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拾人牙慧说《论语》 学而篇·第6章(下):孝悌为先 知识在后

句子大全 2020-08-17 17:17:43
相关推荐

原文

1.6子曰:“弟子入则孝①,出则弟②,谨而信③,泛爱众,而亲仁④。行有余力⑤,则以学文⑥。”

注释

①弟子:有二义,一是指年幼之人,弟系对兄而言,子系对父而言,故曰弟子:二是指学生。此处取前义。入:古时父子分别住在不同的居处,学习则在外舍。入父宫,指进到父亲住处;或说在家。

②出:与“入”相对而言,指外出拜师学习。出则弟,是说要用悌道对待师长,也可泛指年长于自己的人。

③谨:寡言少语称之为谨。

④仁:指具有仁德的人,即温和、善良的人。此形容词用作名词。

⑤行有余力:指有闲暇时间或剩余的精力。

⑥文:指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

释义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出外要敬爱师长,说话要谨慎,言而有信,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拾人牙慧说《论语》,今天我们一起来说《论语·学而篇》第6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前两天我们花了很多的功夫,在说孝悌的问题。或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道理,用得着说的这么啰嗦吗?之所以会说的这么啰嗦,就是因为如果不说,孝悌就只是一个道理,而说了之后或许会帮助我们开始践行。实事求是说,前两天说的内容也是我最近两年学习传统文化最有心得的部分。自己很多生命课题的解决,背后的根本原因都在于此。

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大家会从诸子百家谈到礼乐射御,从诗词歌赋谈到琴棋书画,但当今研究文化的学者们,往往只是从中华文明的灿烂多元的角度去说,而鲜少有人会提及文化的本体,也就是中华圣学的思想内核。可是如果缺了这个本体论,文化就好像是一个没有灵魂的提线木偶,表面上再多姿多彩,都无法让人们生出真正的自信。文化自信这四个字其实就是要通过对文化内核的了解,让我们对自己的安身立命和对国家的前途命运生发出由衷的自信。

少年强则国强。可是今天中国的青年人,已经不再想去成为警察、医生、科学家,做一个对国家和民族有用的人,而是个个都想成为网红、成为明星,无法一夜暴富的,也总是去做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而光明本体与格除私欲这对中华圣学的精神内核越早注入到我们的孩子们的思想中,我们的民族就会离复兴大计更近一步。而真正让孩子们了解他们为什么而活着,该怎样去活着,可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父母更加责无旁贷。

或许今天听完我们讲孝悌,你会觉得很有道理,但如果你听完之后就马上开启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育儿方式,那可能你还并不真正了解孝悌的内在逻辑。我一直有一个观点,作为父母我们能够提供给孩子的唯有环境,而这个环境不仅仅是让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住在哪个街区,更重要的是我们每天在给孩子做着怎样的示范。上行下效,不止在君臣之间,更在父子之间。孝悌也并不是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是让孩子本具的仁爱之心在和父母互动时自然的表现。所以我们除了强调子孝,还要强调母慈。大家可能都听过一句话,说“父母的情绪稳定是孩子最大的福气”。但是今天绝大多数的父母都摆脱不了把孩子当做出气筒,把自己的情绪肆意发泄在孩子身上的宿命。当孩子不再能够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时,再强行要求孩子孝悌,那不就是逼着孩子虚伪吗?

好了,这个话题我们不再多说,相信为人父母者都会有深入觉察。当孩子的仁爱之心被发挥出来之后,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自然也是本性的流露了。可是这句话紧跟着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不知道大家有没有一个疑问,这里的行有余力到底是指什么呢?如果说是事有先后,德育在前文教在后,这的确没错,可是我们的德育并不是像今天理解的,上完一节思想政治课就完了。而是通过生活当中每一天温清省定,每一个言谈举止,念兹在兹不断练习的,甚至这样的德育是要贯穿我们一生的,哪里会有做完的时候呢?所以如果在德育和文教中一定要有个先后,那是不是我们永远都没有学文的必要呢?显然不是。

中国文化当中讲究格物致知。孟子说“必有事焉”,意思就是讲所谓的德育都不是口头的说教,而是要通过不断在历缘对境中磨砺。张居正在《论语直解》中说:文,是《诗》、《书》六艺之文。文艺当然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东西,因为“盖《诗》、《书》所载,皆圣贤教人为人之道,而礼、乐、射、御、书、数亦日用之不可阙quē者”。但是蕅益大师的解读中,就对这种解读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说:“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若仅作六艺释之。陋矣”。

蕅祖为什么说仅做六艺释之,陋矣呢?“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是孔子被困于匡地的时候所发之感慨,本意是说文王去世以后,他自己就成了周代礼乐文化的代言人。今天听来这句话有点不可思议。尽管诗、书、礼、乐都是孔子所,但是没了孔子,别人难道不可以学吗?为什么非得孔子不可呢?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举个例子。金庸小说里的剑客常常说,讲求剑术,除了有剑法,还要有心法。很多弟子跟着师父学剑,从剑术上说已经炉火纯青了,可是总也出不了师,核心就是因为没有掌握心法。同样,这个“文”字,也有剑法和心法。所谓剑法就是知识本身,诗书背会了多少?礼乐掌握了没有?剑射了几环?等等,这些都是剑法,而真正的心法是明白学文的过程,根本上要通过格物致知,来磨练我们的心性,涵养我们的德行,光复我们的本体。所以学了之后关键在做,把学到的东西践行出来,这才是学文的核心。但是今天我们把学文都理解成了学知识,我们比拼的都是谁的分数高,谁上的兴趣班多?谁能考上名校?这就陷入了古人说的“务外遗内”。而孔子所说的斯文在兹,并不是说从知识上他比别人强多少,而正是在将礼乐六艺心法的传承。

昨天我们讲了儒学的传承过程,孟子之后就后继无人了,其实并非是礼乐文艺的漏失,而恰恰是在心法上的遗失。而正是因为遗失了这个心法,中国才陷入了一轮又一轮的内乱和屈辱,因此,我们今天每一个中国人在谈到“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时候,请千万不要忘了,所有的学习,都是借事炼心,千万不要把知识的学习仅仅当成了“口耳之学”,落入“务外遗内,博而寡要”的境地。

《拾人牙慧说〈论语〉》

欢迎您和我一起

在搬运知识的过程中

寻孔颜之乐

证天人合一

文稿:宇尘

朗读:金霞

审稿:弘孝、曾杰

音频制作:金霞

排版:宇尘

图片来源自网络,侵删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