,可以和孔子的仁礼相联系,也可以和我们常讨论的真和美的概念相联系。我们不是不需要美,不需要华丽,不需要语言等的修饰,只是我们更看重真实,珍重真诚!

学习要不断反省自身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这句话可谓是路人皆知,三省吾身也成为了很多人自我监督管理的规范,成为了很多人的座右铭。但是这句话到底应该如何理解?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厚积薄发,是需要不断反省不断思考,不断实践不断与实际相结合的。这就需要反思,学习不是书呆子需要反思,做人做事不呆板,随时而化需要反思,所以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反思什么呢?为人做事有没有尽心尽力,与朋友交往有没有不诚信,老师教授的有没有温习呢?这里其实涉及了几个关键的问题。一个就是做人的忠信,一个是有没有学习。忠是一种竭诚的态度,信是一个人根本的品质,所谓人无信不立。而做到之后还需要不断成长,那就是学习。所以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德行和学识的问题,忠信学并不分化,是人的综合素质。这是儒家思想中仁的重要组成,更是孝悌之上的重要关联支撑品质,这些是不会随时代而消逝的,是我们民族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我们这个时代更为紧缺的为人做事,成长塑造的重要内容。

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讨论!

#国学#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