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大全

日记大全 > 句子大全

《论语》:中国人的伦理准则

句子大全 2009-10-19 03:28:21
相关推荐

《论语》:中国人的伦理准则

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汉)司马迁

▲论语 (中国儒家经典)

前言

如果在众多的中国典籍中选择一本影响力最大的书,《论语》可能是最没有争议的一本。

自《论语》问世以来,在之后的历史中,孔子逐渐成为“大成至圣先师”,《论语》也成为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思想和行为准则。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宋代大儒朱熹的这句话,代表了中国人对于孔子和他创立的儒家学说的认同程度。

公元前551年9月28日(此处采用《公羊传》的说法),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的一个普通大夫之家。其祖上是宋国的贵族,其先祖,则是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

▲吴道子《先师孔子行教像》

孔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奴隶制衰亡、封建制逐渐兴起的春秋时代。在这个动荡的时期,很多人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诸子等各种流派逐渐形成。孔子见证了王权的衰落和国家的动荡,立下了很大的志向,想让自己做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意思是说,他要让年老的安心,让朋友们信任,让年轻的子弟们得到关怀。这就是孔子思想中“仁”的发端。春秋时代,则是孔子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春秋战国(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孔子思想的形成,还有具体的家国因素。当时孔子生活的鲁国,国君虽然是名义上的最高领袖,但是实际的权力,却掌握在季、孟、仲孙三家权臣之手,其中以季氏权势最大,但是由于礼法的约束,即使在一段时间内,鲁国没有国君的情况下,季氏也不敢自称国君。

也就是说,当时的鲁国,也正处在一个新旧交替、有改革但是改革并不彻底的局面。这是孔子思想产生的家国背景。

孔子思想的形成,还有对于当时各派思想的吸收融合。历史记载,孔子曾经问学于老子,便是有力的证明。

最后,则是古文献对于孔子的影响。孔子说自己“信而好古”,“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周朝的礼仪制度借鉴于夏、商二代,是多么丰富多彩啊。我遵从周朝的制度)” 。可以看的出,他对于古代文献是持尊重和相信的态度。

▲孔子删述六经(清焦秉贞《孔子圣迹图》局部)

在这样的背景下,孔子形成了以“仁”和“礼”为核心的思想体系,简单说,就是孔子要为当时的乱世建立一套美好的秩序。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的鲁国无法得到施展,于是进而周游列国,十四年间辗转卫、宋、陈、楚诸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也是处处碰壁,晚年又回到鲁国,讲学授徒,修订六经。

有一则故事,或许能说明孔子当时的窘迫情形。有一次孔子到郑国,和弟子们走失了,独自一人困在城东门。有人看见后告诉子贡说,东门有个人,额头像唐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但自腰以下不及夏禹三寸,落魄的样子像条流浪狗。子贡如实以告,孔子呵呵一乐,说身材相貌未必对,但确是一副丧家狗的样子。

▲端木赐(公元前520年—公元前456年)

《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编成的语录集,成书于战国前期。全书共20篇492章,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集中地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孔子的政治主张,其核心是“仁”和“礼”,即“为政以德”,也称德治或者礼治。最高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这一理想,直接影响了两千年后的康有为,康有为的《大同书》,就是发轫于此。其最低目标,则是建立人们安康乐业的小康社会。

孔子的伦理思想,则是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他身后成为两千年来中国人共同遵守的伦理准则。

▲孔子解释“仁”(明刻本《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的教育原则,是“有教无类”,至今依然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法则。

这些思想,都在《论语》一书中得到了充分体现。由于孔子思想体系的丰富性,在他死后,儒学一分为八,形成了各种不同的面貌,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影响最大。

不过,在孔子生活的时代,当时的显学是杨朱的为我之学和墨家学说,“天下之学,不归杨,则归墨”,杨是指宣扬“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杨朱,墨则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孔子创建的儒家学说虽然有一定的影响,但还没有后来那么大。

▲唐代抄本《论语》

在孔子学说的传播过程中,有几个重大节点,让《论语》在国人心中的地位逐渐提高。

第一个阶段是孔子的弟子们编撰其书的过程,这标志着孔子学说的影响已经初步形成。

第二个阶段是西汉时期,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有了帝王权力的加持。

第三个阶段是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形成,以《论语》为主的儒家学说成为天下士子进入仕途的主要工具。在唐代,《论语》更是成为经书,和其他十二部典籍一起构成十三经。

第四个阶段是在宋代,经过朱熹的发扬,《论语》成为“四书”之一。

两千年来,随着地位的不断提高,《论语》所代表的儒家学说,作为古代社会的正统思想,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成为我们民族性的一部分,比如“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原本是孔子的夫子自道,现在却成为一种普遍共识。

在进入现代文明的今天,除去个别内容,《论语》也依然在不断散发着自身的魅力,让今天的人们常读常新。

【参考资料】

《中华文化基础教材》

《中国文学史》

《经典释文汇校》

《论语注疏》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