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文言文中的双音节词释义应注意的问题

句子大全 2019-07-20 13:46:11
相关推荐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简单的语法知识。就是要搞清楚单纯词和合成词的问题,我们先引入语素这个概念。所谓语素就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比如下面这句话:妈妈坐在沙发上吃了一串葡萄。一共有妈妈、坐、沙发、上、吃、了、一、串、葡萄共9个语素。其中沙发、葡萄是由两个字构成的双音节单纯词,而妈妈则是合成词中的叠音词。所谓单纯词就是只有一个语素构成的词。可以是单音节、双音节或多音节。

合成词就是有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语。如上句中的“坐在”“吃了”“一串”。双音节单纯词多为古代流传下来的。比如:琵琶 澎湃 尴尬 蜈蚣 珊瑚 牡丹 从容 葫芦 邋遢等等。还有一种来源是音译词,比如上面句子中提到的“沙发”,就是由英文sofa音译而来。又如:幽默,来自于英文humor;伊妹儿来自英文E-mail(电子信箱)。

由于汉语具有很强的表意性,对于外来词,常采取音译加意译的方式。如:摩托车 啤酒 艾滋病等,是英文的汉语音译加上意译的事物名称合成的。

在文言文中由于双音节单纯词是采取读音构词的方式,所以有不同的写法。如虚与委蛇中的“逶迤”可以写作:逶迤、委移、威夷等。犹豫不决中的“犹豫”可以写作:游预、由预、优与、由与、容与、犹予等。

《颜氏家训书证》中也提到了“犹豫”这个词,颜之推解释说:《尸子》曰:“五尺犬为犹。”《说文》云:“ 陇西谓犬子为犹。”吾(指颜之推)以为人将犬行,犬好豫在人前,待人不得,又来迎候,如此返往,至于终日,斯乃豫之所以为未定也,故称犹豫。或以《尔雅》曰:“犹如麂,善登木。”犹,兽名也,既闻人声,乃豫缘木,如此上下,故称犹豫。这种错误的解释就是误把双音节连绵词当做了合成造成的。

像元代张养浩的名作《山坡羊潼关怀古》)中有:望西都,意踟蹰。有的版本写作踟躇。道理是一样的,这有一个异体字的整理规范过程。

清末有一位文字训诂学家,叫朱起凤。年轻时,就以满腹经纶博得长辈器重。当时,外祖父吴浚掌管海宁县安澜书院。让朱起凤作协助自己批阅学生的课卷。一天,他发现有位学生的作业上出现了“首施两端”一词,他怀疑是“首鼠两端”的笔误,便将它改为“首鼠两端”。其实,“首施”和“首鼠”是一个意思,属于连绵词,只是记录音节而已,与字形没有关涉。《史记》中写作“首鼠”,而《后汉书》中则写作“首施”,意思是一样的。结果作业下发后,学生议论纷纷说:连《后汉书》都没读过,还来批改作业,岂非误人子弟?

朱起凤得知此事,非常惭愧,决心发奋读书。并且由此发奋著述,自己一个人,花了30年时间,写成了一本专门解释古书中双音节异体同义词的辞典《辞通》,全书达300多万字。清代著名训诂学家王念孙在《广雅疏证》中对此有着深刻的认识:大抵双声叠韵(指文言文中的联绵字,声母相同叫双声,韵母相同叫叠韵,双声叠韵皆指古音而言)之字,其义即存乎声。求诸其声则得,求诸其文(这里指文字)则惑矣。”

因此我们在学习文言文过程中要注意:

1.不要把文言文中的双音节单纯词(连绵词)理解为现代汉语的双音节合成词。

双音节单纯词(又称连绵词)是一个语素,也就是说无法拆分。如果拆开来理解就错了。常见的例子就是望洋兴叹。“望洋”不是望着海洋,而是仰视的样子。这个望洋可以写作望阳、望羊、望佯,意思都不会改变。

这样的例子还有:

①“戎马倥偬”中的“倥偬”是繁忙的样子。

②“春意阑珊”中的“阑珊”是“残,将尽;衰残”。(在古典诗文中“阑珊”有多个意项:1.衰减;消沉。2.暗淡;零落。3.残,将尽;衰残 。4.零乱;歪斜。 5.窘困,艰难。)

③“窈窕淑女”中的“窈窕”是“美好文静的样子”。

④“牢笼百态”出自柳宗元的《愚溪诗序》,“牢笼”是“网罗”的意思。

⑤“叱咤风云”中的“叱咤”意思为“发怒吆喝”。

⑥“峥嵘岁月”中的“峥嵘”意思为“不平凡”。

⑦“酩酊大醉”中的“酩酊”意为“形容大醉”。

⑧“蹉跎岁月”中的“蹉跎”意为“时间白白地过去”。

⑨“扶摇直上”中的“扶摇”意为“急剧盘旋而上的暴风”。

⑩“虚与委蛇”中的“委蛇”意为“随顺”。

11“参差不齐”中的“参差”意为“不齐,不一致”。

12“所向披靡”中的“披靡”指草木倒伏,常比喻指军队溃败。

13妾有绣腰襦,葳蕤自生光。(《孔雀东南飞》)句中“葳蕤”是繁盛的样子,形容刺绣的花叶繁多美丽。

14肴核既尽,杯盘狼藉。(《赤壁赋》)句中“狼藉”是形容杂乱不堪的样子。

15吞声踟蹰不敢言,心非木石岂无感。(《拟行路难(其四》)句中“踟蹰”是徘徊不前的意思。

16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逍遥游》)句中“扶摇”是一种旋风,实即“飙”字的缓读。如“孔”是窟窿的缓读道理是一样的。

2.不要把文言文中的两个单音词连用当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

①非常之谋中的“非常”指不平常的,也就是说“非”和“常”应单独解释。而不是表程度的副词“很”。

②可以一战中的“可以”意为“可以用来,可以凭借”。今义为“可能或许可”。

③腹犹果然中的“果然”意为“吃饱的样子”。今义为“与事实相符”。

④言过其实中的“其实”意为“他的实际情况”,并不是表转折。

⑤地主之谊中的“地主”意为“当地的主人”。

⑥颠倒衣裳中的“衣裳”中的“衣”指上衣;“裳”指下衣。

⑦贻笑大方、大方之家中的“大方”意指“大道理”。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不是“不吝啬或举动自然”的意思。

⑧形容枯槁中的“形容”意为“身形面容”。

⑨飞鹰走狗中的“走狗”“飞鹰”是两个动宾短语,意思是“使鹰飞”,“使狗跑”。即放出鹰狗去追捕鸟兽,即指打猎。现代汉语中的“走狗”是一个词,比喻受人豢养而帮助作恶的人。

⑩与时消息中的“消息”意为消减增长。

11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过秦论》)句中“山东”指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

12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句中“可以”是“可以用来”。

13吾从而师之。(《师说》)句中“从而”是“跟从并且”。

14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句中“无论”是不要(必)说。

15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陈情表》)句中“不行”是不能行走,“成立”是成人自立。

16于是相如前进缶,因跪请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前进”是上前进献。

17因为长句,歌以赠之。(《琵琶行》)句中“因为”是“于是写了”。

18求全责备中的“责备”是“要求完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